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男友將怀孕中的蕭紅抛弃,她被困在旅馆里,没有钱缴付六百多元的食宿费,旅馆老板准备把她卖到妓院。7月,萧红寫信给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刊主编裴馨园求救。报社编辑萧军等人遂前往探视。8月7日,松花江决堤,洪水进入市区,报社编辑们开始惦记萧红,萧军赶到旅馆,但发现萧红已经搭上小船,按萧军事先留下的地址逃到裴馨园住处,后又共同搬至道里区中国十道街欧罗巴旅馆(今西十道街6号)。10月两人又搬至道里商市街(今红霞街)25号大院的一间小房同居。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并因此登上了滿洲國政府的黑名单,被迫离开哈尔滨。
1934年6月,萧军与萧红移居青岛观象一路1号的一座两层小楼。9月,在这里写完了长篇小说《生死场》。这部小说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序),生动地写出了几个农妇血淋淋的的悲惨命运。11月初,因舒群被捕和《青岛晨报》结业而离开青岛。同月到达上海,住在上海法租界拉都路(今襄阳南路)283号的一个亭子间;12月底移居同路411弄22号福显坊2楼;次年2月又移居同路351号3楼。1935年5月2日至15日,完成了自传型的抒情散文集《商市街》。12月,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鲁迅为它写序。萧红由此蜚声文坛,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曾说,将来取代丁玲成为女作家中佼佼者的必定是萧红。
1936年7月,萧红为摆脱感情问题的困扰而东渡日本,在东京趜町区富士见町二丁目九一五中村方,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7年1月回国,4月曾独自前往北京,但很快返沪。9月二人同至武汉。1938年萧红寄居在西安“西北战地服务团”时,与同居了六年的萧军分手,5月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9月为避战火而前往重庆。
1940年1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同抵香港,先寄居九龙尖沙咀金巴利道诺士佛台,1941年初又挤住在乐道8号的小屋。在这里她写下最成功的回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马伯乐》和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小城三月》等。7月入住玛丽医院,11月底出院。
1941年12月8日,日軍從深圳開始進攻香港,同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而从12月7日起直至1月22日去世,萧红因病及避难前后辗转十处,其中在港岛跑马地养和医院期间被误诊为气管瘤而动手术。术后情况愈恶。1942年1月22日11时,萧红死在日属香港一个法国传教士所办的臨時醫務站(由聖士提反女校匆忙改成)里,年仅31岁。
骆宾基回忆说端木蕻良直至1月12日香港局势稳定后才出现,此前一直只有他在陪伴萧红;但端木蕻良对此否认。1月24日骨灰在跑马地日本火葬场火化,1月25日黄昏,一半葬於香港淺水灣,1950年代因香港地產開發,其墓地遭破壞,部分骨灰遷葬廣州銀河公墓;另一半则被端木蕻良私下埋於香港中半山區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即去世时所在医务站)的校园小坡上,80年代端木蕻良委托卢玮銮帮助寻找,但在那之前小坡经历了一次翻修,骨灰至今下落不明。[2]
文學風格编辑
蕭紅的作品,經常表現出兩種主要關懷:鄉土與女性。
在鄉土主題方面,她書寫鄉土人物逆來順受的韌性,以及他們的卑微、無知、愚昧、殘酷:更透過風土人情的細微描寫,表達對鄉土的摯愛。
在女性主題方面,她刻劃女性的命運、愛情以及生命力,並以觀察、反思,感懷三者綜合的理性與感性,描述出中國女性的悲哀與高貴。
語言風格大抵溫順平和而略帶哀婉氣質,在寫摯愛對象(如故鄉)時,以詼諧、熱鬧、溫暖、華麗之調;寫痛心對象(如民族性),則以辛辣諷刺之筆。
蕭紅堪稱中國現代小說史上誠實面對自我的作家─不受意識形態的牢籠,也不受文體技巧的束縛,更不受政治環境的干擾。她為「鄉土小說」做了最好的見證,也為「女性問題」提供了探解之道,值得今人仔細借鏡。
文學成就编辑
蕭紅的成名作是小說《生死場》,魯迅和胡風分別為其初版寫了序和後記。小說描寫九一八事變前後東北農村的生活,富有鄉土色彩,反映女性的悲慘命運。魯迅讚賞小說寫出「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部份學者把小說視作「民族寓言」,充滿愛國主義;也有學者強調,小說的主題是鄉村婦女的生活經驗,特別是生育與死亡。[3]《生死場》同情產婦所受的痛苦,也嘲諷傳宗接代近乎自我毀滅的災難;女性任人擺佈,命運無法自主,服務於男性的利益。小說批評父權社會,並諷刺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主要是男性而不是女性的。[4]
評價编辑
蕭紅與呂碧城、石評梅、張愛玲合稱「民國四大才女」。
文學批評家夏志清坦承未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評論蕭紅的作品,是「最不可寬恕的疏忽」;夏志清認為“《呼蘭河傳》的長處在於它的高度的真實感。”並給予《呼蘭河傳》很高的評價,稱她為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5]
著作编辑
短篇小說與散文合編:《跋涉》、《橋》、《牛車上》
小說:《生死場》、《商市街》、《小城三月》、《呼蘭河傳》、《馬伯樂》、《王阿嫂的死》、《看風箏 》、《啞老人》、《夜風》、《清晨的馬路上》、《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紅的果園》、《家族以外的人》、《王四的故事》
散文:《棄兒》、《小黑狗》、《中秋節》、《夏夜》、《孤獨的生活》、《給流亡異地的東北同胞書》、《祖父死了的時候》、《過 夜》、《歐羅巴旅館》、《家庭教師》
詩:《八月天》、《沙粒》、《苦杯》、《幻覺》、《春曲》、《一粒土泥》、《可紀念的紅葉》、《偶然想起》、《靜》、《栽花》、《公園》、《拜墓詩──為魯迅先生》
衍生作品编辑
诗人戴望舒写了《蕭紅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2013年3月電影《萧红》,導演霍建起,主演小宋佳、黃覺等。
2014年10月電影《黃金時代》,導演許鞍華,主演湯唯、馮紹峰、袁泉、郝蕾等。
參考资料编辑
^ 东南西北高飞客:《从呼兰到香港-萧红新传》 ISBN 9624494886
--------------
新作映画紹介?ある中国女性作家の生涯ーー霍建起監督の『蕭紅』
6月 25, 2012
蕭紅(シアオ?ホン、しょうこう、一九一一~四二)は中国で近代四大才女の一人と称される女性作家である?一九三六年には半年ほど東京に留学したこともあり、日本の国語辞典にも「中国の女性作家。本名、張廼瑩〔???:だいえい〕。黒竜江省に生まれ、蕭軍と満州国を脱して上海に行き、魯迅の援助で「生死場」を刊行。蕭軍と離別後、日本軍侵略下の香港で病死。?〔広辞苑第六版]と立項されている。
最近中国でこの蕭紅の伝記映画が製作され、上海国際映画祭最高賞である金爵賞〔爵は古代中国の三本足の酒器〕に106カ国家と地域の1643部の中でノミネートされた二作の中国映画の一つとなるなど、話題を呼んでいる。監督の霍建起(フオ?チエンチー、かくけんき、一九五八~)は『山の郵便配達』『暖』など莫言(モーイエン、ばくげん、一九五五~)ら現代中国作家の小説の映画化で知られているが、彼が今回は女性作家の伝記映画に挑戦した点も興味深い。
蕭紅は進学のため地主の実家を飛び出し、北京で親同士が決めた許嫁と同棲生活に入り、妊娠してハルピンに戻るものの、許嫁はホテル代半年分を踏み倒して逃げてしまう。ホテル経営者から借金のかたに売り飛ばすと脅されていた彼女に同情したのが貧しい青年作家の蕭軍(シアオ?チュン、しょうぐん、一九〇七~八八)であった。満州事変(一九三一)後には、蕭紅は蕭軍と手を取り合って、上海に脱出している。蕭紅のデビュー作で魯迅の序文を得て刊行された『生死場』とは、日本の侵略を背景に東北地方農村の女性たちの悲惨な生きざまを描いた小説である?
蕭紅はやがて蕭軍の女性関係に苦しんで彼と別れるに至り、日中戦争(~四五)下の武漢で東北作家仲閒の端木蕻良(トワンムー?ホンリアン、たんぼくこうりょう、一九一二~一九九六)と結婚しているが、その短い人生で出産した二人の赤ちゃんとは、貧困や戦争のため悲しい別れを告げねばならなかった。
霍監督は北の都ハルピンに舞う雪や、赤い夕陽に照らされながら大平原を疾走する機関車など東北地方の美しい風景を点描するいっぽうで、臨月の蕭紅が幽閉されていたハルピン市中央大街のホテルを松花江の大洪水に乗じて脱出する場面などを巧みに描き出している。また上海における魯迅最晩年の暮らしぶりも垣間見られる。六月二〇日の映画祭上演時に上映会場入口で自ら観客を迎えていた霍監督は、蕭紅は誠実で魅力的な女性であり、本作では三人の男性との愛情関係に焦点を当てた、と語っていた。
この蕭紅を熱演した女優宋佳(ソン?チア、そうけい)は、上海紙『東方早報』のインタビューに、近代中国に蕭紅ほど飢餓と寒さと病に苦しみながら、女性の自由と独立、権利を語り続けた作家はいません、と語っている(六月二一日)。
蕭紅生誕百周年であった昨年には、中国の文化界では蕭紅ブームが巻き起こっており、筆者も蕭紅研究書『生死の場を旅する人』(原題:『生死場中的跋渉者-蕭紅女性文学研究』)を上梓している。没後七〇周年にあたる本年に公開される映画『蕭紅』は、新しい視点を取り入れつつ、この著名な中国女性作家の生きざまを、芸術的想像力を織り交ぜつつ、リアルに描き出したものとして注目されることであろう。蕭紅の生き方とその文学は、今もなおその輝きを失っていないのである。(文 林敏潔)
来源: -牧歌 于 2014-10-07 08:36:05 [档案] [博客] [转至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2 次 (1898 bytes)
字体:调大/重置/调小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 编辑 | 删除
本文内容已被 [ -牧歌 ] 在 2014-10-07 08:46:10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回答: 顶着锅盖说萧红 由 秋刀 于 2014-10-07 00:52:11
只有理解东北大地的人,才能理解萧红。鲁迅不知道理解东北不,但他理解萧红,帮助萧红写了《生死场》的序
使得她一举成名,正因为鲁迅的影响,《生死场》比后来她在香港写的更代表她风格的〈呼兰河〉更被人们所知。
而且使得中国近现代小说史上,更多标注了前者忽略了后者,这甚至让后来写过小说史的专家都 后悔过。
萧红的作品其实说小说并不是很严谨,但也许对故乡的怀念,她着了很多文笔描写哈尔滨,呼兰河故土的风情
比如跳大神,放河灯。雪国风景,这在萧红这部电影很好地展现了出来。。。
这些预示着她也许出生满族,或者居住在满族居住地集中区,因为这些都是北国满族传统的风俗。
但也许是对满洲国的日本侵入的愤恨,童年失去母亲,缺少母爱,一家只有爷爷似乎是亲人的环境里
青春萌想中,逃婚,但最后又因为生活而妥协,成为欠资600大洋的人质,甚至要被卖到窑子里去做妓女。
但她一直并不屈服命运,先是逃婚,后 来被抛弃后用自己的笔跟命运做着反抗,被感情伤害后去日本、
嫁给端木 ,幸运的是她在生死关头总能得到男人的爱恋,
不幸的是,她的纯洁的爱恋总是被男人们接受,而后践踏。。。
缺少亲情的童年,被抛弃后的阴影,深深 地影响着她,让她生活在纠结之中,
放纵着情感,也放纵着思绪与文笔,` 加上生活的困廖,总是将就着对方的感情 ,委屈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