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瓷器已有三千年历史。从东汉开始,烧制技术趋于成熟,近几百年来又完成了由素瓷经青花瓷向彩瓷的过渡。但从明、清、民国三代,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根本不知道元青花为何物,一直以为到了明代才有大规模的青花瓷。600多年来,既无文献记载,又无实物出现。中国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在接手清宫旧存的时候竟没有发现一件元青花。这一切在一夜之间发生了改变。
1952年,一个叫波普的美国人,发现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一件景德镇青花象耳瓶上面竟然有“元至正十一年”(至正为元末顺帝的年号,至正十一年为1305年)的年款,随即他到伊朗、土耳其等几家博物馆考察,发现都藏有类似风格的青花瓷。由此,至正型元青花横空出世,扑面而来,海内外陶瓷研究者与收藏家们无不瞠目结舌,尤其是国内学者,更是哑然:身在堂堂瓷器之国,自己怎么就与元青花相见不相识呢?有学者推断:明代针对前朝文化,曾做过一次政治清洗,元代青花瓷器也遭遇一场“毁瓷抗元”劫难,从此元青花从中华大地上销声匿迹。但是任何清洗都无法抹去元青花曾经的存在和辉煌。
我国文博系统向外公布的一个关于元青花的数字,全世界博物馆(包括中国)收藏的元青花大概是300来件,民间的收藏尚未有准确数字。大部分(有200多件)散落在国外。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收藏40件, 是全世界元青花瓷第一大收藏。伊朗阿特别尔寺(在德黑兰)收藏32件。是全世界元青花瓷第二大收藏。作为元青花的故乡,曾经是元大都的北京城,上世纪70年代在鼓楼大街发现一个元代窖藏,出土了十多件青花瓷,后来在瓷都景德镇等地也有出土,1980年江西省高安市元代窖藏出土元青花瓷19件,现藏高安市博物馆, 可以说是全世界元青花瓷的第三大收藏。印证了中国元代确实有一个青花瓷兴盛的时代。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纹故事罐”以2.3亿元人民币惊人天价成交,轰动收藏界。元青花为什么这么贵?它的独特性在哪里?
元青花的异常珍贵与它的稀少大有关系。国内博物馆的展品大多是出土碎片拼接而成。近年城市改造工程巨大,但迄今也没发现重量级的元青花完整器再度出土,从中不难看出,完整器的元青花有多么珍贵,这也就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拍出创纪录天价的根本原因。
元青花瓷富丽雄浑、画风豪放、器型丰富、颜料奇特、纹式多样、带异域色彩,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尽管元代只有九十八年的短暂历史,却催生了青花瓷这一奇葩,开启了明清两朝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蒙古人原本尚白、尚青,青花的风行成为元一代历史的必然。但要烧制成青花瓷,技术上有很大难度。元代掀起的一场瓷器革命,在瓷石中掺入高岭土,有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耐得1300摄氏度的高温,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也使得元青花瓷胎的透光度和白度得到了保证。含氧化钴的色料经高温加热又赋予瓷器湛蓝的色彩,尤其是使用了从伊朗进口的苏来麻尼钴料,使青花瓷绽放出格外明快艳丽的湛蓝色彩。苏来麻尼钴料是一种钴与铁锰伴生的特殊矿料,但此矿早已关闭,动人心旌的“苏麻离青”已成绝响。
元朝统治者把他治下的臣民分成四等:蒙古人为第一等级,色目人为第二等级,长江以北的汉人和北方各民族为第三等级,第四等级是南人,即南宋遗民。汉族知识分子既然入仕无门,便只有把他们的才华投向民间,从而使元青花无论在画工还是图案上都比以前有了质的飞跃。元青花中蕉叶、竹、松石的用笔极具文人画的写意洒脱风格,构图严谨考究,高超的绘画功底,代表了元青花画工的非凡水准。元青花的图案不少取材于历史故事和元杂剧,图案之丰富和高雅亮丽,高于清代和明代,完全超乎我们过去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在现代人的文化记忆里,元朝的九十八年除了一个野蛮、残暴、大而无当的帝国,简直是一片空白。不错,关汉卿、王实甫们也曾经把一个至情至性、生气勃勃的世俗世界摊开在我们面前,但是,这个世界的种种细节,我们其实并不明白。突然之间,元青花从天而降,融化了我们先入为主的敌意,对于这个朝代的想象,一夜之间变得温暖、浩瀚、激情澎湃。 如果说,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将掀起一场由瓷器引爆的元朝文化热,这一点都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