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小分担责任

(2008-06-12 20:07:21) 下一个
7 从小分担责任
   孩子两三岁以后,就可以进行责任感的教育。
   80年代以后生的孩子,可以说父母的资本储备相对充足些。有很多孩子,到了大学毕业,还心安理得地做啃老族。即便父母养得起,但是心里肯定也不自在,谁不希望孩子能自食其力。啃老族形成有很多社会因素,比较工作难找等等客观原因。但是对于心安理得的态度,则是孩子没有培养责任感的结果。长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了,以为理所当然。没有责任感的孩子会采用最舒适、最懒惰、最简单的方式生活,跟父母索取自然是最方便的,所以不会有进取心 。
   即便你多么疼爱自己的孩子,心里还是不愿意看到这个样子。可是这个时候醒悟过来,想培养他的责任感,已经很难了。因为,责任感的培养是两、三岁就可以开始了。现在有宝宝的父母,如果你们想培养出一个男子汉,或者能为父母分忧的女孩,从现在做起。
   LOOK例子。在周末的海滩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家三口这样的情景。爸爸把车开到离沙滩不远的路上,妈妈下车,让爸爸抱着三个人的所有用具,步伐蹒跚地走向沙滩。妈妈则对五六岁的宝宝说,来妈妈背你过去。背着宝宝跟在爸爸后面。这一幕其乐融融的景象,你看了会有什么感想?会像自己的家庭度假情景吗?
   同样的时间地点,也许还有另一副场景。爸爸把车停下来,从车里一件一件取出用具,分工说,宝宝,你拿你自己的游泳圈,还有游泳衣;妈妈拿爸爸和妈妈的游泳圈,爸爸拿帐篷。对了,宝宝,你还能拿一下咱们玩的皮球吗?这样,三个人密切分工,拿着东西走向沙滩。
   显然,你看明白了,第二个情景就是一种责任感的培养。这时候,家长把孩子当成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有能力做他能做的事,分担他自己的一部分责任。前一种情景呢,你只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宠物,自己的附属,没有当他是个有能力的人,他只有享受,不需要承担什么。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当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
   我要告诉大家的事,其实后者是西方式的场景,在我们中国不多见。中国的父母多是把包袱背在自己身上,认为孩子还小,不要给他任何负担。其实,这是对孩子能力的否定,也是对孩子责任感培养的失职。当他五六岁的时候,什么事情你都替他扛着,长此以往,当他二十岁三十岁时,如果他自己没有能力承担生活,他照样把生活的包袱放在你肩膀上。这时候你后悔就来不及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在长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能力,家长应该时刻让他的能力发挥起来,承担自己的那部分责任,哪怕仅仅是象征式的,培养责任感。因为每个家长都不愿意把真正的累活给自己干。没关系,你要培养的仅仅是责任感,点点滴滴,贯穿在生活习惯中,并非要真正拿重活把孩子累坏。起床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折被子;旅游的时候,让孩子带自己的东西,去外边吃饭的时候,让孩子自己点一样菜。乃至在孩子自己能够赚钱的时候,嘿,出去吃饭时让孩子买一次单。等等,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事情,是大家共通承担的,不是天生就压在父母头上的。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他在完成责任时,会形成骄傲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了。那么,当他走上任何一个岗位,他都会找到自己的责任所在,都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拿回那份满足感。俗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倒过来也一样,当他责任感很强的时候,他就会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叫做责任越强,能力越高。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呢,成为男子汉呢,成为能干的闺女呢。责任感的形成,是这一切的精神动力。
   那么具体责任感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也许他五六岁七八岁的时候并不感冒这一套,但是没有关系,家长要坚持贯穿,说这个事情本来是你做的,今天爸爸帮你做了,以后可要自己做的。也就是说,即便他懒,他要你做,你帮他做了,但是你要把观念给他,滴水穿石,总有一天他会明白,或许他不会成为很有责任感的人,但是会成为比较有责任感的人,比那种完全没有责任感的孩子要好得多,这也是你教育的成果,值得庆幸。教育我们不求完美,但求有观念,方向正确和持之以恒,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力量是无穷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