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谈天说地 古往今来 历史人文 天下大势
个人资料
正文

说文论武之文明复兴(四)

(2010-05-30 21:23:33) 下一个


有读者认为,俺在传统文化和历史上面知识过于贫乏,不应该谈文化问题。但是俺在说文论武这个系列里面,主要是以一种平常人心和基本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历史,而不是拘泥于被某本史书上,某个特定作者的说法,来界定历史的事实。
但是这种看法,如果有偏颇之处,和严重曲解历史的地方,还请热心读者不吝更正。
比如说,看司马迁的《史记》,俺对周幽王和烽火台故事的解读,显然和司马迁的叙述不符。对汉朝七王之乱的解读,俺用了中国地缘政治的分析,对汉景帝的削藩行动做出分析,并没有拘泥于《汉书》等上面的描述,也是如此。
前面谈到北宋时候,新儒学的出现,是和北宋商业经济极度发达,社会享乐风气蔓延,道德水平大幅度降低,而刺激文化上的道德救亡运动,有很大的关联。估计对这个观点,很多人有不同见解。
当然俺只是粗略地指出北宋的市民社会的兴起,是可以从当时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上看得到的。也提到了中国妇女的裹小脚运动,从宫廷和王府等高级权贵之家,开始蔓延到知识分子们的家庭。
要看待北宋的经济发展,必须知道有几个大的社会变革已经产生。
一个就是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开展。大家知道中国在汉朝的高峰期,人口达到了6千万,大部分人口是集中居住在关中、晋中、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华北平原地带。后来随着汉朝覆灭,国家分裂带来长期战乱,人口锐减,一直到唐朝中叶,人口才恢复到这个6千万水平,但是淮河流域人口密度降低,而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由于衣冠南渡,大批北方人口南迁,使得人口密度升高。
到了北宋的时候,不光是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了,连带四川盆地、福建沿海、珠江三角洲、湖南和江西,都人口密度大幅度升高。整个北宋的人口应该是超过了1 个亿,大概到了1亿2千万。而在中国南北分界线的淮河以北的北方人口是4千5百万,在淮河以南的南方人口是7千5百万,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出现南重北轻的局面。
人口增长和密度增加,自然出现的结果就是城市化的出现。而为了满足城市里面的大规模市民的消费需要,必须在两方面有所改变。
一个是大规模生产消费品的能力,另一个就是便捷和低成本的运输网络。
低成本的运输,靠的是从隋朝开始,唐朝和宋朝都一直改进的大运河系统。通过对大运河的建设,和长江水道以及水道的其他支流和湖泊的连接,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交换市场被建立起来了。
在中国历史上,大概可以说是有4个时间段的交通大建设。第一个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全国公路建设。第二个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开挖。第三个就是从清朝末期到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的全国性铁路建设。第四个就是现在如火如荼的高速铁路建设。
这种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全国性交通网络建设,对社会的变革影响是非常大的。
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出现,自然首先是为了应付大城市里的各种生活需求。因此在中国的北宋时代,大概出现了西方后来的文艺复兴那样的情况。
因为人口的增长,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的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因此用木材炼成的焦炭作为炼铁原料的生产方式,就被煤炭取代了。而铸铁技术的成熟,使得北宋在1078年的生铁产量达到了11万吨。要知道,后来工业革命的英国,到了700年后的1780年代的时候,大概才到了北宋产量的一半左右。
因此现代历史学家们,都赞成把北宋的工业发展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英国产生的工业革命,并不是人类首创,而是建立在北宋的各种科技发展,后来通过东西方文化交流,而传输到欧洲的中国文明成果之上的。
不要小看这样一个认知。当今天的西方史学家们,认为西方工业文明,是建立在来源于东方的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这个事实之后,那么以黑格尔和马克思-韦伯等等为代表人物,认定西方文明是一种特殊的、天命所归,唯一可以带来人类进步和现代化的西方中心论的谬论,就值得抛弃进垃圾坑了。
当然真正在坚持这个论调的人,在西方真正的学术界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但是在政界就以美国新保守派的历史终结论调,就是说所有世界的文明,都会消亡而变成美国模式(好像希拉里刚刚说的殊途同归就是这个意思)。
在中国作为配合的就是普世价值派,一切以西方文明的取舍为标准,因此来断定非西方文明的存在价值。
其实当年出现西方中心论,主要是为了给西方当年施行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就是说只有西方文明才可以将世界带出蒙昧时代,进入所谓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因此任何西方国家,对非西方文明的灭绝和屠杀,都是这个历史必然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事情。西方人有历史的责任,来担当非西方人的统治者,然后通过将这些文明改造成西方类似的文明,才完成这个责任。虽然西方人扮演了丑陋的角色,那么也是为了进步的结果,因此这种行为被理解成为“白人的负担”。

点看全图
图一 白人的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西方中心论批判的思潮,在西方学术界兴起,是早于现在俺们看到的中国崛起这个历史大变革之前。关于西方崛起这个历史现象,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
一种就是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兴起的主要源泉。一种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体系分析。一种就是后来成为主流的西方自由主义。
这三种理论,都可以归纳到西方中心论的范畴里面。因此一旦认定了西方的现代化,是建基在中国北宋工业文明的肩膀之上,是在于西方社会成功的吸收和消化了中国的文明成果,从而创造出现代化工业文明,那么大家要问的下一个问题就是:今天的中国,可不可以在吸收和消化西方工业文明的有益因素之后,重新崛起,以中国特有的文明,变成世界的新的领袖?
而这种中国的领袖地位,会不会在全球非西方世界,导致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被因此而推翻,而导致西方优势地位的消亡?
这是西方思想界感到非常之惶惶不安的大问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回复 悄悄话 复真真:
首先,不能混淆文化的成就与文明(以国家的形式)的崛起。文化的成就最初在西方绝对不是依赖知识的普及,而是来自个别的文化巨人。当时,这些文化巨人多是出身贵族,又或为贵族所供养,才有空闲从事文化活动的。普及是一个由上而下,十分缓慢的过程。出身一般且不需贵族供养的文化英雄后来才多起来。同时,物理学和数学的成就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转化为文明的强大,开始西方征服世界的过程。

其二,你说的西方的情形也只是知识的普及,没有提到道德方面(关于那些“私欲”)。事实上,我们回顾历史,西方的“读书人”十分贪婪和欠缺道德。他们强大之后对世界各国,甚至对自己的下层人民(共产主义运动因何而起?)所作所为不是很说明问题吗?为什么他们还是崛起了?

其三,退一步说,哪怕你对中国读书人的描述是准确的,那也不过相当于说:大多数艺术家都是平庸而没有天才的,都希望出名赚钱,荫及家人,都不是为艺术奉献的人。。。
这个判断肯定是对的,在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都这样。但可以因为这否定艺术传统的伟大和生命力么?今天在美国上耶鲁哈佛的“读书人”绝大多数也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的。不要把人性共有的东西与一个传统的特质混为一谈,除非有特殊的理由。志在圣贤的人永远都是少数。事实上,因为儒家开宗明义的提倡,在中国读书人里头,志在圣贤的人的比例已经算十分高了。
真真国女儿 回复 悄悄话 我承认健兄所说的那样的读书人有,可是我说的是“大多数”,而非少数最杰出全面的人才。
西方在近代能以“动力横绝天下”,靠的不是几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多智近乎妖”的圣贤全才,而是全民知识素养的提高尤其是近代科学知识的普及。
正是因为我读了很多古书,所以才最不喜欢中国传统读书人的自大和自以为是。
回复 悄悄话 复真真:
传统的“读书人”是读圣贤书而非知识书。但同时这也不代表他们的知识面狭窄。事实上,他们修习的内容文史、政治、经济、天文地理、艺术、宗教、哲学都包括在内了。据闻似乎还要懂点医术。他们基本上是中国文明得以承传的主要媒介之一吧?怎么到你嘴里全成了“知识面很窄,再加上想升官发财、封妻荫子的私欲,最终变成了一群喜欢说空话、大话、假话、高尚话的伪君子,擅长祸国殃民和推卸责任。”?这个论断完全是五四腔,是非常轻率的,但涵盖面和口气又异常地大。
真真国女儿 回复 悄悄话 请问健君,俺“空、大、假”在哪儿了呢?
回复 悄悄话 大概是自己更贫乏,感到楼主算渊博的了。如果可以指出印象中的不足,是感到楼主对哲学、宗教层面的精神文化缺乏感悟,因此只从文史的角度和层面谈精神文化,故有隔靴搔痒的感觉。但是,就文史方面,楼主的见解真实鲜活,视野辽阔,很能启发人。说楼主“在传统文化和历史上面知识过于贫乏,不应该谈文化问题。”实在是没有道理。许多时候,视野和正确的思维比单独的知识量重要。

复真真:
“中国的问题一部分在于中国所谓的读书人大多数其实知识面很窄(从前是四书五经,现在连这个都没有),再加上想升官发财、封妻荫子的私欲,最终变成了一群喜欢说空话、大话、假话、高尚话的伪君子,擅长祸国殃民和推卸责任。”

读了那么多古书还这么看,真使我感到失望。你这段话正是“空话、大话、假话”。
5speed 回复 悄悄话
倘若“中国特有的文明”就是中国现在出现的这个局面,之后重新崛起,变成世界的新领袖.....我相信世界那时肯定不再可爱。
真真国女儿 回复 悄悄话 俺恰恰觉得井兄对历史的见解突破了书生意气的自怜和做作,看出了中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思想演化的奥妙。
中国的问题一部分在于中国所谓的读书人大多数其实知识面很窄(从前是四书五经,现在连这个都没有),再加上想升官发财、封妻荫子的私欲,最终变成了一群喜欢说空话、大话、假话、高尚话的伪君子,擅长祸国殃民和推卸责任。中国的读书人习气不改,俺对中华文明复兴不抱很大希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