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读点儿〈诗经〉之九 于我归处-----抽思

(2008-04-09 07:42:30) 下一个

蜉蝣之羽,                       蜉蝣的羽啊,

衣裳楚楚。                       象穿着衣裳鲜明楚楚。

心之忧矣,                       心里的忧伤啊,

於我归处?                       不知哪里是我的归处?

蜉蝣之翼,                       蜉蝣的羽啊,

楚楚衣服。                       象穿着衣衫修饰华丽。

心之忧矣,                       心中的忧心啊,

於我归息?                       不知哪里是我的归息。

蜉蝣掘阅,                       蜉蝣多么光泽啊,

麻衣如雪。                       象穿着礼服洁白如雪。

心之忧矣,                       心里的忧伤啊,

於我归说?                       不知哪里是我的归结?

这首是《曹风 蜉蝣》。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与水泽地带,幼虫期稍长,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完成起物种的延续后便结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

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虫,它身体柔弱,有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那姿态是纤巧而动人的。而且,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因而,这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乃至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说起来,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说,通常也有几十年。但相比于人对生命的贪恋程度,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人作为自觉的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就意识到死亡的阴影,于是人生短暂之感愈益强烈。

当然,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们懂得以人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态。然而放在死亡的阴影下来看,短暂生命的装饰和姿态,实也是最大的无奈与最大的哀伤。

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过程,它的弱小,美丽,以及它对自己鲜明的羽翼,鲜洁的容貌的炫耀,被诗人提取出来描画成人的上述生存状态的象征。

这诗内容简单,结构更是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覆以后给人的感染是浓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的美丽经这样处理,便有了一种不真实的艳光,那小虫的一生竟带上了铺张的华丽,但因着种描写之间相隔着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谓,所以对美的赞叹描画始终伴随着对消亡的无奈,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就分外强烈。

这诗的情调是消沉的,但人一旦追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儿去?”深入骨髓的忧伤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但从另一角度说,对死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底是表现着对生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

《诗经》一共三百零五首,表现了那个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贵族们忙于祭祀,田猎,会盟,战争,婚姻等等,平民们忙于春耕,冬藏,采桑,织布,男婚女嫁。。。每个人都活得很实在,甚至是热烈,好象从来没人想起过自己是从何而来,又将归于何处这类玄而又玄的问题,这首诗在诗经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它开创了一个时代的风格,君不见汉魏诗歌里或多或少地带有这种人生苦短的忧伤和无奈。

比如:“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这种挥之不去的忧伤也分明地表达于魏文帝的诗歌《善哉行》里: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溪谷多风,霜露沾衣。野雉群句隹,猿猴相追。还望故乡,郁何垒垒。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汤汤以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群思 回复 悄悄话 喜欢这类文章,可以学习以补自己由于时代,而带来的无知。谢谢老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