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
2008艺术权力榜N05:曾梵志
曾梵志
艺术家
大多数人对曾梵志的了解仅限于面具以及高价。2008年曾梵志再次证明了自己价格天王的地位,5月24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上,曾梵志1996年创作面具系列以8,516.5275万人民币的价格创造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最高纪录。而全球最大的拍卖数据网Artprice和法国安盛保险集团发布的一份“最好卖”的当代艺术家榜单上,曾梵志以2780万英镑的总成交额排在第六位,并且登上胡润当代艺术榜第四名,成交总价值仅次于老前辈吴冠中、赵无极,以及F4之首的张晓刚。如果说拍卖价格跟艺术家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么我们来看曾梵志的画廊销售市场,仅在迈阿密博览会上,曾梵志三张作品价格均超过百万美元,其中两张分别由章子怡与男友Vivi Nevo、传媒大亨默多克与妻子邓文迪购买。不管曾梵志本人愿不愿承认,他都是2008年艺术市场追逐的焦点人物。
而围绕曾梵志另一种心照不宣的争夺也在暗暗进行。曾梵志在国内的两个合作画廊,香格纳和都亚特画廊都与其工作室保持和谐的邻里关系,而2008年6月,香格纳画廊和阿奎维拉画廊参加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时,都带上了曾梵志的作品。曾梵志的性格使得他和艺术圈内保持了相应的距离,而广泛的人际交往让他在公众层面上保持了比其他艺术家更高的认知度,2008年几乎每一本时尚杂志都有介绍曾梵志的文章。他在慈善事业上也不遗余力,汶川大地震后,曾梵志为保利举办的“情系灾区,倾情奉献”的义拍捐出了一幅180x260cm的大幅作品,募得672万善款。此外,曾梵志每年还拿出12万,在母校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每年拿出10万美金,资助北大现代艺术档案的研究工作,曾梵志这些善举也让他成为艺术界数一数二的特例。
2009胡润艺术榜前10名艺术家(组图) (7)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6日 13:32 新浪尚品
曾梵志
导语:2009年2月25日,胡润研究院在北京发布“2009胡润艺术榜”。榜单内容为2008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最高的中国在世艺术家排名。
2008年期间,中国少壮派政治波普大师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最大的关注和追捧。51岁的张晓刚以3.01亿元的总成交额取代去年榜首吴冠中,排名第一。其作品2008年公开拍卖总成交额比前一年增长4.5%。去年排名第五的47岁岳敏君今年排名第二,2008年公开拍卖作品的总成交额达2.1亿元,比前一年减少7%。45岁曾梵志今年排名第三,2008年公开拍卖作品总成交额为2.06亿元, 比前一年减少13.3%。
曾梵志作品拍卖数据
季度 上拍数 成交数 成交额(元) 成交率 均价(元/平方尺)
2004秋季 8 8 1,727,572 100% 10,108
2005春季 5 5 2,708,200 100% 17,105
2005秋季 10 9 2,230,700 90% 30,809
2006春季 23 22 20,533,128 96% 100,982
2006秋季 21 17 31,317,920 81% 132,605
2007春季 25 25 95,619,960 100% 159,588
2007秋季 22 20 91,304,604 91% 332,492
2008春季 21 19 136,134,980 90% 404,349
2008秋季 30 19 61,100,200 63% 465,620
2009春季 3 3 8,993,412 100% 116,798
曾梵志在玩“绘画艺术”
咦?这不是曾梵志的作品吗?江湖传闻他的《假面》作品卖了7000万元……上网番了一下他的资料,发现他最近出镜挺多的,4月10日刚在苏州博物馆开了个招商银行独家赞助的“与谁同坐”的个人画展。这次又参加博鳌亚洲当代画展,估计他的画又要升值了吧
作为著名的当代艺术家,曾梵志在绘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5月,曾梵志1996年创作的油画《面具系列1996NO.6》在香港佳士得的亚洲当代夜场拍卖上,以7536.75万港元(含佣金)创下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 No.6》,成交额高达75,367,500港元/67,046,928人民币/313,136,889新台币,这件作品不但打破了画家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更打破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拍卖纪录。在此件作品中,曾梵志大胆地以友情为主题,让画中八位人物站成一排,彼此热情地勾肩搭背,姿态一派轻松,让人认为他们必然友谊深厚。而我们从画中刻意突显的阴影可知,画面中所设定的背景为阳光灿烂的时刻,作品表面虽呈现出一片好友同聚和乐融融的景象,但欣赏着依然可清楚地感到隐藏在作品背后的紧张与不安;他们的真实情感被完全隐藏在面具之下,也因此其人物的真实个性难以揣测--无论是善是恶,皆使人感到现今社会环境中的浮面与虚假。
美国《纽约时报》3月11日文章,原题:中国艺术市场:寒冬抑或冬眠?
纽约时报:中国当代艺术泡沫破灭 开始冬眠
赵小玖 2009-03-14 14:30
对最走红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来说,曾梵志设计的新画室是他们滚滚财源的生动写照。这个面积达2200平方英尺的画室墙上悬挂着他的大量油画,不久前还能轻松卖到每件100万美元的高价。
然而,就在他和许多北京及上海画家刚刚完成展示其成就的豪华画室时,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开始急转直下。金融危机将大量个人财产席卷一空,艺术品价格也随之急速下滑。参观者骤然减少,画廊正打发雇员走人,提供赞助的收藏家们则担心自己的投资是一时头脑发热。
“这是个漫长而寒冷的严冬,”已关闭了其3家北京画廊中的两家的长征空间公司策展人周轶(音)说,“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时代结束了。”拍卖活动———或许是近期的中国当代艺术热最受欢迎的晴雨表,也遭到重创。同2007年同期相比,苏富比在2008年10月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秋季拍卖会业绩极其惨淡,一些作品甚至没能卖出去。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艺术家的财富激增速度无与伦比。到2007年5月,拍卖会上10位最受追捧的现代艺术家中就有5位是在中国出生的。许多收藏家都因此跃跃欲试。专家们表示,市场也对主要收藏家造成很大压力,他们中很多人一度希望在今年将其所持高价作品甩卖一空。
那些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中国日渐成为一个艺术中心的艺术家们,如今仍过着住豪宅开宝马的生活。但最近他们的客人越来越少了。“以前,每天都有访客来敲门,我不得不花一上午时间接待,”曾先生坐在他画室里的真皮沙发上说,“现在只有一半左右的客人了。”
不过他看起来却有些如释重负。专家们表示,对中国艺术来说,市场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是好事。狂飙的价格曾催生出一种杂耍式的氛围,一些艺术家将其画室变成批量生产他们最受欢迎的作品的流水线。“市场急速上扬使许多人迷失了方向,”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杰罗姆·桑斯说,“如今再也没有能让人一夜暴富的作品了。”
“收藏家们给我打电话,但他们对花费更加谨慎了,”在北京开了一家大型画廊的程兴东(音)说,“由于人们已停止购买,你无从知晓这些作品的价值了。”(作者大卫·巴博萨,王会聪译)
4位2009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获奖艺术家合影
今年,马爹利再度甄选出四位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取得杰出成就的“2009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他们是:绘就世间万象的抽象主义油画家曾梵志;解构多元文化的先锋观念艺术家谷文达;洞悉生命真谛的雕塑家姜杰;以及活力四溢的当代影像创新者索威•桑德波。这些获奖艺术家们透过他们风格迥异的艺术作品为世人呈现出意境深远,充满灵动的艺术世界。
四位中国当代顶级艺术家共同点亮“二十二院街”(左起:陈丹青、岳敏君、方力钧、曾梵志) 今日美术馆影像艺术中心 于龙拍摄
嘉宾祝酒,为二十二院街和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兴盛祝福!(左二起:尧权、张宝全、岳敏君、曾梵志、陈丹青、方力钧、曾和仪)今日美术馆影像艺术中心 于龙拍摄
嘉宾祝酒,为二十二院街和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兴盛祝福!(左起:张宝全、岳敏君、曾梵志)今日美术馆影像艺术中心 于龙拍摄
天价画家曾梵志“与谁同坐”个展隆重开幕
2009-04-24 19:55:37 来源:NEEU奢侈品
核心提示:2009年4月10日,在中国当代艺术品中经常拍卖出天价的艺术家曾梵志先生,在苏州博物馆举办了名为“与谁同坐”的主题个展开幕式。 2009年4月10日,在中国当代艺术品中经常拍卖出天价的艺术家曾梵志先生,在苏州博物馆举办了名为“与谁同坐”的主题个展开幕式。该场馆由贝聿铭设计,个展集中展映了曾梵志《太湖石》和《风景》系列等多年尝试的抽象绘画作品,表现出作者在苏州园林中寻求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交融的历程。
本次个展的题目“与谁同坐”来自一个苏州人比较熟悉的典故,苏东坡的《点绛唇 闲倚胡床》中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被拙政园的化用而有了园中的“与谁同坐轩”,画家用这样的题目,
欲表达的就是这种东坡词中的情怀。曾梵志的作品曾经拍出了中国现代艺术的最高价,在天价的背后,艺术家在想什么,观众或许能在他的作品中寻找答案。
| 园林给了曾梵志创作的启发 | |
|
“应比波洛克更高一些”
早报:苏州是一个古典的城市,纽约是一个现代的城市,两地的展品有什么不同?
曾梵志:都是近作。唯一的不同是苏州博物馆我没有安排人物,纽约有很多人物。我不想在苏州这边安排太多人物的作品,我不想弄得太时髦和现代,会和整个的氛围不协调。你可以把它当成风景看,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件抽象的作品去理解和欣赏。
早报:在苏州的展览叫“与谁同坐”,是不是来自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
曾梵志:实际上我是受苏州园林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的,是间接的。比方说,艺术家内心喜欢什么东西,会通过画笔自由地把它表现出来。很随意地画着画着就画到一个和这个有关系的东西。比如太湖石,园林的曲线,是情不自禁地表露出来的。我是在拙政园里想到这个名字的。
早报:我看到有几幅巨幅的画,在技术上应该有难度吧?
曾梵志:其实难度很大,但是我画起来还比较简单。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方法,这个方法需要十几年去寻找。其实从语言等层面上都很难突破,所以我一直想寻找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表现语言,我不希望被别人说“你这个是谁谁谁的影子”。我从1999年就开始寻找,到2002年找到一个感觉,一直在探索,从2004年开始相对成熟,找到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方法,没有前面任何一个人的影子。
早报:您认为好的艺术品的标准是什么?
曾梵志:好的艺术品的标准有很多。很难用一个词或者从一个角度去说这个标准。我追求一种境界:中国传统艺术的很多东西用文字都是没法表述的,这就是中国的艺术要追求的最高的精神的东西。西方的绘画发展了500年,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写实,中国的绘画1000年前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早报:您作为一位油画家,首先是从西方绘画中吸取营养的,但现在又想回过头来从中国古典绘画中吸取新的养分?
曾梵志:对。我一直喜欢西方的绘画,也是从这条路走出来的,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开始否定自己。如果还是按照西方这条路,还是在西方的框架里面,就很难超越。你要一步一步打破它,就必须有具有震撼力的作品,这种具有颠覆性的东西,就要吸收中国过去1000年的传统,是很多综合性的因素,不是简单的一棵树、一个园林的问题。中国的艺术很早就开始追求这种境界,实际上是西方的绘画最后要慢慢发展到的境界。但是他们不用“境界”这一说。西方绘画讲究色彩、线条这些东西,到了表现主义讲究情感、情绪。当你把西方的语言掌握得很好的时候,就能够把情绪描绘出来,这个是我吸收到西方的最好的东西。中国传统的笔墨也是带有文人内心的一种精神的,这两者要结合的话,就会很有意思,但我还在寻找。
早报:我看了之后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构图方面有波洛克的方式,我觉得是超越。前面的流彩,后面的风景,结合得非常巧妙,后面是中国自然的东西,前面是西方的表现手法。
曾梵志:波洛克注重的是一种行动。他表现这件作品的过程是很重要的,但是完全是偶然的东西。我这个是偶然的东西,但是是用理性的方式来表达的。我不想去否定波洛克,但是应该是比他更高一些。
“我没有想到我会有这么大变化”
早报:您的艺术经历脉络清晰,从一开始的“协和医院”到“面具”系列,到现在的“乱笔”,不断地在变化。
曾梵志:这跟我的性格可能也有关系,我没有想到我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当时我画“协和医院”,我就在那个环境里面。
早报:一开始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材?
曾梵志:当时我住处附近有一个医院,我觉得也没有人画过医院。第一是要画我熟悉的生活,艺术家肯定要表现自己的生活。不熟悉的东西,去看一眼就画,也是抓的很表面的东西。我天天要去这个医院,因为当时我住的房子没有洗手间。我要去洗手间,就必须去医院。所以我天天能看到在医院排队的病人,我天天见到的就是这些人。
早报:到北京以后开始画“面具”?
曾梵志:对,我就把医院的东西放弃了。有人说,你怎么放弃了,你是靠这个出名的,我说我画不出来,我怎么办?我说我内心没有这样的冲动,怎么画?偶然看到一张画,戴着面具,我觉得这个挺像我的感觉。我觉得挺激动的,就沿着这个感觉画了一系列戴面具的作品。
早报:您画了10年,为什么又放弃了呢?您随便画画,卖肯定没问题。
曾梵志:我实在是画不下去了,觉得没意思,就一张都不画。对,卖没问题。有人说给你一个亿,你帮我画20张。我说我不能答应你,我不能回头走。不能为了钱,把艺术生命坏了。我只能一直往前走,已经到了另一种状态。如果停滞不前,画20张画,那需要几年的时间,一辈子你有几个几年?而且艺术家具有旺盛创造力的时间段可能是三十岁到六十岁之间,你拐弯弄那个去了,特别耽误事儿,以后会特别慌,所有人的眼光都在期待你,不希望你是这样一个人。
早报:“乱笔”系列是怎么开头的?
曾梵志:苏州博物馆的展览中有一张2002年画的“乱笔”。这张画和我种紫藤有关系,我在以前的工作室中种了一棵紫藤,冬天叶子全掉光了以后,线条交织在一起的感觉特别像一张画,我就受了启发。西方人用线条很少,都是用面、色彩和光影来交代画面,中国传统的绘画喜欢用笔墨、用线条来表现。我1999年就在画,但是找不到感觉,到2002年这张我特别喜欢。应该是找到了一条小路,这条路不知道会通向哪条大路。也许能从这条小路看到一条更光明的路。
早报:现在已经过去了7年,您有没有找到您的大路?
曾梵志:应该是2004年已经上路了。你觉得好,还得让别人觉得好,所以你必须要最为完美地把它表现出来。这需要时间,我知道我可以表现出来,只是一年两年三年不停去尝试,效果还没出来,但是我知道快出来,在这个时候又不能着急,又得不停地去找。所以这个时候根本不能停下来去挣钱什么的。
“盯着市场走,就永远不可能成功”
早报:在当代艺术中,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做装置,觉得绘画的表现力比较局限,您有没有打算去做点其他门类?
曾梵志:我以前说过这个事情,被别人批评过。我没有说装置不好,只是说绘画的难度太大,我随便说一句,没想到好多人批判。像装置这些东西我是完全没有感觉,我要做出来也很表面,所以不去碰这些东西。我就迷恋绘画,其他的完全没兴趣。
早报:中国当代艺术前几年在国际上好像非常受关注,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曾梵志:现在也很受关注,但主流媒体没有给很高的分。
早报:在拍卖市场上,也比较受关注?
曾梵志:中国艺术拍这么高了,西方也承认,但是有些国内的人不一定这样看。
早报:您觉得市场化对艺术有伤害吗?
曾梵志:市场化有好处也有坏处。现在看来,对中国艺术伤害比较大。我们以前画画没钱,就特别希望有人买画。你得靠这个吃饭,当你为钱担心着急的时候,就特别需要卖画。等你有钱了以后,你就可以安心地去画画。作为艺术家来说,挣钱是需要的,但是挣钱不是你的目的。艺术家走到一定程度要忘掉这种东西。因为你要追求精神财富,能给人带来更好的东西。
早报:不过您应该是一个市场化非常成功的例子。
曾梵志:你要是盯着市场走,就永远不可能成功。
早报:作为一个很年轻就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画家,您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曾梵志:现在是一步一步地在做展览,我对自己的作品非常自信,但是需要时间,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观众进行交流。我需要个三五年,希望我的作品在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人见面。这需要一个慢慢来的过程。明年会在欧洲举办展览。(作者:高琪 长岛)
曾梵志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装置作品:书架
1。早期作品
曾梵志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代表曾梵志早期风格的“协和医院系列”
2。面具系列
《面具系列No.6》180×150cm曾梵志 布面油画 1995
曾梵志 2000年作 面具 布面油彩
曾梵志 1999年 我是爸爸 布面油画
2008年2月22日,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行。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 No.6》,
这是该拍卖航春季拍卖会上的组成部分,
估价100万至170万英镑。图中八人戴着白色面具并肩而立,脖子上都系着红领巾。
3。乱草系列
曾梵志《天空》
春日我们曾创下曾梵志拍卖之纪录,今秋旋即征得《天空》一件,为画家“乱草”风格殊佳之作。
ZENG Fanzhi
Tai Ping You Xiang
2007
200.0 * 200.0 cm (79" * 79")
绘画 | 布上油画 |
眺望
作者:曾梵志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4。人物肖像
|
名称:《曾梵志 面具系列》
|
曾梵志08年的自画像
- 2009-4-30 10:22:31
- 来源: artspy艺术眼 作者:怀心
曾梵志:自画像I
曾梵志:自画像II
曾梵志 列宁同志 布面油画
纽约的Acquavella画廊正在进行来自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2008年最新完成的一系列作品,这是曾梵志在美国举行的第一次独立个展。展览展出了20幅油画肖像和风景作品,其中的多幅作品都是第一次公开展示。其中包括他的2幅自画像。
曾梵志的作品主要是表现个人的感情,围绕着他的人们,和他的日常接触。在他创作生涯早期,德国的表现主义对他有很大影响,但最近他的作品却吸取更多的中国传统手法。曾梵志最近的作品使用了更多的线条,这和中国的书法传统有关。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曾梵志最近使用了不同的技术,他有时候手里会握着两个,有时候甚至是四个刷子同时作画,这让形式的创立和摧毁几乎同时发生,因此,作品实现了自发性和情绪的意图。这次展览的作品就是曾梵志本人近期审美的呈现。
5。社会奉献 捐献
艺术 2009-05-27 16:50 阅读38427 评论109 曾梵志纽约个展Zeng Fanzhi Solo exhibition In Acquavella
文/L
编辑/
竹竹图/Acquavella
画廊提供**
张晓刚之后,又一位中国的当代油画大腕签约洋画廊,在西方办个展。这也是曾梵志第一次在纽约这个“当代艺术首都”做个展。这次展览展出大约20
件曾梵志新近的作品,包括新的风景系列和最近的肖像系列。大部分作品是第一次向公众展示。**
**
在曾梵志与Acquavella
画廊总监Michael Findlay
的对话中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个人跟大多数当代艺术家的不同。大多数的当代艺术家就像开发智力游戏一样在痴痴地建立作品的“观念”,逻辑或简单,或混乱,或成立,或者根本就是说梦话瞎胡闹,到底都是在打一个比方,造一个典型的“A
像B
”的句子。曾梵志却在对话中用“妙悟”这种形而上的,近似冥想的活动来解释自己的创作。更夸张的是他进一步如此阐述自己的创作灵感:**
**
“我的创作灵感来自各个方面。比如童年时的记忆、我的人生经历,包括声音、气味。这些都能给我带来种种画面,这些体验是一种妙悟的体验,是两种不同的境界——物境和悟境。悟前是物,悟后还是物,并非导入玄虚的冥想,仍然有具体的物象显现。但悟前之物虽然也为我眼中所见,但心与物了不相类,物是物,我是我,物是具体的勾起我的欲望和繁复意念的物,我是具有强烈意念并要将这一意念强加于物的我,物和我是客观和主观的关系。” **
这种强烈的带有精神性和哲学性悟道一般的描述很能唬住一些乐于多做无用思考的人。这种废话的韵味几乎可以跟存在主义大师们的陈述相媲美。存在主义者们以不同的方式不断描述同一个简单的存在,而曾梵志的灵感就是空对空的阐述了,简直带上了宗教感。相形之下通常的当代艺术思路显得懵懂粗浅孩子气,曾梵志轻易的飘在他们的上面,显得很有把握很淡定。**
**
阐释自己的时候,曾梵志表现的非常有东方修养,但是作为世界上“用画笔刷钞票”能力最强的画家之一,他也感叹还好金融危机之前没有卖出太多自己的作品,不然这次在Acquavella
画廊展出的作品价格可就要低很多了。**
**
一个画家签约了国外的画廊,在国外做一次个展,作品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当然,仔细看的话,有一张新作使用了在纷乱线条里藏人物的西方趣味绘画手法,这种玩法显然旧,趣味也简单),除了良好的祝愿,我们也确实没别的可说了。**
《新城视》第31期——艺术:自觉走出去**
画展链接—http://www.acquavellagalleries.com/exhibitions/2009-04-02_zeng-fanzhi/
|xGv00|fcc8d4de8197f69fde70263fb4d52380
曾梵志个展纽约举行
时间:2009-03-03 03:13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琳 点击: 72次
曾梵志将于2009年4月至5月在纽约Acquavella画廊举行个展。这是他自签约Acquavella画廊后的首次个展。曾樊志
曾梵志将于2009年4月至5月在纽约Acquavella画廊举行个展。这是他自签约Acquavella画廊后的首次个展。曾樊志(1964年, 武汉),是最具有艺术表现力、艺术风格多变的中国画家之一。与其他众多画家不同,他的画作关注人类精神世界而非政治。他的医院系列、肉系列、面具系列和最近的“天空系列”(描述海岸边的肖像)最具特色。这些画作笔触粗犷,有时甚至线条尖锐,让我们窥探到画家内心世界隐藏的紧张情绪。暗示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哲学处境,也可以说是画家内心精神的写照。
—— 一个人的天空
曾梵志有一幅画,名叫《天空》,他用文字告诉了大家创作初衷,“灵感源于童年,那时仰望天空总能产生一种奇妙幻想,它们长久地留在我们路过的时间里,直到现在仍然听见它的声音,闻到它的气味。”
这些钱与我无关 “100万、200万都是别人拍的,这些钱与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在距北京50公里外一个叫燕郊的地方,40岁的曾梵志坐在自家庭院的树荫下,喝着咖啡,抽着雪茄,已经慢慢习惯了从纽约、香港、北京等拍卖会传来的各种疯狂故事。
从北京市区往东,经过北京通州区就是属于河北地界的燕郊,五年前,曾梵志在这里买了一块地,盖起了二层小楼作为工作室。在这里安营扎寨的艺术家并不多,更多艺术家聚集在通州区一个叫宋庄的地方,那里有修好的简陋砖房可供出租,当地政府还提供免费水电,即便如此,很多艺术家还是只能合租一个工作室,以分担一个月一两千元的房租。
大部分艺术家都没有能力享受曾梵志这样的生活。他开悍马,用登喜路香水,连袜子都只穿KENZO,每天早上他在1000多平米的院子里吃自制的武汉式点心,然后喝咖啡晒太阳,四岁的女儿在他五年前栽的两棵白桦树下摆弄玩具。
女儿的出生改变了曾梵志很多,以前他和妻子都是社交场合的明星,经常半夜三更还在外面喝酒打牌,他并没有做父亲的计划,最多会是在栽下白桦树的时候想:“以后我的孩子可以在这里玩耍。”当2002年3月6日他第一次见到这个女孩时,他就对自己说:“出去玩什么都不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激烈的血和肉是年轻的表达 从小他就喜欢在课本上乱画,也不知道画些什么,他对课本上的东西毫无兴趣,也听不见老师在讲什么。母亲是第一个对他的画表示肯定的人,她是一个感情细腻、内向的女人,并没有刻意要把儿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只是看着孩子老是在画,就不时对他说,“这个画得真像。”
武汉长江边的旧宅子,一户靠着一户,哪一家添置一台收音机这样的消息都会迅速从街道这头传到那头。曾梵志有个比自己长十岁的邻居,因为兄长都送到乡下劳动,他可以留在家里画画。那时候,不到十岁的曾梵志常常坐在那里给邻家作模特,这是曾梵志最早受到的影响。他也开始画画,一年、两年、三年……画得越来越好。
多年以后,曾梵志凭借记忆画他那时候的同学,那幅作品叫“三年级一班”,只有两张A4纸大小,每个人一个头,都戴着红领巾,“我对形象的记忆力很好,都能记得他们。”但曾梵志也没有想到,这幅当年以200美元卖出的画,在今年却拍出了132万的天价。画中的同学与曾梵志也几乎没有了联系,没有人知道还以这样一种方式被记得。
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对整天乱写乱画的曾梵志忍无可忍,“你不用再来了。”曾梵志很高兴,心想这下就没有约束了。16岁那年,他离开了学校,进入父母工作的印刷厂做了一名临时工。
在印刷厂打零工的几年,曾梵志更安心地画画,他也想考大学,接受更系统的学习,但由于文化课实在糟糕,一连考了四年都没有考上。第五年,他终于进入大学。
在美院学习,曾梵志更是表现得与众不同。他上课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去画模特,而课外则喜欢用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去画,画他身边的同学、朋友以及街上的一些人,有时画些速写,拍些照片,更多是肖像。大三那年,他拿着家里支持的近1000元钱,在湖北美术院的美术馆举办了自己的首个个展。1990年,即使成名画家都难得有机会参加展览,更何况一个学生有胆识把自己的作品放在美术馆,“我就是想交流,希望获得专业的认可。”
那次个展意外夭折,学院的老师向上级举报,说曾梵志以画展为名纪念“六四”一周年,其实他的画作与“六四”并无关系,“那些激烈的血和肉,只是因为当时很年轻,很想表达。”
两千,两千美元? 个展之后,曾梵志更坚定对人物的兴趣,并以此作为毕业作品。后来他又觉得一个个的单人的创作略显单薄,可想来想去也想不好怎么画。那时他住在武汉著名的协和医院附近,每天都要借用医院的洗手间,那是一间任何时候都有病人出入的医院,各种各样的病人突然刺激了他,在异常兴奋的状态下,他创作了《协和医院》三联画,第二天画还没有干,他就拿到学校去给老师看,“我感觉他们很震撼,但他们都没说什么,那个时候互相看作品都不大表示什么。我自己觉得特别喜欢。”
就是这幅作品,引起了当时在艺术圈已经很有名气的评论家、策展人栗宪庭的注意,还在杂志发表了评论文章。栗宪庭再一次来武汉,带来了香港翰雅轩画廊的老板张颂仁,他们要做一个“89后中国新艺术展”,在全国找一些更年轻的艺术家。那时候曾梵志 大学毕业刚分配到一家叫扬子江的小广告公司,做着写字画海报之类的事情,下班后则回到朋友借的小阁楼里,光着膀子画画,太热了就跳到马路边的长江里游上一圈。
张颂仁看中了曾梵志的画,叫他出一个价。那时候画家都是为自己画画,并不知道作品还可以拿来卖,卖多少钱。曾梵志想要栗宪庭给意见,栗宪庭说,“这是你们艺术家和老板的事,不关我的事。”曾梵志又把问题推回给张颂仁。张颂仁试探说,“两千元行不行?”这个数字对曾梵志来说已经是个大数目,收钱的时候曾梵志更是吓了一跳,张颂仁付的是两千美元。要知道,那时候颁布的《书籍稿酬试行规定》列出了当时“体制内”艺术创作的报酬:“年画每幅200-400元,领袖像每幅200-300元,单幅画每幅50-200元,连环画每幅6-20元。”
这是曾梵志第一次卖画,他用这些钱买了一台电风扇,以应付武汉燥热的夏天,他还辞去了工作,专心画画。那个时候他就穿一些外贸店的衣服,出门也会打扮得很得体。1992年去广州的时候,他甚至买了一套售价2800元的香港牌子的西服。当时一路去的朋友说他穿上很好看,但谁都没想到他真会买下来,“那套西装做得非常好,而且我也一直想要一套西装。”
他开始穿着这套昂贵的西装参加社交活动,与那些蓬头垢面的艺术家格格不入,“我也不知道谁教我这样的,可能是从小受家庭的影响。”
一看到这个生命就有很多担忧 1993年,这套西装跟随曾梵志来到了北京,他没有选择当时画家集中的圆明园,“那里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我不喜欢那种闹哄哄的感觉”。他在三里屯住下了,作为生活和艺术创作的开始。那时候三里屯很安静,没有一间酒吧,甚至半天都见不到一个人。二八自行车是他的交通工具,他骑着它去看天安门,去荷花市场喝酒。那时候,他已经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家了,他每天握着画笔,想画就画,觉得画画和拿筷子吃饭一样简单。
但出席活动,他一定是很光鲜得体的。他不再只有一套西装,他开始收集一些独特的夹克、衬衫,开始抽雪茄。1994年后创作的《面具》系列以及2000年转向的肖像系列都让他获得成功,包括荣誉和财富,这让他有了享受生活的资本。
离开武汉的第十年,上海美术馆举办“我和我们:曾梵志的绘画1992-2003”十年回顾展,使曾梵志成为享有在上海美术馆作回顾展这一殊荣的第三位当代中国艺术家。相对一幅画卖出百万,他看中专业领域的认可,“我不是为了卖而画”。
他不害怕被更多人关注,因为在这个变化的国家,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独特的标志和符号。
曾梵志,1964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今是中国当代美术界最令人瞩目的画家之一。在近年的拍卖会中,曾梵志的单幅作品成交价格均在百万元左右。
曾梵志是怎么炼成的?
2008年07月23日 12:23:53 来源:《艺术财经》
理发 布面油画 1989 70×100cm
1 表现主义风格草创时代
代表性展览: 1990年 曾梵志作品展,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
1990年,还在湖北美术学院上学的曾梵志就有一个疯狂的念头:在美术院举办个展。对于一个还在上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这有些异想天开。曾梵志做 到了,他拿着作品找到皮道坚和尚杨,得到他们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从自己家里拿出几千块钱,制作了一本有模有样的画册,还精心制作了自己的双语简历(虽然英 语的翻译水平类似小学作文)。这生平第一个个展上的40几件作品,都是曾梵志挤出课余时间创作的(在美院的学生时不常要到野外体验生活,画些言不由衷的牧 女和羔羊),他迷恋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因此作品大多是类似杜布菲、德库宁或者贝克曼风格的作品。展览开幕不久就因为有人举报而查封,理由是因为作品用了 太多红颜料,被怀疑有血腥倾向。好在学校老师为了保护学校名誉,也为了保住干部乌纱,统一口径袒护曾梵志,才没有让这个特立独行的有志青年夭折。
这个在湖北省美术院的展览被迫改成了三天的内部观摩,曾梵志拍摄的两卷照片也因为不敢冲洗最终扔掉。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挂在了美术馆里,曾梵 志获得了莫大的鼓励。虽然这些作品并没有完整清晰的风格可说,但它让曾梵志知道了怎么去画一幅好画,知道如何控制色彩和线条来表达狂躁不安的感情,如何用 一件好的作品来安抚压抑惊慌的灵魂。
协和医院之一
2 协和医院时代:
代表展览:
1993年 后89中国新艺术展 香港艺术中心
武汉闷热的夏天让整个城市不拘小节,男人打着赤膀睡在冰冻的生肉上,女人穿着睡衣在大街上游逛,空气中永远泛滥着潮湿的热气,把所有人的眼神凝 固地呆滞而充满血丝。曾梵志每天经过武汉协和医院的走廊借用洗手间,周围或焦急或茫然或疯癫的病人们逐渐成为曾梵志每日所见的必须,成为他生活的状态之 一。手术台、和肉一起横陈的人体、痉挛的眼神,这些元素一下子在曾梵志91年到94年的作品中呈现出来,让他一下子就摆脱了模仿状态一步跨入成熟。
就在91年的夏天里,栗宪庭看到曾梵志的作品,其中协和医院系列让他十分惊喜,立即就把曾梵志纳入当时他正在筹备的后89艺术大展之内。后89 艺术大展地点一个是汉雅轩、一个是香港市政厅, 54位艺术家200余件作品先后在香港、澳洲、美国巡回展出巡回了8、9 年。这个展览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群体性的走向国际艺术领域至关重要的一环。初出茅庐的曾梵志借此展览同许多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当代艺术家一起被记入当代艺 术史。
栗宪庭:
《协和》以医院为题材,在写实的外框下突出形象的象徵和意象,以及笔触的表现力。他通过医生与病人的关系,表达了一种“施虐与受虐”的生存感 觉。医生露出狞笑,病人可笑地躺在病床上,态度安静、呆滞,但整个画面却又充溢着不安的气息。尤其充血般的肉色和冷白色,在表现性的笔触中,把隐藏着的血 腥与危险透露出来。这组三联画所流露出的作者对人生的悲观,除了施虐与受虐的形象暗示,主要是通过表现性的笔触和血腥、冷酷的色彩感觉表现出来的。此后曾 的作品中血腥的肉色在画面中的比例愈来愈大,笔触的表现性愈加呈现一种撕裂和神经质状。人物形象特别是眼睛的处理愈加惊恐,尤其加强了手的表现,不合比例 地夸大,骨节嶙嶙,给人一种痉挚的感觉。除此,带血的生肉形象的出现,给人一种由于压抑所产生的带有血腥味的发泄感。
面具系列No.9 170x145 cm
3 面具时代:
代表展览:
1995 曾梵志:假面, 香港汉雅轩画廊
1998 曾梵志:1993-1998, 北京中央美术院画廊、四合苑画廊、上海香格纳画廊
1993年,曾梵志来到北京。物是人非,北京陌生的环境、和朋友交流的障碍和本身孤独的性格让曾梵志找不到自己创作的状态。况且已经能够画得很好的他不愿意再去重复自己,就只得“乱画”,在新的混乱中寻找方向。
1994年,发生的一件事情间接促成面具系列的诞生:曾梵志和他的一个故友,他的师长闹僵了,这一关系的破裂让曾梵志不知所措,同时又伤心无 奈,一时间他似乎看透了人世冷暖。就在这时他“偶尔”或者潜意识中画了一张戴面具的人像。那一刻他特别激动,这就是那张他应该画出来的画,这就是他自己!
画了6,7张面具之后,曾梵志陆续找朋友看他的作品。那时候他住在三里屯酒吧街后面的房子里,在闷热的夏季里靠一个小风扇乘凉,忐忑不安地等待 每个人的评价。栗宪庭看过之后并没有表态,这让他心里打鼓,而之后张颂仁一口气买走他这一系列20几件作品,又让他立刻有“发财了”的感觉。那个年代,有 钱了的概念只是在饭店吃饭的时候能点个100块钱的菜尝尝。
被张颂仁买走的20多件作品全部出现在1995年在香港汉雅轩画廊的曾梵志个展《假面》中,曾梵志随展览去了香港,回来的时候给自己购置了三件套的高档西装。
1998年在中央美院、四合苑画廊和香格纳画廊的巡展囊括展现了面具作品的各个发展阶段。一直到1999年,四年间曾梵志共创作了面具系列作品 100多件。面具使他获得众多声誉和利益的作品,也使得他成为别人眼中的“面具画家”。回忆这些时,曾梵志并没有反感,反而大笑道:现在看来,画的太少 了。
凯伦史密斯:
(从武汉到北京)迁居所带来的,乃是“面具”,这在艺术家周遭不熟悉的新环境中必然成为他的屏障,使得他能够认同某种“面孔”,就是人们大踏步 走上前台之前在“优雅的”社会中希望展现出来的面孔。除了曾梵志在一个新地方的那种外来人的感觉之外,用面具当作象征式的肖像,并不是从任何同北京联系在 一起的特殊事件或影响中引发出来的;这种感觉很自然地激起了它特有的感觉和观念。在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中,需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在最初无法抗拒的纷繁复杂的 种种印象中找到焦点。
在从事绘画创作的十年间,曾梵志给他的观众提供的没有别的,只有排拒感。观众永远被排除在外,因为从身体上讲,我们是站在这些面具的远处,也是 在画面背后的直接活动之外。同样的,他所绘制的人物也被排除在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之外,因为它们被限制在面具里面,在画面之中,最终被它们自己的恐惧或偏执 所吞没。这是眼目所及的——因为空虚而清楚地呈现出矛盾,然而又毫不含混地透过它们巨大的眼珠表现出来。在透过灵魂的“窗口”来搜索的时候,我们只能发现 人所处的无底深渊,他们为了公众的一致性而牺牲了情感的生命。
他很明显是在画他自己。在现实世界中,他没有揭示出自己铠甲上的漏洞,因为他努力工作来顺应它,与公众混同在一起,同时又作为一个有创意的艺术 家,把自己区别出来,因为他的审美风格和批判,从艺术世界中博得了喝彩。 “这让我觉得很脆弱”。就这一点而言,因为被自己童年时代的影响所消磨,如今必须从另一个面,作为成年人,父母,以及孩子必须依靠的长者这一角度,来面对 孩提时代的问题。“这使得我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担忧”。好像历史本身是在重演吗?
现代画廊展览现场
4 面具之后三种平行风格
代表展览:
2001 面具之后, 上海香格纳画廊、
2003 我/我们 1991-2003曾凡志油画展, 上海美术馆
99年之后,曾梵志已经不再将自己的作品划分为什么协和时代或者面具时代。实际上,这时候已经有几种风格同时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其中包括除去面 具的肖像系列“面具之后”,半身人物孤立无援的突出在没有背景的画布上,头发边缘被刮刀处理成冲冠怒发,粗大的手指一如既往地痉挛着,剥去面具的脸上透出 惊恐和迷失;还有2000年开始出现的纯粹抽象的线条绘画,如徐谓的紫藤纠缠盘旋却找不到将其串连的脉络,灰褐色的主调让观者可以把以往那个华丽优雅的曾 梵志完全抛在脑后,这种语言也成为之后;还有一种被线圈状的图案覆盖的近景头像作品“我”,其中曾梵志选取了比较具有意识形态符号性的形象,比如马恩列斯 毛肖像,在画布刚刚涂满之后,立即用另一种旋转笔触将其破坏消解。三类作品分别偏重早期风格延续、绘画语言探索和社会主题表达之上,三种风格几乎齐头并 进,让曾梵志在告别面具之后,成为拥有更多种面貌的艺术家。栗宪庭后来评论说,这时的曾梵志已经十分成熟,不管是做艺术还是做人。
2003年,曾梵志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展《我,我们》。能够在相当于国家级别的美术馆办个展的艺术家,能拿下美术馆整个一层空间展示作品的艺术 家,能够让好几位重量级评论家为其撰写评论文章和展览前言的艺术家,当时在中国当代艺术家屈指可数。展览展出曾梵志从1991年到2003年之间创作的作 品XX件,是对成熟艺术家曾梵志一次全面的回顾展。也就是那次展览的借展经历,让他认识到有意识的保留作品的重要性。自那次展览之后,曾梵志开始陆续通过 各种途径收藏自己的作品,成为最善于把握作品主导权的艺术家。
Ericson:
曾梵志的绘画人物揭掉了他们的面具。揭掉面具仅仅意味着面对空虚的意志,而不代表征服空虚的决心。既然面具已经揭掉,所暴露的脆弱的自我就变得迷茫、不可知了。
将主题剥离到其赤裸的自我,就象曾梵志毫无遮掩地从新开始。通过少量油画技巧的应用,画布变得熠熠生辉。令人欣慰的是曾梵志重新回到了一种风格 中,在这种风格中他个人更为专注油画这个媒体。在面具系列中,他的画法在每个人物的面部和不成比例的大手中变得更有表现力,感情也正是通过面部和手来集中 体现的。
血和剥离皮肉躯体一直是曾梵志运用的有力象征手法。总之,在我们的焦虑下,我们其实仍是肉体。10年前,他曾经深入尝试,努力暴露出人类的脆 弱,他因此创作了肉系列。现在他再次复兴使这个主题,描绘抽象形式的暴露人体。10年前,曾梵志作品中的主角是生活在不合逻辑的世界中的无助受害者,后来 他们戴着面具,加入了带有虚伪关系的都市浪荡子的行列。而现在,面具被揭掉了,主角孑然一身,被剥离了皮肉的躯体,并正在消融。
黄笃:
2003年,曾梵志尝试创作一组新风格的绘画,它确实标志着他在艺术发展中一次转折。这是一场与过去毅然决然的告别,新画法是一种新的自由和一 种自我制定的规则。他的作品“我”(三联画,2003)都是画一个脸的局部,从 一个较清晰的形象开始,逐渐模糊化,像弹簧一样的旋转笔触布满整个画面,主要强调 了旋转运笔的“破坏性”的感觉,脸被笔触分割了,在“我”的肖像上,画家趁颜色未 干就以旋转的笔触在每一幅画上复涂,复涂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它的抽象变化的程度,也就是说复涂笔触越多画面就越显模糊。他在用笔打底稿的基础上突出了颜色覆 盖的 反差作用和运动线条的笔触感,他在方法论上用一只右手上夹有两枝画笔同时在画布上运动,导致了主控笔与非主控笔之间的冲突,即一枝笔在按照预想完成的同时 另一枝笔则在“破坏”完整性,肖像画包含了清晰与模糊、规整与自然、聚集和散开的整合。
他以怀疑的眼光去看以往的关于图像的定义。他在绘画中释放出了一种松弛和自由,而这种自由与前提条件有关,因为他的自由发自内心需要,也就是在 一种抽象性中解放自我。飞动的笔触不仅使人感受他们的形象 更自然,而且也改变了政治的意义,也就是说,并非再现历史意识形态庄重和崇高,而是以去掉“深度”来表现绘画语言下的形象记忆。
郊区7号 260x180
5 乱笔风格:
代表展览:
2007 理想主义,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
曾梵志,SAINT-ETIENNE METROPOLE 当代艺术博物馆, 法国
2008 太平有象, 香格纳北京
2000年,曾梵志的作品中就有纯粹抽象的类型,他试验用狂乱的线条完全改变了面具时代的谨慎和精致,不过作品的数量并不多。2002年,一张 绿色的抽象风格的作品诞生,让曾梵志十分兴奋,从创作它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激动,这是一种嗅探到新的方向的冲动。之后的一个偶然事件,曾梵志右手 受伤,不得不改用左手画画。左手运笔自然难以达到右手娴熟的控制能力,在创造新方向的同时又不断的出错破坏画面,越是试图去修改这些错误,反而造成新的错 误,这是在正常的右手思维中难以出现的。曾梵志在这个整体中发现了破坏的力量,干脆彻底用这种方式来创作,就是之后的“乱笔”风格。
乱笔风格从2004年成熟,至今也已经创作4年之久。借助画笔的随意性和控制性两方面的相互抵制,乱笔系列抓住了力量、自由度于一体的特征。最近一次在香格纳个展《太平有象》,乱笔风景与物结合,画面集中而紧密,是为此系列作品中典型。
郭建超:
中国文人画的内向特征或许也能用来理解曾梵志作品形象的不确定性。观赏者从观赏画作而生发的感应是局限于时空因素,观赏者和画家并不需要拥有共 同的叙述或内容。中国画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文化意识和象征标志的影响固然是不争的事实,可是油画媒材的视觉效果和灵活性却让画家有更开阔的探索空间。这些 条件正好和变动的画面,非模仿自然的风格和不要求观赏者了解内容的因素,相互吻合。我们将中国绘画美学,西方的油画媒材和后现代多元化、多意义这些条件联 系起来就能寻找到赫仪所说,曾梵志画中那个未知的探险地。
————————————————————
追“星”曾梵志
昨天中午,与梵志一同到他在燕郊的工作室拜访。在如今的
拍卖市 场中,套用时下的流行语来说,梵志是明星人物,我也当了一回粉丝,用相机记录下了他半天的状态,没想到恰巧碰到了来自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一行10多慕名前来 拜访的外国粉丝。他说,经常要接待世界各地的人,最多的一次有30多人。 其作品面具系列——第16号在刚结束的苏富比拍卖中以245万元成交,不少藏家来电向他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