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其实在吸收外国资本上,你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就是外资直接投资,通常简称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外国企业拿着外币资金进来,换成你的本国货币,然后投资在厂房,设备,生产线,聘请当地的员工,利用你的技术好但是价格低的劳工,通常以国外市场为主,赚外面的钱。这种方法基本上是中国一直坚持的外资投资方法。在这种投资情况下,就是经济状况有些不好,外资公司只能裁点员,或者减些产能。像现在这种危机下,也许工厂就会停工和关闭一下,但你那些厂房,设备和生产线,不可能杠在肩上,掉头就跑。
斯洛伐克就是这个一个例子。斯洛伐克利用自己在中欧的地理优势,和不错的道路条件,廉价的高素质工人,吸引了欧洲的几大汽车厂来落户。现在虽然同样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但由于负债率低,标准普尔的信用评级还是3个A,并在今天1月份混进了欧元区,可以和大家相拥取暖。
第二种,就是由西欧的银行在自己国家里办分行,由这些分行借钱给自己的企业和消费者。从理论上来讲,这些外国银行是可以断臂求生,斩掉在东欧这些国家的损失,然后逃之夭夭。但是如果这些外国银行,大部分来自西欧和北欧(尤其是瑞典),认为熬过了这几年,将来还有在这些国家赚钱,现在就没有必要放弃阵地。
第三种,就是有这些国家的企业和家庭,直接向外国银行借钱。这种情况下,由于当时西欧的银根松,利率低,大家借钱换回本币的时候,就导致本币币值高企,而且很多外面流入的钱,又大多数扔进了在吹泡沫阶段时,可以快速来钱的股票和房地产中间。而政府的不作为,又导致低水平工人的再培训,无法得到落实,导致有限的技术工人数量无法满足投资膨胀的需要,形成工资价格攀升。在公路,电信等基础部门,又国家投资不足,为经济发展形成瓶颈。
在这种情况下,你看到的就是通胀兴起,中央银行加息,更多的低息贷款流进来,然后本币继续高企,房市楼市猛涨。然后就是金融危机一爆发,外资逃跑,因为短期贷款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太高,由于采取自由兑换政策,本币对外币的兑换率马上就掉头,从过山车的高度,飞流直下三千尺。例如,波兰元兑欧元跌了近30%,匈牙利元兑欧元跌了近25%。不光是外资外逃,导致国内企业的资金困难,到期的短期贷款的偿付,和债务负担都大幅度加重。
这个同样的问题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今天的韩国同样存在。要防止这样的金融危机发生,正如后来的东南亚的国家从惨痛的教训中,学到的就是,不能依靠外资贷款来发展你的经济。要靠自己的本币,不能用自己本币的高利率相对于外资的低利率来吸收资金,尤其是开放资金账户,让这些外资进入流通率高的股市。就算是不得不引进外资,也最好用FDI直接投资的方式,要好过自己的企业靠借外国债的方式来发展。
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保持一定量的外汇储备(不是那种短期外债占大比重),都可以防止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掉入火炕。
似乎所有的东南亚国家,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只是东北亚的韩国,独树一帜,完全违反这个原则,结果就使韩国成为东亚经济体中,唯一一个面临破产的国家。
从单个的国家来看,问题比较大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匈牙利,乌克兰和波兰。
波罗的海三国采取的是和欧元挂钩的货币政策,算是在欧元区(因为不能自由浮动),无法主动将货币贬值来增加产品竞争力,但又无法得到实际使用欧元的好处。如果这三国现在就和欧元脱钩,不光是会毁掉借外资的企业,还会在心理上造成全民恐慌。
三国中的拉脱维亚在泡沫爆掉之前,财政收支赤字达到了GDP的20%,在2004年的时候,总的借款中60%是外币,到了2008年,就变成了90%。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自己挤破泡沫,而不是等到吹大的泡沫自己引爆,首先就是房地产市场崩溃,接着自己的银行开始破产,导致了银行国有化。因为国际借款换不了,于是去年12月,黑老大IMF来谈条件了,算是给了95.6亿美元的贷款。
但是IMF的条件之一,就是大幅度削减社会公共事业支出。这个行动的直接后果,就是被惯坏了的人们走上街头,掀起了大规模的群体抗议活动。然后就是政府宣布总辞职,各方政客们个个信用都已经损坏,导致整个国家是群龙无首。本来在经济危机的困境下,一个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就是强势的领袖人物,和大家对他们的信心,才可以同舟共济,共度时艰,现在倒好,是反其道而行之,结果是整个政治和社会体系瘫痪,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是好。拉脱维亚虽然只有区区的240万人,但处理不好的话,带来的心理和信心上的打击,却会蔓延到整个东欧,甚至全欧洲。
可是拉脱维亚的前景看起来非常不妙。标准普尔已经把它降级到垃圾债券级别(BBB),而预计今年其经济估计会萎缩12%,看来经济萧条,以及产生的社会动荡是无法避免的了。
而拉脱维亚的小兄弟立陶宛和爱沙尼加也好不倒哪里去。
Thanks a lot
忠告:建议你改一下网名,你的文章是西瓜,但网名仅仅是芝麻,不匹配。如果文章能通天,应我们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