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孩子教育漫谈(4)

(2013-09-10 11:34:04) 下一个

如果父母管制了孩子所有的自由,我相信孩子是要在将来付出巨大代价的。孩子总有一天要自己走路,也就是说用自己独立的价值观来在所有大大小小的事上做决定。如果孩子每天从一醒来到睡觉都被父母管制,他就没有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他一直拄着双拐的价值观就会两腿肌肉严重萎缩。这双拐就是他的父母。双拐一旦撤走,他就委顿于地。我见过很多国内名牌大学过来的学业非常优秀的孩子在职业道路上很不顺利,就是因为没有自己走路的历练。当学生是被别人拉着走,所以还看不出来问题。等到要自己给自己掌舵时,问题就来了。天生叛逆的孩子在这方面问题不大,但如果是天生比较听话的孩子,父母就要尤其注意鼓励孩子有自己的见解。

父母完全不管孩子也不现实 那是陌生人,不是父母。父母的责任也不只是管孩子的吃喝拉撒睡 那是保姆,不是父母。所以父母还是要在某种程度上插手孩子的教育,只是要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我想可以用那个80/20的原则,也就是帕累托原则 (Pareto Principle): 80%的结果出自20%的原因。房地产市场上80%的生意是20%的经纪人做的;一个公司里80%的贡献是20%的员工做的;孩子80%的进步是在他20%的时间内完成的。这是自然规律,没有人能打破。在研究生院里,导师用不着100%的时间盯着学生。有20%就足够了。当然事实上现在的导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均时间远远不到20%。这规律体现在孩子身上,孩子在十几岁之前,多数时间都该是玩,只该留出少数时间来跟严肃题材打交道。对于再大一些的孩子,多数时间从事的都该是驾轻就熟的事,只留少数时间来应付大的挑战。

所以我的建议是父母控制孩子20%的闲暇时间就足够了。其它80%的时间都该孩子自己支配。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踮着脚尖是站不了多久的,跨开大步走路也走不了多远就累了。这话用到孩子身上,就是父母不要拔苗助长,不要把孩子的时间控制得那么紧。给孩子自己把握当下生活的权利,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去做,这才是正道。“一寸光阴一寸金”这样的话我看父母用来约束自己是再好不过,不适合用来约束别人,包括自己的孩子。

父母只该干涉孩子一小部分自由时间还有两个原因:首先,孩子的学业再加上音乐等课外活动都已经有相当大程度的强制因素,所以孩子的自由支配时间本来已经很少。其次,适当的看电视、玩游戏、与朋友聊天实际上都是学习的一部分。

在父母该插手的事中,父母对孩子最帮得上忙的一件事是帮助孩子发现、发展他(她)的兴趣点。老的观念认为知识对孩子最重要,新一些的观念认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我认为还有比能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动力。有了动力,做起事来连吃饭喝水都忘了,能力和知识还不都是顺水推舟的事。如果孩子自己没有动力,不管被父母推着学什么都会是逆水行舟。每次儿子口若悬河讲起某个棒球队的某个球员打什么位置、有什么战绩时,内子必是羡慕嫉妒恨,敦促儿子赶紧删除掉这些没用的记忆,腾出空间来记点中文。中文和棒球在儿子那里受到待遇的差别就是动力的差别。

可是孩子那里诸如棒球之类的动力有可能正是爸爸或妈妈的眼中钉肉中刺。我的建议是:首先,孩子对某个东西的兴趣不是谁能轻易撼动的,哪怕是亲爹亲娘。当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判断,或者说,承认自己的渺小。其次,孩子在成长,他的兴趣也会转移。两三岁时喜欢托马斯火车,不等于将来就要当火车司机。上中学时感兴趣体育,也不等于将来要靠打球来吃饭。几年前读到科学家Kurt Wuthrich的一篇自述,说到他到大学毕业时还要每天花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体育运动上。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得诺贝尔奖的著名学者。最后,不管是音乐、美术还是体育,发展兴趣都是培养一个完整人格的机会:乐在其中、坚持不懈、淡薄名利、能面对失败、做个好公民。不管孩子的兴趣以后会往哪边转,顺着这个兴趣点培养起来的完整人格到哪里都能用得上。强迫孩子做没有动力的事对孩子的人格恐怕是摧残大于益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简丹儿 回复 悄悄话
中秋快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