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伊甸园与飞龙----观《阿凡达》有感

(2010-01-17 09:32:26) 下一个
说真的,由于看电影的前一天在Youtube上头集中观看了本片的片花和剧透,所以当真正坐到了电影院里享受3D效果的时候,并没有多少“震撼”的感觉,只是觉着有趣。

关于本片的主题,网上的评论众说纷纭,说影射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有之,说白人野蛮屠杀印第安人的有之,有的甚至跟中国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说是城管野蛮拆迁遭到钉子户奋起反抗,各有各的道理吧,要问我我看见了什么,我只能说,我看到了回不去的伊甸园,还有梦幻中的飞龙。

手头上有一本卡尔萨根的《伊甸园的飞龙》,不是正式印刷品,是自己从网上打印下来的,已经在看第三遍了,还用彩色水笔画了重点,除了教科书之外,这是第一本如此认真阅读的书----不蒙人,萨根的书真的值得这么精雕细刻地阅读,特别是这一本。

我不知道导演卡迈隆先生是否也读过这本书,作为一个对科幻题材极其感兴趣的人来说,他不会不知道卡尔萨根这个名字,特别是这本《伊甸园的飞龙》据说还得过普利策奖----------虽然这是本不折不扣的极好的科普书,而非突发奇想的科幻小说。就我个人而言,倒是特别希望卡迈隆先生创造出的这个潘多拉星球和生活在上头的纳美居民是受到这本书的启发。

先说伊甸园,潘多拉星上那些崇山峻岭(除了它们被设计成飘浮在空中之外),潺潺流水,奇花异草,凶猛怪兽,似乎都能从地球上曾经有过风景和生物当中找到影子,比如长颈马,除了长了六条腿之外,跟地球上的马并没太大区别,还有纳美人的空中坐骑魅影(Leonopteryx)很像史前动物翼龙,大多数植物都是绿色的(很奇怪呀),当然,生活在参天大树上的纳美人不用说了,与其像外星人,不如说更像是人类的祖先。

根据我的理解,卡迈隆需要表达的并非简单的一个地球人对外星探索的故事,而是狡猾地把现代人与伊甸园时代的人类祖先放到了一个时空界面上狠狠地碰撞了这么一下子,比人类先进的外星文明题材早玩儿过了,超越时空回到史前也臭街了,要搞新的就必须玩儿新花样,新瓶装旧酒,还得把观众骗得一楞一楞的。

伊甸园,在地球上确实存在过,据萨根教授的分析,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人类进入文明之前的黄金时代,而是位于三四百万年之前的非洲,生活在伊甸园里的还是人类可能的始祖----南方猿人,那时的猿人生活在树上(跟纳美人是不是很像阿?),当然它们的大脑还远没有那么发达,可能还没有发明语言,也可能不会使用工具。

证实人类的祖先曾经生活在树上是有的,比如出土的猿人化石,还有新生儿的拥抱反射,人类梦境中频频出现的从高处跌落的感觉,大概我还能加上一条假设:人类新生儿握持反射---只有握紧任何能够触摸到的东西才能获得安全感,拥有这样本能反射的婴儿生存率高,而肌张力低下,没有此类反射的生存率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人类新生儿特有的生理反射。

那么,伊甸园里的猿人是否有与其他物种的动物交流的能力呢?狡猾的萨根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借用犹太人历史学家约瑟夫斯(Josephus)的话“在人类被驱出伊甸园后的苦难历程表中又增添了一项,我们同动物交往能力的丧失。”

因为目前没有任何直接或者间接的证据可以证实这一点,推测也许是可以有的,比如人类在幼儿时期几乎都对动物极感兴趣,模仿它们的叫声,学习它们的名称,吵着闹着要家长带着去动物园,有条件的还喜欢触摸动物,试图跟动物交流----也许你会说,这些动物多是早已被人类驯服了的家畜,比如牛,马,鸡,兔,羊,狗之类的,这是因为一来家畜们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很容易找到,二来也由于它们比较安全,所以家长们才鼓励儿童去接触,但并非每一个儿童的天性就喜欢温顺的家畜。

我就清楚地记得我儿子小的时候曾疯狂般地热爱一般人感觉肮脏,恐怖,丑陋的爬行类动物,比如,各种各样的蛇,蜥蜴,鳄鱼之类,乐此不疲,而且对其他动物一概漠然处之,到动物园只看爬行馆,回家只玩儿爬行类动物的玩具,画画也只画爬行类动物,教他说动物的名字,也宁可咬着舌头也要说“蜥蜴“这两个字。

我没学过儿童心理学,搞不懂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现象,大胆地假设一把:难道他紧盯着看蛇,蜥蜴,鳄鱼之类看的时候,潜意识里把自己当作了它们的同类???试图从它们身上找到自我的形象和感觉???或者正在试图与它们交流??

《阿凡达》里有纳美人与动植物交流的情节,他们用设计在辫子末端的“神经末梢”交流,这是种偷懒的办法,更像是神话而非科幻,可至少表达了这一愿望,现实版则是萨根教授在书中以大篇幅讲述的科学家教大猩猩手语的故事,他的主要论点是,动物,至少是高等动物并不缺少语言的能力,或者换句话说,它们的大脑已经具备有语言能力,只是它们的口腔和咽喉不适合发出人类语言的声音。

而在将来,我们是否可以发明更好的工具,比如电脑芯片之类的,实现与动物之间的交流?这是很有可能的事。

人类走出伊甸园已经久矣,虽然时常发出“回归自然,回归伊甸园”的浪漫呼声,可若是真的把个赤身裸体的人不带任何工具地放进伊甸园,结局绝对不容乐观,用电影特技设计并展现一把伊甸园的风景,让人们隔着银幕欣赏一把,追寻一把自己祖先的足迹就已经够让人疯狂的了。

飞,飞翔,自由地飞翔。

生活在伊甸园里的猿人一定极其羡慕能够自由飞翔的鸟儿,瞧它们那么轻而易举地得到高处的食物,又可以那么敏捷地躲避猎物,有更宽更广的视野,不会有从高处跌落摔死的危险。我猜大概会有不少猿人模仿飞鸟张开双臂从树上跳下,然后摔得粉身碎骨的故事。

至少进入文明以来,人类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让自己上天飞翔,比如风筝,热气球,炸药等等,神话童话里更是层出不穷,西方的有带翅膀的天使,东方的则有波斯的飞毯,中国的王母娘娘腾云驾雾,敦煌飞天的飘带,孙悟空的一个跟斗,可直到一个世纪之前才发明了安全的飞行工具:飞机。

有了飞机之后,我们就实现了自由飞翔的梦想了吗?没有啊,出了少数滑翔机和跳伞运动员之外,大多数人还是没能享受脚踏浮云,身无羁绊的自由飞翔的乐趣,象《阿凡达》里驾驭飞龙,烂如霓虹,疾如闪电的感觉更是只能在梦中实现。

我不觉要突发奇想,如果不是三四百万年前气候环境起了变化,南方猿人不得不走下大树,走出森林的话,它们的后代会不会朝着另一个方向进化?----即,进化出了翅膀?

如果是那样的话,它们的后代就不会有发达的大脑,因为大脑是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的成果,让我们假设能够选择的话,你是愿意拥有一双能够自由飞翔的翅膀还是一个发达聪明的大脑?或者说,用翅膀换大脑值不值?

拥有翅膀的话,你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猎物,用不着去动脑筋挖陷阱等着动物自投罗网,拥有翅膀的话,你就很容易地吃到高处的食物,而用不着去找根树枝把它弄下来,拥有翅膀的话,你就能躲避大多数天敌的威胁,用不着发明火和弓箭等工具去对抗天敌。。。生活会轻松得多,然而轻松得代价是不可能变得聪明,可能永远也不会发明语言,不能有自我意识以及抽象能力,不会有科学,有艺术,不能认识这个世界,更不可能改造这个世界。

然而,自由自在地飞翔的愿望仍留不能从人类的脑子里去除掉,或许将来我们能够找到大脑中控制飞翔感觉的区域,通过刺激该区域而使人达到与飞翔同样的感受,或者通过基因工程让人长出翅膀或者别的能让人飞翔的器官,总之,有了大脑就有了实现飞翔的可能性,所以,拿大脑换翅膀还是挺值的。

或许,大脑本身就是一个隐性的翅膀,它的右半球控制的是想象力,而左半球则是逻辑语言的区域,中间的骈抵体则联系双侧的功能,所以说,我们是有翅膀的!我们的右翅是想象,左翅则是逻辑理性,中间的躯干则把握平衡,驾着这样的一双隐性的翅膀,我们要飞出伊甸园,飞出地球,飞出太阳系,飞向宇宙深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所拥有的这一双隐性的翅膀。

让我们象驾着飞龙的纳美公主那样为用有这么一双无所不能的翅膀而长啸欢呼一声:
“唷~~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