正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人口资料大全

(2008-06-17 18:50:11) 下一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维吾尔族是自治民族,位于欧亚大陆中心,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个国家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中国向中亚西亚南亚的前沿阵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新疆,古称西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现有53个民族成份。其中人口超过十万的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2005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010.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14.69万人,占总人口的60.42%。各民族人口数量及所占比率为:维吾尔族人口923.50万人,占总人口的45.94%;汉族795.66万人,占39.58%;哈萨克族141.39万人,占7.03%;回族89.35万人,占4.44%,柯尔克孜族17.15万人,占0.85%;蒙古族17.17万人,占0.85%;塔吉克族4.40万人,锡伯族4.15万人,满族2.46万人,乌孜别克族1.51万人,俄罗斯族1.12万人,达斡尔族0.64万人,塔塔尔族0.47万人,其他民族11.37万人,占0.57%。

50年代以来,大量的内地人口从移民新疆。这些移民以汉族为主,主要来自军垦戍边的兵团战士和政府从内地有组织的集体移民。也有一些自发性的移民,这种类型的移民与军垦兵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兵团移民是一种大规模、军事化的移民,由此形成了汉族在新疆聚居的一般特征:汉族群体主要分布在军垦兵团驻地,这些驻地逐渐发展成军垦城市如石河子市和遍布南、北疆的军垦农场。居住在其他城市的汉族,主要是支边干部、石油工人、开发新疆振兴新疆,援助新疆的内地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及其他们的子女。在新疆的农牧区,汉族人口,规模比较小,主要以小聚居的方式(汉族农村或汉族牧场)分布在其他族群社会之间。例如,吐鲁番艾丁湖乡总人口20704人。其中,维吾尔族占87.23%;汉族只占8.84%.这个乡的干店村(人口1552,339户)是100%的汉族人村子,他们在1959-60年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而从江苏集体迁来,在生活方式上仍然保持汉族文化传统。维吾尔等民族群体,除了居住在乌鲁木齐、吐鲁番,克拉玛依等城市外,主要居住在农村。维吾尔族广泛分布于全疆各地,但天山以南的南疆,以及北疆的伊犁地区,乌鲁木齐市最为集中。应该说,这种聚居的格局在新疆是比较普遍的。(注释:因60年代的伊塔时间塔城地区维吾尔族外逃人口损失很大,塔城维吾尔族人口总数由第一位降到目前的第三位)。 50年代以来,大量的内地人口从移民新疆。这些移民以汉族为主,主要来自军垦戍边的兵团战士和政府从内地有组织的集体移民。也有一些自发性的移民,这种类型的移民与军垦兵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兵团移民是一种大规模、军事化的移民,由此形成了汉族在新疆聚居的一般特征:汉族群体主要分布在军垦兵团驻地,这些驻地逐渐发展成军垦城市如石河子市和遍布南、北疆的军垦农场。居住在其他城市的汉族,主要是支边干部、石油工人、开发新疆振兴新疆,援助新疆的内地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及其他们的子女。在新疆的农牧区,汉族人口,规模比较小,主要以小聚居的方式(汉族农村或汉族牧场)分布在其他族群社会之间。例如,吐鲁番艾丁湖乡总人口20704人。其中,维吾尔族占87.23%;汉族只占8.84%.这个乡的干店村(人口1552,339户)是100%的汉族人村子,他们在1959-60年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而从江苏集体迁来,在生活方式上仍然保持汉族文化传统。维吾尔等民族群体,除了居住在乌鲁木齐、吐鲁番,克拉玛依等城市外,主要居住在农村。维吾尔族广泛分布于全疆各地,但天山以南的南疆,以及北疆的伊犁地区,乌鲁木齐市最为集中。应该说,这种聚居的格局在新疆是比较普遍的。(注释:因60年代的伊塔时间塔城地区维吾尔族外逃人口损失很大,塔城维吾尔族人口总数由第一位降到目前的第三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年份民族人口数(单位:万人)

 年份     维吾尔族      汉族     哈萨克族     回族     柯尔克孜族    蒙古族   锡伯族  塔吉克族

1952       350.09       32.60     49.45       13.16     6.94          5.74    1.24      1.42

1957      386.71        82.15     53.07       16.65     7.44          6.28     1.48      1.59

1970      467.33        386.12    61.63       38.33     8.01          8.84      2.08      1.83

1980      576.46        531.03     87.68       56.56    10.89          11.32    2.59      2.41

1990      724.41        574.66     113.92      68.89     14.44          14.28    3.42      3.44

2000       852.33       725.08     131.87       83.93    16.47           16.20   4.05      4.01

2004       897.67       780.25      138.16       87.63    17.12           16.96    4.08      4.35

据全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城镇维吾尔族人口为1633106人,占全国维吾尔族人口的19.44% ;我国乡村维吾尔族人口6766287人,占全国维吾尔族人口的80.56%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新疆城镇维吾尔族人口为1603538人,占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的19.21 % ;新疆乡村维吾尔族人口6742084人,占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的80.79%以上.从中看出新疆城镇维吾尔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城镇维吾尔族人口比重,而新疆乡村维吾尔族人口比重高于全国乡村维吾尔族人口比重。

注释:以上数据不包括外出人口,而维吾尔族近二十多年来外出(长期在外经商,学习,定居,就业人口增加)因此维吾尔族人口数据可能比实际数据有一定的出入。其他民族也有这种情况。但除了维吾尔族,汉族其他民族流动人口规模比较小。

我们考察以上数据发现各民族都保持了很高的人口增长率。但不同民族间人口增长是不均衡的。从1952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年底,各民族人口增长速度从最高到最低以次顺序:新疆汉族人口增加了约24.5倍,回族增加了6.66倍,锡伯族增加了3.3倍,蒙古族增加了3倍,哈萨克族增加了2.83倍,维吾尔族增加了2.5倍,柯尔克孜族增加了2.49倍。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新疆总人口1845.95万人,1950年仅420万人,50年间人口增加了3.6倍,人口增长率居全国首位,预计8年后将突破2000万。

从1949年至今,50多年间,新疆总人口净增1350万左右,增长了3.6倍,这一阶段人口的发展变化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变化,这一时期,近30年间,人口由433.34万人增长到 1925万人。这一时期的人口主要是由于兵团掀起了开荒运动,组织吸引了大批江苏,河南一带的劳动力迁入本区,其中既有国家政策调配,也有自发的人口迁移。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由于新疆经济发展,新疆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入住新疆,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经济利益驱使下的人口迁移。 

土改、文革时期,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从内地城市(如西安,苏州,济南等)到西部边陲,给新疆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新疆的文化水平有了一次大的提高,随着开发西部,支援西部政策的实施,一大批活力四射,富有朝气的大中专毕业生落户新疆。为新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新疆丰富的自然资源,边贸发达的优势,吸引内地一些私营企业者来疆投资办厂,在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东部发达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促进新疆乡镇企业的发展。人口增长一方面促进新疆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也增加了新疆的人口就业压力。

从表面看,新疆人口密度似乎很小(9人/平方千米,是全国人口密度最低的省区之一),其实不然,新疆人口的90%以上密集分布在不足7万平方千米的占新疆面积的4.2%绿洲上,,人口密度高达207人/平方千米以上。由于人口增加,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造成本来就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趋于恶化。

由于人口增加,开垦草场,绿洲农业面积扩大,灌溉用水增加,并且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当,导致沙漠面积增加,土地次生盐碱化面积达1万多平方千米,疯狂蔓延的沙漠吞噬了农田,草场和村庄,哈密地区的圪瘩井屡屡遭受风沙侵袭,沙进人退,村庄被沙淹没。尼雅遗址(其内保存着国家一级文物),因周边的胡杨林和红柳被大量砍伐,面临着风沙侵袭的危机,如果持续下去,这份拥有2000年历史的灿烂的文化瑰宝将会随风而逝

巴里坤大草原——新疆境内东天山最大,最重要的湿地。近年来,由于草场过载,农牧业用水剧增,草原湿地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目前已有70%的湿地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湿地的生态变化,给人类已经敲响了一个沉重的警钟。

新疆最大的咸水湖-——艾比湖,近50年来,湖区经历了一个急剧的变化过程,湖区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1200平方千米缩小到现在的500平方千米。我区五十年代原有湖泊面积约9700平方千米,到70年代末湖泊面积减少48%。继罗布泊、艾丁湖、台特马湖等干涸后,其它如乌伦古湖、博斯腾湖等水面也在缩小。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吐鲁番市596条坎儿井已有240条断流。素有“地下万里长城”之称的吐鲁番坎儿井,正陷入越来越尴尬的境地。

哈密市的由于人口剧增,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增加,东西河坝,古树参天,绿草成荫,水流清澈,泉水四溢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只有两条即将干涸的小溪,在诉说着它过去的历史。

塔里木河中上游人口剧增,农田面积扩大,大量灌溉用水造成中下游缺水,胡杨林大面积枯死,荒漠化日益严重。塔里木河自1992年从大西海子水库以下断流,河道缩短了320千米。

由于人口激增,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导致许多野生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又因滥捕滥杀,每年国家级保护动物如马鹿约20000只,鹅喉羚30000只,北山羊数千只,盘羊。雪豹等均以百计,数以万计的雪鸡,不计其数的雁呀鸭类等珍惜动物,都因难以抵御环境的变迁和人类疯狂的猎捕而在茫茫戈壁中消失。

以上分析可知,新疆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自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人口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但是对资源全方位开发,使本区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自然灾害日趋频繁,危害逐年增加,每年给新疆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百亿元,危及到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每一个人的深思。人口的增长是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之一,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人口素质低,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注意对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所以,今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发展节水农业,集约型经济,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这是保持新疆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人口民族

  截止2004年玛纳斯县总人口(含新湖总场、生产建设兵团)167012人,其中,女81917人,占总人口的49.05%。少数民族人口30431人,占总人口的18.22%;其中,哈萨克族16986人,占总人口的10.17%;回族6864人,占总人口的4.11%;维吾尔族5542人,占总人口的3.32%。城镇人口115964人,农业人口80104人,非农人口8690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5%。
  县境内居住着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满族、达斡尔族、东乡族、壮族、藏族、撒拉族、苗族、朝鲜族、土族、布衣族、土家族、侗族、瑶族、彝族、白族、裕固族、水族、纳西族、独龙族、傈傈族、黎族、哈尼族等32个民族。

从《新疆2005统计年鉴》的数字看,近30年来汉族比例顶峰的一年是1978年,41.6%;而谷底是1990年,37.6%。这十年年间人口比例下跌4%,不仅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使汉族人口出生率下降,也是因为知青返回东部的浪潮,如新疆建设兵团1980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在0.5%上下徘徊,这么低的水平只能以人口流失来解释。但这一比例在1990年后又开始回弹,因为新疆给内地汉族提供了新的机会,这一次,他们是经济驱动的移民,而不是政治驱动的。1980-1985年,新疆维族人口增长53万,汉族只增长了3.9万;而1995-2004的十年内,维族增长118万,汉族却增长了148万。

1990年-2004年,维族人口从721万增加到898万,年平均速度是1.58%,这个速度并不慢;并且由于汉族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比较慢(例如2004年全疆平均人口自然增长1.09%)。但在新疆,却有特别的情况,即内地汉人的移民。2004新疆人口增长1.50%,但自然增长率为1.09%,也就是说,有0.41%是移民增长,这个绝对数字有8.05万人(这个数字比新疆本地汉人一年自然出生的婴儿数字更多,因为新疆汉人自然增长率低于1%),可以想象,基本都是汉人。

值得注意的是,1990年以来,汉族人口主要增长的区域并非在已经占牢固强势的地区如乌鲁木齐、石河子、昌吉、克拉玛依等;而是在一些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新疆2005年统计年鉴》,1990-2004年,汉族人口增长34%,但在北疆增长了29%,南疆则为58%,显示汉人在南疆人口增长速度快一倍。其中速度最快的几个地区是:伊犁地区77%、阿克苏地区74%、克孜勒苏州61%、喀什地区和巴音郭楞州则均为52%、吐鲁番地区47%;最低则是克拉玛依18%。与汉族人口在各地增长快慢的极不均衡形成对比的是维族,各地增速都在平均的22%上下,显然因为是自然增长,没有大量的流动性,维族在各地区中增长最快的竟是在乌鲁木齐,14年增长了34%。

粗略判断,新疆维吾尔族1949年约350万(占当时新疆人口75%,1953年普查,维族为364万),到2004年增长到898万,增长156%,比同期全国平均速度(120%)略快;而在新疆的汉族则由大约25万增加到780万,增幅为31倍以上,比维族快12倍多。并且按照目前新疆对内地移民吸引力的增强,很可能在2020年,新疆的汉族人口将超过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等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合。可能占到新疆总人口的55-60%。新疆各民族社会,整治,人口(数量,分布),经济结构格局彻底改变。新疆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关系,文化认同进一步加强。

乌鲁木齐市历年民族人口数(资料来源:乌鲁木器统计年鉴2005) 
                             

                              年份 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其他
                              
                              1950 77554 21074 20396 763 1959
                              1951 78902 21955 21567 939 1912
                              1952 85266 25876 22656 1525 2210
                              “一五”时期 0 0 0 0 0
                              1953 93782 28786 23564 1899 2627
                              1954 120797 32487 38533 7899 2644
                              1955 133500 35454 40303 8348 2691
                              1956 179409 42520 41477 9273 3073
                              1957 245781 52352 57942 20624 3644
                              “二五”时期 0 0 0 0 0
                              1958 251827 51853 52640 19303 3868
                              1959 401365 84024 41032 15913 3640
                              1960 501836 87129 46433 17846 3380
                              1961 445649 54357 54620 13608 2617
                              1962 381274 52105 54995 15904 2553
                              三年调整期 0 0 0 0 0
                              1963 380955 52253 59075 16304 2588
                              1964 428665 57615 62618 17551 3410
                              1965 474437 62520 65439 20405 3441
                              “三五”时期 0 0 0 0 0
                              1966 489231 64201 66239 18104 3061
                              1967 519331 70061 70340 17349 3454
                              1968 552959 72525 72303 20096 3545
                              1969 600873 70574 73993 20766 3266
                              1970 595156 69712 74255 21407 3449
                              “四五”时期 0 0 0 0 0
                              1971 613599 68444 73312 20766 3546
                              1972 668574 74516 80401 23418 3569
                              1973 707901 81991 85185 24750 3997
                              1974 738632 86915 89778 25639 4115
                              1975 740752 91962 91741 26446 4362
                              “五五”时期 0 0 0 0 0
                              1976 772087 95786 94024 27686 4795
                              1977 768636 97491 96162 28226 5139
                              1978 785998 102076 100240 28066 5499
                              1979 793101 103349 100686 29898 5807
                              1980 812557 108239 102625 30839 6242
                              “六五”时期 0 0 0 0 0
                              1981 819520 113019 103412 31753 7208
                              1982 836331 121561 108124 32930 9501
                              1983 850647 125936 110544 34058 10510
                              1984 855756 132042 112696 35313 11497
                              1985 868789 138546 115764 36387 12849
                              “七五”时期 0 0 0 0 0
                              1986 888547 145453 116854 37314 14875
                              1987 894146 152106 122166 37800 16852
                              1988 905018 150355 124557 39609 17831
                              1989 925531 159476 125808 39491 18691
                              1990 960704 161841 129622 40405 20532
                              “八五”时期 0 0 0 0 0
                              1991 974032 166077 131942 42218 22187
                              1992 993905 171768 135527 42422 22840
                              1993 1007478 173788 135177 39889 22995
                              1994 1022656 174772 132575 43197 23320
                              1995 1051014 181320 137818 45083 26267
                              “九五”时期 0 0 0 0 0
                              1996 1076319 188327 140664 46449 27163
                              1997 1104805 192938 144034 48531 29107
                              1998 1126275 196230 147389 48849 30036
                              1999 1158382 202454 147761 49439 31122
                              2000 1199783 210546 151898 49904 31629
                              “十五”时期 0 0 0 0 0
                              200112384252176081528514956431853

       据近期公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乌鲁木齐市常住人口达到233.2万人,人口总数排名全疆第三。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自治区于2005年11月1日开始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此次调查共抽取样本30万人,涉及424个乡(镇、街道)、883个村(居)委会、1208个小区。

    调查数据显示,自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自治区人口由1845.95万人增加到了2005年11月1日的2008.1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7%。截至2005年年底,全区常住总人口为2010.35万人,其中喀什地区总人口为365.41万人,伊犁州直属县为260.57万人,乌鲁木齐市为233.20万人,人口总数分列前三。

2月7日,自治区统计工作会议公布的自治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全区常住总人口为2010.35万,其中人口总数排在前三名的是喀什地区、伊犁州直属县和乌鲁木齐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2005年11月1日进行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此次调查共调查登记了8万多户30多万人,涉及424个乡(镇、街道)、883个村(居)委会、1208个小区。这次调查摸清了全区人口规模、结构、变化趋势及规律,流动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

    调查数据显示,自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由1845.95万人增加到了2005年11月1日的2008.1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7%。截至2005年年底,我区常住总人口为2010.35万人,其中喀什地区总人口为365.41万人,伊犁州直属县为260.57万人,乌市为233.20万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此次调查凸显出我区人口以下几大特点:人口流动扩张一倍。流动人口从125万人增加到了250万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高出全国水平4.02个千分点和5.49个千分点,正处于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和符合政策出生人数都在增加。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05年年底,全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2.68万人,占总人口的6.66%。城镇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2005年年底全区城镇人口达到747万人,占总人口的37.2%,比2000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不过少数民族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拥挤在有限的土地(人均耕地很低)。调查结果显示,我区总人口中具有初、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口继续增加,全区具有初中、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口分别为634.5万人、253.6万人,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4.7%和12.8%,人口受教育程度得到稳步提升。不过少数民族教育状况并不能使人乐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州民族人口概况

据新疆人口统计年鉴(2006)2005年底,克州总人口为476051人,其中维吾尔族304752人,柯尔克孜族131840人,汉族33398人,塔吉克族5003人,回族490人。

克自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主要民族在克州各县市人口分布情况如下

阿图什市:维吾尔族人口为168706人,汉族19357人,柯尔克孜族24456人

阿克陶县:维吾尔族127237人,汉族6164人,柯尔克孜族40836人,塔吉克族4983人

乌恰县:维吾尔族7734人,汉族4768人,柯尔克孜族34022人

阿合奇县:维吾尔族1075人,汉族3108人,柯尔克孜族32526人。


来源:维吾尔在线论坛      作者:伊力哈木土赫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