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新娘

我的心里有个角落 在等着你的出现
正文

【不能不听】交响曲极品: 柴可夫斯基“悲怆”

(2008-11-20 12:50:02) 下一个
 

    By 浪宽


 


悲怆第一乐章 

听柴可夫斯基的“悲怆”要比贝多芬的晚多了。是上研究生的时候,学校的一个音乐讲座里首先听到它。第一次就被第一乐章里的那哀愁而美丽第二主题所深深地感染,深深地打动。这一段像回忆,甜甜的,可又带点苦涩。也似乎沉入幻想,一种让人心旷神怡可又捉摸不定的梦幻。 

听了这部的讲座后,我立刻想方设法搞到一盘磁带。从此老柴在我心中不再只是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了。他的《悲怆》和《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12序曲》成为我的挚爱。  

柴可夫斯基一直是我心目中仅次于贝多芬的最伟大的作曲家。

    **我只帖上第一乐章,想听全曲看下面的Youtube.**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6 "Patetique"

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创作了六部交响曲。《第四》、《第五》、《第六“悲枪”》被称为柴可夫斯基的“悲剧三部曲”。《悲怆》是柴可夫斯基悲剧三部曲的最后一幕,被认为是柴可夫斯基一生总结性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交响曲成就的最高体现,为世界十大交响曲之一。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一乐章时而低沉而有些焦躁,想是失意时的消沉;时而悠扬浪漫,想是美好的少年时生活;时而辉煌而有气势,想是充满动力和信心。这一乐章描述的是少年意气的时候吧,曾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自豪于自己的才能,跃跃欲试。然而这只是他的回忆,回忆到美好的往事他自己也会忍不住露出了笑容,更多的时候,他以一个预言者的身份为自己的往事叹息,那是的少年意气,怎之未来诸事之不顺,怎知心灵受到怎样的创伤?似乎柴可夫斯基的晚年有着精神上的痛苦,这种痛苦化为音符贯穿交响乐的始终,是嘈杂的不合谐音,将这份痛苦又带给了听者。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自始自终 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 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二部分是爱情。想到爱情,都是甜美的吧。用一支优美的圆舞曲来诠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虽然柴可夫斯基的爱情没有完美的结局,但是有爱情存在,终究是甜美的吧。但是甜美之中却有一丝阴霾,令他心痛。一个不得相见,却又断了援助;另一个只会令他痛苦。在他生命的最后,再想到爱情,依然是复杂、矛盾的。

第三乐章 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 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 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三部分是失望。狂舞的音符,由远及近,又突然消失。像军队行进大概是他的失望后的反抗与斗争吧,我听不懂。旋律越来越激烈,最后的大鼓似乎象征着倒塌。

第四乐章 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 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 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末乐章是死亡。开始的弦乐好像把我置身于墓地之中,阴风萧瑟,月光洒下一片惨白。我可以感觉到作曲家的心在走向他那条路尽头的坟头,渴望的最后一点光明也已褪去,于是他屈从了,他下决心告别一切,“死”前悲歌一曲,高潮戛然而止,然后是墓地重新空寂,深沉。

与其说是一部交响乐,倒不如是一部作者的音乐自传,音符的背后藏着作者心底永驻的往事。正如他自己说明的:“这部交响曲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第一部分是激情冲动、自信、渴望行动。第二部分是‘爱情’,第三部分是‘失望’,第四乐章是‘死亡’,崩溃的结果,结束时逐渐消失。”

 《悲怆》交响曲(b小调,作品第74号)作干1893年柴可夫斯基和他的神秘的朋友、精神恋人梅克夫人中断了保持十三年之久的通信联系之后。关于这部交响曲最初的构思主旨,柴可夫斯基说:“第一乐章是激情、满怀信心、渴望所作为;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以生命的熄灭来结束。”这些最初的构思虽然未能在第六交响曲中完全实现,但确实成为作者创作此曲的思想基础。柴可夫斯基本人非常喜爱这部作品,说自己“将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了......”并说:“在这一生中,我从来也不曾感到这样满意、这样骄傲和这样幸福!因为我知道自己写成的确实是一部好作品。”“我肯定地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别是‘最真诚的’一部。”柴可夫斯基曾想将第六交响曲命名为《悲剧》,但总感到不满意。当柴可夫斯基的弟弟莫杰斯卡建议用《悲怆》来命名时,柴可夫斯基兴奋异常,连声说“好极了”并立即将《悲怆》写在总谱的封面上。

《悲怆》交响曲由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首演,仅仅几天后,柴可夫斯基毫无征兆地突然重病而溘然长逝。他的死因己成为一个困扰乐迷的待解之谜。

《悲怆》交响曲反映了主人公的悲惨境遇,表现了个人的苦难、斗争、愤怒、抗议以及对生活、幸福、欢乐和爱情的热烈探求,但足晦暗的力量终于将悲剧的主人公拖向死亡。作曲家内心的痛楚、逐渐熄灭的绝望、郁郁寡欢的断肠愁绪被表达的淋漓尽致,俄罗斯音乐家、“强力集团”成员之一的巴拉基雷夫曾说:“一个人要经历过多少苦难才能写成象这样的作品啊!”

悲剧是深沉的,深沉是美的极致,而美则是一种照耀人生苦难的光明。悲与美共生、冲撞、互补、辉耀,这就是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哲学,是蕴藏在绝望背后的神奇微笑。

【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 

他是这样孤独,因为他是这样伟大,象安放在垫座上的一尊雕像,一尊雕像可以使人产生敬意,但却不能使人动情。

然而只有一个人跟柴可夫斯基有着亲密的关系,那就是娜蒂契达·冯·梅克,但这仅限于通信来往。这两个互相爱慕的人从未见过面,虽然有时彼此的住地近在咫尺。梅克夫人是一位有一群儿女的富孀。她听过他的《暴风雨》序曲的钢琴改编曲。

多么崇高的音乐呀!诚然,有些忧郁,但正跟她自己的忧郁气质相称。她恳求他继续作曲。她对他的生活一无所知,除了他在信中告诉她的之外。他是个工程师的儿子……一个学法律的学生……但“极其迷恋音乐”,……师事于鲁宾斯坦……,现在,三十六岁了,还“在声之海洋中漂泊,望不到一个安全的港口”。

梅克夫人就致力于为柴可夫斯基提供这种安全的港口。

柴可夫斯基和这位夫人维持着奇特的友谊,她只从他送给她的照片中知道他的外貌,但是她了解他内心最深处的思想。娜蒂契达以她的精明机智和女性的好心肠赢得了他完全的信任。她从来不多打听他不愿说的事。在他绝望的时刻,她安慰他,倾听他的诉苦并使他有勇气继续干下去。她经常解救他的经济困难。没有其他女人能成功地迫使这位高傲而敏感的人接受经济援助。

由于柴可夫斯基自己在经济上乐于助人,所以他对接受梅克夫人的慷慨帮助也就毫不介意。对他们的奇特关系他也处之泰然。这是一种母亲对儿子的关系,联系他们的纽带就是他的音乐。但他们必须永不见面,否则音乐的关系就会被某种太现实、太物质的东西所代替,友谊也就不可能继续下去。娜蒂契达趁着到国外旅行空出她自己的住房之际,邀请柴可夫斯基在她外出期间住到这里来,翻阅她的书籍,参观她的藏画,好让她回来时能在隐隐之中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1878年冬,她从度假地佛罗伦萨提出一个更为大胆的要求。她请他到那个城市来,住在她将为他准备的、离她几英里路的一所村舍里。没有多久,他们的信件往来就仅需越过一片草地而已。每天彼得到镇上寄信取信的时候都要经过她的房子,听见她孩子们说话的声音。不过,他们还是没有见面。

但是有一天不可避免的事发生了。彼得和娜蒂契达本来已仔细地安排了他们的日程,使得一个外出时,另一个一定留在屋里。但是有一次,他们终于在计算上出了差错,两个人同时都出来了。他们的马车沿着大街渐渐靠近。当两架车相互擦过的时候,柴可夫斯基无意中抬起头来直直地盯着梅克夫人的眼睛。他们彼此凝视着有好几秒钟。然后,柴可夫斯基一言不发地欠了欠身子。孀妇同样一本正经地回欠了一下,就命令马车夫继续赶路了。柴可夫斯基一到家就写了一封信给梅克夫人,“原谅我的粗心大意吧!娜蒂契达·维拉蕾托夫娜!”娜蒂契达对这次的见面倒很高兴。“它使我确信你就近在我的身旁这样一个现实。”

在他们这段漫长的诗一样的夏日生活中,这是他们最亲密的一次接触了……在这个使他们如此亲近的假期后不久,柴可夫斯基给这位孀妇送去他的《第四交响曲》的钢琴改编曲……。她“如醉如痴地陶醉在奇妙的旋律中,不吃也不睡达四十八小时”。然后她写了一封信给柴可夫斯基,信中彻底地向他倾吐了衷情“我爱你胜过其他任何一个人;我珍惜你胜过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如果这个消息使你烦恼,那就原谅我吧。反正我已经说出口了。理由是——你的交响曲。”…… 他现在已经接近成功的顶峰。他接到邀请到美国六大城市指挥一个音乐会巡回演出。从来没有一个俄国作曲家得到过这样的荣誉。上苍似乎终于向他展示了笑脸。

谁知正在他准备启程前往美国之前,来了一个突然的打击。娜蒂契达·冯·梅克用了她从未用过的语气给他写了一封信。她以一种简慢的、办理事务式的态度通知他,她的财产正处于全面崩溃的边缘,因而从此以后她无法再供给他任何款项,并告诉他,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必须结束了。

信中的语气使他大吃一惊……这个打击使他心烦意乱。“她对你和你的音乐感到厌烦了,”一个声音不断地跟他这样说,“现在作为她的雇用人员你已尽了你的职责,她要摆脱你了……”但他仍抱着一线希望,事情可能出于误会。她肯定会再给他来封信解释一切的。一天又一天,他等待着这封信——但它没有来。他登上开往美国的轮船,到达纽约时受到喧闹的欢迎。他在新世界成了偶象。太太、阔佬、教育家、新闻记者、马车夫——所有的人都卑躬屈膝地拜倒在地。但这些都是空虚的光荣。他愿将所有这一切换得娜蒂契达的只言片语。在那几个月中他老得快极了。

记者们写道,他是“一个外表颇为有趣的六十岁左右的老人”,实际上他那时才五十岁。他匆匆赶回莫斯科。但仍无娜蒂契达的音信。

【《悲怆交响曲》创作背景】

《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哀思”,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他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爱情的失败、灭亡,充满了悲观的情绪。柴可夫斯基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然而今天在我看来,悲怆是老柴心中的声音,是他对不公平爱情的呐喊,那是心底激情的破灭,那是精神支柱的塌倒,那是一切美好和灵气的流逝。我无法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是否没了希望没了意义?是否生命没有了颜色?是否犹如高傲的天鹅失去了双翅无法飞翔?——孤独!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的故事是这样结束着的……1892年,他告诉他的兄弟,他正在创作一支新的交响曲,他的第六交响曲。这将是一首葬礼挽歌,一首为失去的友谊谱写的告别曲。当时的柴可夫斯基在无奈中离开了梅克夫人,一切都变得伤感而空虚,爱情的玻璃碎了,然而撞击出的是内心凄厉的呐喊,悲怆的旋律随之而出,它的旋律之美常使他热泪盈眶。 “我相信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反正,我知道,它是最诚挚的。”他必须给它一个特殊的标题——能表达内心……表达他所忍受的无法忍受的痛苦的标题。《悲剧交响曲》?《泪之交响曲》?不,太平凡了。最后,对他十分了解的兄弟莫迪亚,建议用《悲怆》这个名字。好极啦!《悲怆交响曲》。也许爱情让人幸福,也给人痛苦,但爱情就是一个过程,是忧伤,是力量,是希望!

《悲怆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作品。这是一部遗书,在这里面他留赠给世界的是他的天才的光辉和他悲痛的异彩。交响曲是完成了。这时俄国正发生一场常见的霍乱时疫。柴可夫斯基粗心大意地喝了一杯受污染的水。他得了病。他极端痛苦地躺了四天,第五天,他就此长眠不起……

爱是没有国界和年代隔阂的,爱是人类共通的言语,童话中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甜蜜和美好的憧憬,而现实给予人的是残酷和无奈,伟大的作曲家也无法逃脱此劫,犹如《天鹅之死》中那柔美的翅膀,而永远说不清的是爱情的宿命,随之而来的是用爱谱写的激情与故事,感谢老柴留给我们美妙的奥杰塔旋律,感谢音乐给人类的慰籍和期盼,感谢爱情带给你我的希望,相爱不如相知……

作为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之作。这部创作于1893年的作品被誉为最杰出的交响乐作品之一,甚至有人将它与贝九相提并论。这是一部思想内涵极为深刻的作品,18931028日首演这部作品的时候,甚至由于观众未能理解其中的涵义而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可以用梦魇来形容,幼年的他神经极易兴奋,少年时代又经历了丧母之痛和家道中落,年轻的他不得不为生计而学习法律,他性格孤僻,内心充满着矛盾却又十分的内向敏感,在经历了一段噩梦般的婚姻之后,柴可夫斯基依靠着梅克夫人的帮助过上了14年的安定生活,但是他与梅克夫人却始终未曾谋面。随着1890年梅克夫人的破产,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再一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部《悲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的,精神濒临崩溃的柴可夫斯基始终认为死神一直在追随着他,他把这种体验深深的融入到了这部作品中,这里面有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有着对命运的凄叹,充满着对死亡的预感,如果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散发的是生命最纯粹的光辉,柴科夫斯基的《悲怆》所揭露的便是死亡最纯粹的质地,其实,对于生命即将结束的惶恐并非此曲主旨。中国人称:“哀莫大于心死”。内心的绝望、孤寂,和落寞才是它所要表达的,“悲怆”令听者莫不为之掬泪。为之深深的恸动。柴科夫斯基在这部有四个标题乐章的交响曲中展开他一生的命运:热情、爱情、失望、死亡。

1893116日,在这部作品首演后的第9天,柴可夫斯基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有人说他死于霍乱,有人说他误饮毒水……

第一乐章柔板,缓慢的引子中,独奏大管阴沉地吹出后来成为第一乐章主题的音型,这一章是柴科夫斯基生活常态的写照,他是一个生活在内心的作曲家,不善与人交往。从他与梅克夫人的恋情来看,他宁愿与她在信纸上见面,他们之间的书信可谓是音乐史、文学史上的杰作,——也从没有(不愿?)单独约会过。速度加快时第一乐章主题被肢解,并从一乐器转到另一乐器,越来越焦躁不安。

 

激动渐渐消退后,第二乐章进入。优美的快板,这一乐章是痛苦时的甜蜜回忆:和法国歌手热烈的爱情,在梅克夫人的弗罗洛夫庄园享受美好时光,在欧洲轻快潇洒的旅行这一切像满山遍野的阳光一样在第二乐章里铺开。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最美好的东西爱情。

 

第三乐章急板,开头似乎是一堆印象,远远有进行曲作为暗示,它越走越近,越来越响,冷对一切。它的力量背后潜伏着恐惧。这个乐章是对黑暗丑恶和恐惧的表达,是前几部交响曲所没有的。

 

1890年,资助了柴科夫斯基十三年之久的梅克夫人断绝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梅克夫人是他心中的上帝,她突如其来的绝交从灵魂上陷柴科夫斯基于死地。

 

接着,在第四乐章悲哀的柔板里,弦乐开始像是悲怆地哀叹结局的黑暗、空洞,其中美妙的第二乐章隐隐若现。似乎是含情脉脉的告别,再会了,家乡的树木;再会了,母亲的呼唤;再会了,亲爱的兄弟;再会了,圣母般的梅克夫人!最后的高潮不是像传统交响音乐的向前冲,而是无能为力地向命运低头,金属的管弦乐器像一朵蔫了的花。这个乐章几乎是安魂曲,其中看不到永恒的安息,除了坟墓,什么也没有。如果你想在《悲怆》里听到什么勇气、超越之类的东西,你可找错了对象,他能给你的就是这么多了。悲怆而不是悲壮。当一个人能面视自己的体伤和血泪时,我们为什么还要他悲剧地思索?这一点我反而更相信柴氏的单纯和真诚。

浪漫乐派大师”柴科夫斯基 更多生平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Tchaikovsky Symphony 6 Karajan first mov. 1/2

Tchaikovsky Symphony 6 Karajan first mov. 2/2

Tchaikovsky Symphony 6 Karajan second mov.

Tchaikovsky Symphony 6 Karajan third mov.

Tchaikovsky Symphony 6 Karajan fourth mov.

查看更多我的【不能不听】系列:

不能不听的古典——钢琴篇

• 

【不能不听】钢琴: 肖邦浪漫曲--雨滴·幻想·离别 

• 

【不能不听】钢琴: 肖邦 夜曲·摇篮曲 4  

• 

【不能不听】钢琴: 肖邦浪漫曲--雨滴幻想离别 

• 

【不能不听】钢琴: 肖邦 圆舞曲 and More

• 

【不能不听】钢琴——肖邦《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 

 

 

 

 

 

 

 

不能不听的古典——小提琴篇

• 

【不能不听】小提琴:流浪者之歌**引子与回旋随想曲 

不能不听的现代——钢琴篇

不能不听的现代——小提琴篇

• 

《不能不听》小提琴——启蒙曲小提琴协奏《梁祝》 


不能不听的现代——其它篇

 

不能不听的古典——歌剧篇

• 

【不能不听】歌剧: 月亮颂·晴朗的一天·饮酒歌 

• 

【不能不听】歌剧:啊!我亲爱的爸爸 

• 

【不能不听】歌剧: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 冰凉的小手等4 

• 

【不能不听】歌剧:普契尼《托斯卡》- 今夜星光灿烂 

• 

【不能不听】歌剧:普契尼-图兰朵-今夜无人入睡等3 

 

 

 

 

 

 

 

不能不听的古典交响曲篇

• 

【不能不听】交响曲: 贝多芬-英雄*命运*田园*合唱(2 

• 

【不能不听】交响曲:贝多芬《英雄》-《命运》-《田园》-《合唱》(1 

 

不能不听的古典极品篇

• 

【不能不听】古典极品: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不能不听的古典——钢琴篇(2)

作曲家

• 

柴科夫斯基 

• 

莫扎特 

• 

贝多芬 

不能不听的古典——管弦乐篇

• 

【不能不听】管弦:巴赫-*绵羊吃草*G弦咏叹*7 

不能不听的现代——管弦乐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