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谈天说地 古往今来 历史人文 天下大势
个人资料
正文

说文论武之六十甲子(四)

(2009-10-17 10:24:50) 下一个

 

黄河流域的文明史,就是一个受黄河水哺育,又被黄河水泛滥的族人奋斗史。黄河水泛滥的原因,除了上游水量根据气候变化而造成的不同,还有一大原因,就是黄河的下游是由西南向东北流,因此北方的河道会因为天气原因,而比南方的河道提前冰封,从而导致河水夺路而走。

当然在大禹治水的年代,当时的各部族就被洪水淹没得厉害。部落联盟尧主席,请了大禹的老爸鲧部长来治水,结果是9年不成,人民仍旧为鱼鳖。后来舜主席上台了,就把老爷子给咔嚓了,让大禹出任水利部长。在各部族的齐心协力下,河道给开通了,各条黄河支流疏通了,农田灌溉渠道挖深了,各种作为调节手段的沼泽地也被派上了用场。

因为大禹治水之功,而因为治水而形成的超大规模组织和管理模式,就孕育出中华文明独一无二讲求集体主义、同心协力,可以有效地应付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政治管理模式。因此在中文中,政治是离不开水利,没有水的治理,就没有中国政治。

不过在那个时代,黄河流域的环境远远好于今天。从大禹以降的夏王朝,到商王朝,到西周王朝,黄河流域仍然是如《孟子》中描述的那样,“草木畅茂,禽兽繁殖”,黄河中下游地区到处都是湖泊和沼泽之地。比如说在山东境内的菏泽,有雷夏泽,在巨野县和梁山县之间,有大野泽。后来在五代后,屡次遭到黄河决口冲击,大野泽不断干涸,只剩下北边的梁山泊。雷夏泽则是在宋代,同样因为黄河决堤的泥沙堆积而消失。

在黄河流域的平原附近,还有中华文明的两个著名盆地。一个就是在今天陕西,在北部黄土高原和南部秦岭形成的关中盆地,一个就是在今天山西,在西部的吕梁山到东部的太行山,以及恒山和五台山等形成的的山西盆地。

山西盆地,更准确地讲,就是从北部的大同盆地,向南的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到最后黄河边的运城盆地,这一系列的盆地,是中原农耕文明防御北方游牧文明入侵的主要前沿地区。这个盆地群的好处在于易守难攻,只要守住了两边,出入蒙古高原,靠的是位于大同西边右玉县的杀虎口(就是著名的西口)。处于黄河边偏关县的偏关、宁武县的宁武关、代县的雁门关所形成的三关,基本上就可以保住中原的安全。

向南边的关口,则是在山西的平陆县,在黄河北岸和河南三门峡市隔河相望。当然在古代的时候,俺们是没有三门峡这个城市,而是在其西边的黄河岸边,有一个陕县。在周王朝的时候,平陆是一个小国,叫做虞,对面的陕县是一个小国,叫做虢。

后来在春秋时代就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春秋五霸的晋文公的老爸晋献公,其都城是在临汾盆地南部的翼城,在吞并了附近的一批小诸侯国之后,决定出中原争霸当联合国盟主,于是借道虞国去灭了虢国,并回头灭了虞国,造就了“唇亡齿寒”的典故。一旦建基在山西盆地,掌握了这两个要点,就可以出中原如履平地,但是又可以控制中原诸侯国的进攻。

所以当周武王伐商纣后,根据这些原始城邦的分布,进行第一轮分封的时候,他的主要考量,自然包括如何防守住中原地区边境,和如何压制住原来出自于东夷的殷商的势力。而在周武王过世,周成王即位后,管叔和蔡叔,联络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的淮夷,以及其他的东夷邦国,起兵叛乱,被周公平定之后,又分封了第二轮。

首先分封的公爵是6个,两个是武王的同父异母兄弟,一个是虢叔,封在东虢(现河南荥阳市汜水镇);一个是虢仲,封在西虢(陕西宝鸡市东)。在西虢,自然是镇守住周王朝的西部,防住在甘肃和青海一带游牧的西戎,侵犯边境。这个算是周文王的直系亲属。

当年周族之所以可以成事,是依赖于周太王古公亶父,类似于犹太人摩西那样,带领全族人躲过各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在岐山以南的周原(现陕西扶风和岐山一带)安居。然后周太王改全族戎狄习俗,接受殷商文化。但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他属意三儿子季历,于是大儿子泰伯和仲雍离家出走。因此在季历的儿子,就是周文王即位后,西周崛起,在周武王建立王朝之后,找到了泰伯和仲雍之后周章,但人家已经在句吴为王,就顺便封了一个子爵的吴国。但是他的弟弟虞仲,就不知何故授予公爵(大概是正式继承吴泰伯的封号,因为到底吴国是自己开国的),分封在虞国。

另外三个公爵,就更是象征性意味浓厚,一个是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算是继承了商朝传承,武庚在殷造反,他也没有参与,所以被封在了宋(现河南商丘一带)。一个是大禹之后,算是继承了夏朝传承,封在杞(现河南杞县)。最后一个是舜的后人满,也是周武王的大女婿,封在了陈(现河南淮阳)。

而其他的分封就比较有实际意义,周公被封在鲁(现山东曲阜),姜太公被封在齐(现山东昌乐,后搬到临淄),武王七弟叔武被封在成(现山东泰安),六弟叔振铎被封在曹(现山东定陶),武王异母弟,文王十四子叔绣被封在滕(现山东滕州)等等,都是在东夷地界,弹压殷商不服的地方势力。

在殷都城,为了看住武庚,则封了武王三弟叔鲜于管(现河南郑州管城一带),和五弟叔度于蔡(现河南上蔡县一带),但两位居住在鄘(现河南新乡)和卫(现河南淇县),可是这两位监督,居然后来带头造反。

在重要的山西盆地,则封了武王的最小儿子叔虞于晋(现山西翼城),封了武王八弟叔处于霍(现山西霍县),但霍叔驻扎在邶(现河南汤阴),监督武庚,后来参与了造反。

图一 西周分封诸侯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