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交浅言深

(2010-11-21 19:34:47) 下一个

交浅言深

交浅言深

在我小时候,我家老太太常常教导我处世待人不要“交浅言深

百度百科的注释如下:

  【解释】:交:交情,友谊。跟交情浅的人谈心里话。 后用交浅言深指对没有深交的人进行深谈。

  【出处】:《后汉书·崔骃传》:骃闻,交浅而言深者,愚也。 【示例】: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交浅言深,君子所戒。小弟乍会之间,~,诚恐见怪。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 歧路灯》七一回:就不妨在世兄前交浅言深

 

此是一解,也是原解。讲的是两人之间的交往和言谈。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种“交浅言深”。这种“交浅言深”如进一步发展可能就是所谓的“肉麻当有趣”了。

顾名思义,交情浅而言谈深。则是不妥。是为“失言”。而交深而言浅,亦是不妥,是为“失人”。

我觉得此成语尚有一层衍生义:讲的是评论或议论他人、第三者(非当时在场者)。这种境况可能也是很常见的。增广贤文说的好:“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

试设有甲、乙、丙三者相熟,但彼此并非深交。如甲乙之间评论丙者,往往会陷入“交浅言深”的境地。注意这里有三对单边关系,即:甲乙、甲丙,乙丙。从理论上来说,这三对关系是对等的,但是在事实上,这三对关系永远是不对等的。从交往的时间来讲,有长有短;从交往的深度和程度来讲,有浅有深,有重有轻,有广有窄;在交往的数量上来讲,有多有少;从交往的质量上来讲,有高有低。所以绝对就是不对等的。再说,交往的真知熟识程度未必与交往的长短、多少、重轻、深浅、广窄成正比。不然的话,也就不会有“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的慨叹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千古绝唱了。

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和判断不仅仅是建立在两者交往的直接经验上,同时也建立在与第三者交往的间接经验上。比如甲对丙的认识不仅仅建立在甲与丙的直接交往当中,而且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乙对丙的评价的影响甚至于左右。当事者是很难或几乎不可能自觉地将自己的这两种经验完全有意识的区分开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客观的、全面的认识和评价。除非当事者(甲)自觉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同时自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努力把认识对方(丙)建立在与丙的直接交往经验的基础上。不然甲对丙的认识和评价,只能是片面的,也只能是“交浅言深”。甲如果评论丙,往往片面的、肤浅的泛泛而论;如若深论,就会带有很大的主观猜测和臆断,实属“妄加评论”。也就是“交浅言深”。其结果往往是既“失言”(评论不当)又“失人”(不识人)。

人在世上磨,要时时处处做到不“失言”和不“失人”真是很难的。

 

逸宽原创于孑孓盧,传抄请注明出处。

20101121日星期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一廉幽梦 回复 悄悄话 交往的真知熟识程度未必与交往的长短、多少、重轻、深浅、广窄成正比。zt

有见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