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宽

时易乾坤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不能不听】钢琴: 肖邦浪漫曲--雨滴·幻想·离别

(2008-11-09 17:23:23) 下一个

【不能不听】钢琴: 肖邦浪漫曲--雨滴•幻想•离别


1.
肖邦钢琴降D大调《雨滴前奏曲》Raindrop prelude op28  No15
2. 肖邦《幻想即兴曲》 Op.66 (1834) Fantaisie-impromptu
3. 肖邦《离别练习曲》Chopin- Etude Op.10 No 3 in E Major 

我认为欣赏音乐和学习其它知识一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听到一首曲子感叹:“不错,好听!”是第一步,说明你被旋律所打动,比“对牛弹琴”强。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水平,则是不够的。至少要有好奇:这首曲名是什么?谁的曲子?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创作背景和音乐后面的故事有哪些?别人也爱听吗?我和其他人有什么异同?如果更高级一点,全问谁是演奏?谁是指挥?一首曲子你听了5遍还只知其一就会影响到你的真正欣赏了。 

我个人体会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对一首曲子能讲出一两个道道是初级,能讲出三个道道是中级,能讲出五到十个道道是高级,若能辨别乐队或指挥,那就是超级了。 



====肖邦钢琴降D大调《雨滴前奏曲》Raindrop prelude op28  No15
 

《雨滴》(降D大调前奏曲)是浪漫主义钢琴前奏曲的创始人肖邦所创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之一。他所创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在整个浪漫主义音乐中产生重要的影响。肖邦的前奏曲虽然篇幅短小,但形象鲜明、含意深刻。每一首前奏曲都被后人添上标题。虽然这些标题有牵强附会的一面,但从作品的音乐形象来看,也有几分道理。比如:流行甚广的《雨滴》前奏曲,它始终反复着一个单音,并伴随着单调的节奏,的确有雨水滴答之感。 

【创作背景】   

《雨滴》创作于一八三八年。当时肖邦正在地中海马尔岛疗养。关于这首前奏曲的创作,有这样一段传闻:一八三八年,活跃在巴黎乐坛上的肖邦,由于肺病的恶化,经女友乔治·桑的安排,千里迢迢地来到四季如春的地中海马尔岛。由于肖邦“的病情和乔治·桑的衣着打扮,使他们在租房问题上发生了困难。后来经乔治·桑四处奔走,勉强借到一座山殿之中的古老寺院。寺院中不但毫无设备,而且漏雨,简直不能住人。因为寺院十分寒冷,买东西也很不方便,所以,肖邦的养病得到了相反的效果。有一天,乔治·桑上街买东西,恰巧下了大雨,迟迟不能回来。肖邦躺在家里即寂寞又惧怕。正在这时候,房间又漏雨,滴滴答答令人心烦。肖邦在不耐烦之中,起身写作,一口气完成了这首著名的前奏曲。   

【音乐欣赏】   

肖邦在这首前奏曲中,形象化地使用了一个固定的单音,它伴以单调的节奏型,好象是对有节奏的雨滴声的描绘。这首前奏曲的音乐形象虽然比较单一,但它仍然有许多细腻的变化。乐曲的开始部分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随着悠悠自如的“雨滴”声,仿佛是从朦胧的雨中传来的田园牧歌。  

这段“牧歌”的情绪也微微地起伏变化。开始是沉醉在大自然的的悠闲,慢慢地变得有些激动,好象是作者对大自然发出的感叹。 

中间部分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段落,它把人们引进神秘的境界。低声部缓缓行进的旋律伴随着单调而神奇的“雨滴”音型,显得十分深沉、威严。有人把这段音乐看作是一幅富有浪漫气息的图画:夜间,一列人群在庄严而阴郁的众赞歌中神秘地缓步而行。 

中间部分的音乐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庄严的众赞歌中,夹杂着各种情绪变化。第一个对比的形象,是出现在十二小节的众赞歌以后,低声部的八度双音,在五度的跳进中起伏,加上很强的力度,使这一部分的音乐形象显得十分强烈、鲜明。  

中间部分的第二个对比形象,是在它的末尾。这是一段十分抒情的音乐,优美的旋律和歌唱性的低音线条综合在中声部隐约可见的“雨滴”声中,显得十分静谧。  

前奏曲的再现部分比较简练,它只再现了一个乐句。但它的尾声比较完整,并且意味深长:音乐渐渐远去,“雨滴”声慢慢消失,留给人们的是无比丰富的想象。 


肖邦《幻想即兴曲》 Op.66 (1834) Fantaisie-impromptu

【作品分析】

《幻想即兴曲》(FANTAISIE—IMPROMRTUOP.66为肖邦所作三首即兴曲之一。《幻想即兴曲》这个曲名并不是肖邦自己所取。而是由后来整理的人,根据肖邦这首《即兴曲》中最能表达其性格的特点以及乐曲本身所富有的幻想气息而提名。

在所有肖邦《即兴曲》中,《幻想即兴曲》最受人们欢迎。在肖邦所有钢琴曲作品中,也是最出名的作品之一。是充分表达出肖邦性格的杰作。《幻想即兴曲》是附有序奏和尾奏的复三部曲式结构。#C小调、2|2拍、激动的快板。

第一部分,上下起伏的快速旋律表现出热情奔放又富于幻想的情绪。整个第一部分可分为两大段四小部分,共42个小节。序奏中以主和弦的第五音作长音出现,犹如响亮的号角,吹出战士略带忧郁的主和弦琶音,预示着战歌的响起。在悲壮的背后会是什么呢?

 a部分不断重复的主旋律,在让人印象深刻的快速中奔流出热情的主题,升六级与升七级音在主旋律的流动中增添出独具特色的美丽,和弦琶音上在不偏离主和弦的基础上运用带有变化音的正三和弦,使旋律在热情中尽情畅想。欢动的主题没有一丝阴晦,可比太阳的光与热。在属和弦连接的b部分,可说是仿如走出主旋律,不断在属功能和弦中徘徊。像在忧郁,又像在急切的表达什么。

b部分在感觉上像是a部的尾续,因此ab合成一段,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乐段。但在属功能组的乐音不断徘徊召唤着主旋律的同时,突然截止。第二大段的a`部顺应着召唤出现。这部分可说是完全重复了a部主题,但在情绪的反应上也更加激烈。当激烈的情绪达到一个爆发点时,第二大段的后半部c突然用一个半音阶与主和弦的不断从高到低的重复,来宣泄在这热情与激情背后的情感。

整个第一部分是在热情与焦躁的忧郁矛盾中重复度过的,也引出了第二部分――甜美的旋律透露出世俗的感伤。中间部分,气息宽广的歌唱性的主题,优美如歌,充满柔情。大概可以分为两端重复的旋律。在这重复旋律的不经意间,反应出了肖邦优柔寡断,为国家愁心而不能尽力的遗憾。这种不得志,不能尽力的遗憾,在旋律中不断重现直到感伤加剧,不知如何才能平息,又不能平息,只想宣泄而出。

在高昂的雄心壮志后,在现实磨砺下而感知自己无法如愿完成自己的志向后。有的,是对抗现实的冲动,有的,是对自己伟大志向的向往与追求的决心。

在速度更快,热情更高的情绪下,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不同的是作者的决心与动力,相同的除了伟大志向外也有了同样的却更加剧烈的忧郁徘徊。在这徘徊后所隐藏的可能是更鉴定的信念吧。

在余韵袅袅的在低声部重复的中段旋律中,乐曲走到了终结。在结尾主和弦上不断维护主调旋律的乐音中止时,结束的两个极弱和弦象是微露的曙光,使人产生一种期待,一种希望。

而大调上抒情可能也预示了肖邦不放弃希望,始终坚信自己信念而独有乐观的抒情吧。尽管会有抵触的时候,但终究会迎来希望。

在被传颂至今的《幻想即兴曲》可能已经有了本身独有的灵魂吧,在被演奏者不断演奏的同时,就已经不断的在寄予演奏者的希望。

也许在每个人的心中,早已与肖邦的心灵交流、交汇、交融。《幻想即兴曲》已有了自己的灵魂。它属于所有拥有希望的人。 

 

肖邦《离别练习曲》Chopin- Etude Op.10 No 3 in E Major 

肖邦曾写作24首练习曲,这些作品,并不单为磨炼技巧而作,其中每一个乐曲,都有丰富的音乐性和独特的美感。  

这一首技巧艰难但旋律优美动听的“别离曲 ,也是一首练习曲,为1830年,肖邦在华沙所作包括12首练习曲的作品10中的第3首。 

肖邦19岁时,爱上一位华沙音乐学院的女同学葛拉柯芙丝卡,她是一位亭亭玉立,有声乐天才的姑娘,肖邦因为生性羞怯,始终不敢向她倾吐爱意。当他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在葛拉柯芙斯卡的面前,弹奏了这首缠绵幽怨的钢琴曲,向这位日夜思慕的美丽少女告别。曲中那段充满爱慕、悲戚而且非常美丽的主题,肖邦自己也曾说:像这样优美的旋律,以前我从没有写作过,恐怕以后也不容易遇到。 

这是肖邦的钢琴曲中,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尤以第一段的主旋律最为优美,常编写成合唱曲,广被演唱。钢琴的演奏,第一段常被人误认为相当简单,其实适得其反,要把歌谣风细腻的音质表现出来,非优秀的钢琴家莫办,否则难以表达出其美境。而且中断的上与下行和弦,也是出任想像的艰难。这首练习曲《别离曲,真是优美的使人为之神迷。从技术上来看,也是最洗炼的作品。  

此曲流传很广,曾被后人改编为管弦乐曲和现代轻音乐(改名为"我的心中响起一支歌" 乐曲为不太慢的缓板。第一段的旋律极为优美,恰似波兰民间乐器--风笛所演奏的田园牧歌。中段旋律更为活泼,情绪也更为高昂,由 B大调经过各种转调,最后回到E大调,反复第一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