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
在考虑促进消费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不愿意消费。大家都觉得,如果用雇工的方式,让人民可以获得工资收入,要比直接把现金交到他们手上要好,因为怕把人给养懒了。
还有人就担心,如果中国的内需方案只是着重于基本建设,岂不是令那些所有回乡的农民工,都改行变成了建筑工人,并非人尽其用。其实只要一部分资金在基建中用起来,而这些建筑工人的工资比较合理的话,那么他们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就把其他行业带动起来了。原本在广东生产鞋子,帽子和衣服的工人,就可以重操旧业了。
如果不明白人们的心里状态,就算政府把钱递给大家,可能对经济刺激没有什么真正的效用。人们现在不肯消费,一个是因为后顾之忧,没有工作的人自然不敢乱花钱,有工作的人又担心会失业,个个准备储粮过冬。另外一个就是即使手上有余钱可以花,但因为对未来有通缩的预期,觉得将来东西会更便宜。在这种心理预期下,即使你有房地产商雇佣的伪经济学家出来大喊,买房子就是爱国,老百姓也不会吃你这一套。
因此退税刺激经济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不会有效果。发钱给大家,大伙儿要么用来还债,减轻债务负担,要么存起来,应付不时之需。欧元之父蒙代尔提议中国政府发购物券给人民,是一个方法,但不是最好。因为人们担心的是医疗费用而不敢花钱,其实可以用发医疗劵的方法,来解决人们的担忧,使其可以用现钱消费。购物券和医疗劵的不同在于前者是肯定用出去的钱,后者是不一定会用出去的钱,但可以促进同样的消费,而使政府手上可以储备更多的弹药,为进一步刺激经济留下空间。
现在实行的电器下乡,是一个好的尝试。政府补贴的13%,恰恰就是外贸的出口退税额,使政府没有增加任何多余的支出。如果可以把这个退税额向所有的消费产品扩大,就事实上把出口的商品转为了内销,把政府退税的那部分,补贴了消费者,应该对内需有促进作用。
在通货紧缩预期下,人们自然不敢花钱。在新闻舆论上,应该警惕某些利益集团掌控的媒体枪手,以“唱衰”和夸大经济困境的方法,一方面恐吓政府,另一方面企图挑起基层人们的不满,从而导致中国的社会不稳定。中国政府应该把真实的经济情况向全体人民通报,尤其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大量的进行低利率的货币投入,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排除全球性的物质通货恶性膨胀。如果中国不趁着现在全球物质价格低廉的好机会,赶紧吸纳和储存,而中国人民不趁机花钱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错过了这个机会,恐怕以后同样的存款买到的东西就会缩水,要为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交费。
上次俺已经对中央政府关于4万亿的刺激计划,表示其实应该可以更多一点,不妨在8万亿和12万亿之间选择一个数字(比如说10万亿)。中央政府的 原来想法,就是想在煮酱油鸡的时候,自己只是出1万亿的酱油,而让各地方政府和部门出3万亿的鸡。这个想法在其他经济状况下,不失一个好的方法,但在这次全球经济面临崩溃的超大危机时候,就不是太管用了。
中国的中央银行在这次危机之前和之后的举动,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无能。在美联储的基本利率已经降至0的时候,中国的一年期贷款利率还是在5.31%,真的是怕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负担能力太强,死得不够快。
以美国为例,从今年初开始,美联储总共降息5次,分别是75点,50点,75点,50点,和100点,共350点到现在的0%利率。自从中国人民银行在去年12月份最后一次上调,一年期贷款利率到了7.47%(当时很多小企业拿不到贷款,流动资金奇缺,民间非法贷款暴涨到了40%),和美国的3.5%相差了几乎397个基本点。而今年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下调的4次利率,分别是27点,27点,108点,和最近的一次27点,共189点,使一年期贷款降到了5.31%,和美国相差531基本点。所以说在经济危机爆发后的今天,中国的货币政策相对于美国,比爆发之前还要紧。
当然美国是全年在降,中国是下半年才开始降,下降的幅度其实差不多。可是问题是,两个关联如何紧密的经济体,为啥货币政策差距这么大?
八十六
在看一下,欧洲中央银行的利率,在2%,和美国的差距就是200点。而日本已经是多年的低利率,现在的利率也是0.1%。难道是中国的经济现在还在过热吗?这里就要好好的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思考一下了。
首先俺们要看一下,国际货币基金会在货币政策上,从来都是建议发展中国家采取负责任的紧缩货币政策。可是反过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1980年以来,自己采取的政策却是货币宽松政策。当然这些“砖”家们有很多理论可以劈下来,说得你哑口无言。可是以俺们最简单的脑袋,和最无知的思想来看,却是非常清楚。
当一个发展中国家开始发展,自然其经济增长速度会比发达国家成熟的经济体要快一些,而这个国家自然需要大量的资金。当一个国家自己采取货币紧缩政策,而国家发展百业待兴,需要大量资金,怎么办?当然就是吸收外资了。这些外资哪里来?自然就是那些采取货币宽松政策的西方国家了。而发展中国家,虽然有比较高的储蓄率,但由于其政府采取紧缩政策,自然出现资金不足,很多项目无法上马。各个地方官员不得不绞尽脑汁,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吸收外资,不惜在各种政策和资源优惠上做出让步。俺本人在20年前,因为认识几个外商,居然就有俺们的一省诸侯,希望俺帮他的省牵线引资。当时俺的感受是非常的难过,以俺们的诸侯之尊贵,不得不靠外资来发展当地经济。
而相对于这些“资金”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储蓄率极低的发达国家,却可以毫不犹豫的以宽松的货币政策,让企业以低息贷款,让这些企业可以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和扫货,来享受这些国家较高速度的好处。当然不是所有这些投资都是获利的,在东亚,东南亚和中国的投资可以说成功的,但是在拉丁美洲的投资当年就不是太理想。
不过俺们可以看到掌握经济理论主导权可以给发达国家带来的经济好处。当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明明是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储蓄率仍然很高,应该采取政府干预的政策,管制资本流出和汇率变化来稳定金融,并进行政府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可是在国际货币基金会的威胁下(因为这些国家缺美元,不得不就范),这些国家的政府不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只有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经济建设成果毁于一旦,真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可是当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这些发达国家马上进行政府干预,财政刺激和货币更宽松,甚至是0利率。这些措施都是当年东南亚国家想干,而国际货币基金会坚决反对。所以当年亲临其境的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最近写文章,对西方政府和国家货币基金会口诛笔伐,算是出了口恶气。
因此中国政府虽然不应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壑的不负责的货币政策,但是中国不应该采取过于强硬的货币紧缩,保持和西方国家的利率一个合适的水平。以现在美联储的0利率,中国的利率水平似乎还是太高。比如说Libor一年期的利率预测,大概是2%,因此中国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似乎应该降低到3-4%之间。
当然中国人民银行的想法可能是留一个后手,以免在2009年情况更加恶化的时候,可以在调。这种看法其实是很愚蠢的,一个是明年三月到年中的日子可能是最难熬,现在调整可以正好在那个时候起作用。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在银行体系还没有受到大损害,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还存在,你的利率调整,准备金额缩小,和贷款额增大,还有运作的空间。等你在拖几个月,把企业拖垮了,把小老百姓吓怕了,那时候,你就是来个0利率,恐怕也没有人敢借钱来消费和生产了,美国现在的例子就是一个教训。
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给俺的一个感觉是乱了章法,该断不断,必会自乱。非常时当用非常之策,俺的建议是将贷款利率调低到3.5%,中央政府加大经济刺激的力度,不是宣布了4万亿吗?就直接从中央出4万亿,然后不在乎地方应该怎样做。
“井底望天, 34岁”
能20年前惊动省级干部相求,阁下今年55岁已经非常年轻有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