缭绕的鹰笛

在找到自己的信仰以后,心灵从刚硬到柔软。做回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 会哈哈大笑会悲伤流泪,喜欢品尝美食,也喜欢欣赏?写着玩
正文

马甸这个地方 (4)

(2005-03-07 16:36:11) 下一个
马甸的人(中) 比较生活在机关大院里的孩子与生长在马甸儿的孩子,最大的区别,可能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像我们机关大院里,父母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互相认识。在那年月,评个职称,涨个级别什麽的,很多时候都要看表现,看人缘。如果家里有个霸王孩子到处欺负人,那这孩子的父母可就抬不起头来了。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大家都互相比孩子,不会教育孩子那可是其中一项最大的失败。 在我们院里称王称霸的,要末父亲本身就是个顽主,浑不吝的主,要末就可能是那孩子长者逆子的反骨(什麽是反骨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再有就是那个年代的家长,习惯了什麽事都得依靠组织(不依靠也不行),当顺民惯了。所以教育孩子也是被欺负了,要找老师,找家长解决,绝对不许自己动手解决。那会儿,老师也不待见打架的孩子,无论有理没理,只要打了架了就得罚站,请家长。 是不是,马甸的家长从小就教育孩子“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之类的,我不敢妄评,因为我没生活在那里。但是回想起来,在我中学六年里,马甸同学中没有一个淞(不是这个字,我的机器上没有)人是真的。 在他们的概念里,就没有找老师这一说。要是被欺负了,无论打得过还是打不过,都会奋起还击。应了那句话,“输人不能输阵”。那气势,是我们这些生活在机关大院了的孩子所少有的。 别以为我们班那些马甸的同学个个都是小顽主之类的,即使放在今天,我那些同学也可以说是老实孩子,更不用说,他们当中还有好多老师选的班干部,团干部。在马甸生活,最怕的就是让人说你一个song2 字。 有时我想,马甸人的特性也许与民族特性有关。前面我提到过,马甸儿是回民聚居区, 那好勇,不服输的个性,也许就是继承了回族的特质。 表面上,走在大街上回族人和汉族人没有什麽两样(宁夏的回族兄弟除外,他们高颧骨,深眼窝,西域的特征很明显), 但在为人处事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第一,回族人比汉族人更加抱团。早些年间,任何一个异乡的回族人,可以走进一家门楣上有穆斯林文字的院子里,主人都会以兄弟之礼招待 他,管吃管住,临走时,无论家境富裕不富裕,都要送一些盘缠。同样的,在一个回族的村子里,你要是欺负了一个回族人,等于欺负了他们一家人,你要是把一条街的回民得罪了,那你也不用再在这个村子了混了。 第二,回族人容不得欺压,很多时候如果贪官污吏横行,不合理的事发生,汉族的人是能忍则忍,不到没饭吃,活不下去了,决不会揭竿而起(要麽有人说中国的老百姓是天底下最顺服,最好的老百姓)。可回族人不这样,“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容不得欺压。 在前几朝,但凡有个贪官污吏,敢欺负到回族人头上,那经常是一个县城里的回族人被官府欺负,附近的七乡八县的回族弟兄都会来声援。官府要是敢镇压,清朝末年宁夏, 甘肃的回族起义可就是个榜样。所以,历代官府对回族是能抚则抚。要是有哪个不长眼的昏官,将回民逼反了,不要说他头上的乌纱帽,就是他那颗脑袋能不能保住都是个问题,就算他能逃的过造反的民众,朝廷也得把他的脑袋摘了。 也许,在马甸生活的回族人后代继承了先祖的遗风,抱团,并且容不得欺负。按照过去朝廷的话,那都是长者反骨的人。并且它们的风格也可能传给了当地的汉人。也许就是因为这层原因,才有了文革时期的回汉武斗. 这也是为什麽, 马甸人同外人打架,轻易都能招来一群人. 但这也是马甸人的悲剧所在. 其一, 这里的人在当时的一元社会下,显得太出格了. 与其他的地方显得格格不入. 牛街也曾经有这样的经历和名声. 其二,也正是因为这种抱团, 仗义的个性, 使很多年轻人断送了前程.很多进了大狱的年轻人, 就是因为帮人打架,把对方打残了,自己的一辈子也搁进去了. 现在再想我那些同学,不用父母教,看着自己周围大哥大姐们的言行任教,耳濡目染的,长大了当然不能让别人欺负了. 祖辈的造反的因子也可能传到他们的血液中. 我们这群马店的弟兄在学校礼很容易反抗权威. 反观我们这些生活在机关大院里的孩子,不要说造反了,就是刚有一点苗头,都不用党和政府行动,幼儿园阿姨和家长就得把这点星星之火给扑灭了。 (待续) *********************************************** 以上的东西,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没有任何考证与研究.我随便说说,您可别把它当真了.您呀, 也就姑且一看,知道有马甸这麽个地方,有这末一群人也就行了. 当个传说, 将来到了马甸, 还可以和那些新搬到马甸的人白话白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