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关于赫尔曼•黑塞和他的《荒原狼》

(2011-04-27 17:12:46) 下一个

关于赫尔曼·黑塞和他的《荒原狼》

赫尔曼·黑塞是德国作家。192346岁时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黑塞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从他的最初诗集《浪漫之歌》的书名,也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以致后来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悉达》等。


赫尔曼·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此后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安》(1919)、《悉达》(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黑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黑塞逝世,但他的生命在作品中延续着,影响着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人,百年不衰。黑塞的作品迄今已被译成五十三种语言,有七百四十二种译本,仅在印度,《悉达》就被译成了十二种方言。
  二次大战后,自六十年代中起黑塞一时成了美国大众的文学拜偶像。特别是《荒原狼》,它在问世差不多半个世纪后在美国掀起一股狼潮,甚至有的摇滚队也取名荒原狼。一些离经叛道的年轻人在小说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哈勒尔成了他们的楷模与偶像。
  此外,黑塞也跨出了西方文化圈,在东方同样受到读者的爱戴。黑塞在日本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被某些日本人称追求真理的英雄与先驱者
  黑塞作品在我国的评介始于二、三十年代。赵景深曾在《小说月报》上撰文介绍赫塞(黑塞)的《纳尔西斯与哥尔孟》(今译《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黑塞作品的单行本中篇小说集《青春是美好的》。然而遗憾的是黑塞的名字从此销声匿迹,对他作品的翻译评论中断了十年。
  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奖后,许多国家都出现了黑塞热,然而在中国黑塞却没起来,对他的关注只是个别现象。当时的文学期刊上只发表了为数不多的黑塞作品译文,大多是从世界语转译的。

 

长篇小说《荒原狼》(《Der Steppenwolf》,1927)是作者50岁时写的作品,应当说这是作家成熟期的作品,也是一部优秀作品。写此书之前,欧洲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家在此期间了大量的作品。作家在很长时间里认真研究了由印度和中国的古老文明所产生的宗教信仰和哲学体系,并崇尚东方文明和东方文化。作家对佛教有较深的研究。同时,黑塞也十分重视西方哲学及哲学上许多新的探索。他推崇叔本华、尼采、施宾格勒等西方知识界的思想主宰者,尤其醉心于尼采的学说。尼采有些观点对作家的影响很大,使他悲观、失望、甚至颓废。作者有时甚至怀疑自己的心理不健全,而去求教于当时瑞士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叛逆者--的著作,并对所谓深邃心理学和关于下意识力量的理论发生了兴趣。荣格的学说对黑塞提出所谓的内心道路的概念具有明显的影响,黑塞把内心道路看作摆脱生活矛盾的唯一手段。他以饱满的热情研究了使本能获得自由,从一切淤泥中解放个性,以及在人的本性中探寻真正的人性等理论问题。因此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增加了新的因素,形象和结构都高度复杂化,出现了象征,甚至神秘色彩,人物已不是现实的或者浪漫主义的角色,而是某些哲学思想的复杂象征和化身。黑塞的观点和感情在《荒原狼》这部小说中表露无遗。
  《荒原狼》把主人公的心态、内心独白以及他对待周围环境和周围人们的态度描写得入木三分,很多段落很精彩,读来令人深思。但最精彩也是最深刻的描写则是人与狼的对比,主人公的自杀情结和中产阶级气质。这三点是贯穿全书始终的主线,要读懂《荒原狼》,领会和理解这三点是十分重要的。

人与狼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作家写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荒原上的狼,而是一个半人半狼的孤独的知识分子。他出身于市民阶层,暗中留恋传统的生活方式,但又不能跟周围的虚伪妥协。他富于正义感,了解时代的病症,但又找不到出路,灵魂深处充满着矛盾。因此被作家称为孤独的动物,不肯接受群居法则的荒原狼。这是小说的主题,以此延伸下去,对荒原狼性和人性作了深刻地剖析和描述。

本书的主题之二是主人公哈立的自杀情结。在论荒原狼的小册子中作者不惜篇幅论述了哈立的自杀倾向,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自杀的想法和根源,描写生动,入木三分。本书自始至终,自杀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哈立,以至于他内心的每一个震动,每一次痛苦,每一个生活的逆境,都会立即唤起他以死亡求摆脱的向往。

主题之三是哈立的中产阶级气质。这一点对哈立很重要,因为他也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这样的家庭对哈立人格的形成、性格的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他自己认为他不属于中产阶级的范围,因为他既不会过家庭生活,也不会在社会上建立功名。他有意识地蔑视中产阶级,为自己不属于中产阶级而骄傲。但实际上他仍属于中产阶级中的一员,他银行有存款,他资助穷亲友,他衣着随便,但还是正规的、随众的,他竭力与警察局、税务局和诸如此类的权力机关和平相处。他憎恨中产阶级的虚伪、庸俗、心胸狭隘,但又向往中产阶级的小天地,向往那安静、正派、有着洁净小花园,擦得发亮的楼梯,有条不紊、礼貌待人的谦恭气氛的住宅。本书开始就有这样的叙述,哈立坐在楼梯口,长时间地注视着邻居收拾得有条不紊的家庭用具和擦得很干净的花盆,想像着屋里住着的人是什么样子。但在这之前和之后他却从来没有跟他所羡慕的邻居说上一句话,这正表明了哈立的矛盾心理,欲求不得,欲罢不能。得不到的东西很向往,得到的东西又不屑一顾,这正是中产阶级气质的表现。

 

逸宽原创于孑孓盧

转载请注明出处,敬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