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世界探索

个人爱好:文学,心理学,历史,家族史,哲学.
个人资料
不羁的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看电影《色戒》和《朗读者》---- 再谈性和爱

(2009-07-05 03:54:28) 下一个
看电影《色戒》和《朗读者》---- 再谈性和爱
最近不期然地看了两部电影,《色戒》和《朗读者》。有感而发,上来和各位分享一下心得。
先说电影《色戒》,看后真是大失所望。张爱玲的原著只是一部短篇小说,想来张本人也欠缺对人物的了解,作品中的许多场景无非是张所熟悉的太太们在一起打麻将。对于两人的性爱关系,只有几句暗示性的提到而已。小说的内容其实很贫乏,那最重要的一幕,就是王佳芝一念之差,把易某人给放了,也缺少充分的铺垫,使得那一霎那的动情,实在是非常的空洞和无力。小说中的王佳芝,勉强算是有个轮廓。但易先生,就显得非常地模糊。缺乏具体的情节和内容。然而无论如何,小说至少还有让人想象的空间,那些缺失了的关于两人之间的性爱的内情,读者至少可以发挥想象力,去或多或少地填补。
本来,作为一部电影,《色戒》的编导可以充分地发挥独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去展开和填补小说的空白。李安也的确做的很努力。可惜的是非常地不成功。影片的最初部分,表现王佳芝的清纯部分,算是勉强达到了。最失败的地方,是对易某人的定位。他在电影中是一个从头到尾铁血冷酷,奸猾老练且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他没有半点柔情,他有的只是杀戮的快感和恐惧,还有赤裸裸的动物般的情欲。这样的人,我们在类似的电影作品中见得太多了,没有什么新意。唯一不同的是,影片中有大量的表现两人性爱的戏份。而这部分是我最失望的部分。因为这些性爱戏,不但没有给影片增加任何美感,或是给其中的人物添彩。相反,让王佳芝的形象显得混乱且无法理喻。王和易的第一次,根本就是强奸,而不是性爱。在表现剧中所要体现的易的铁血个性,或许合理。可是对王,如此一个谨慎知性的女子,不可能不被这种粗野的强暴重创。肉体和心灵遭受到的,只会是巨大的屈辱,而不可能有爱。王又是一个身担重任之人,如此的重创和屈辱,理应成为她寻求复仇的动力。而编导和剧本,却被原作所限制,需要她莫名其妙地爱上这个强奸过她的人。关键时刻把易给放了,且连累所有同志都被杀害。不合情理到极点。也许有人说,女性有时的确会爱上强奸她的人。说这种话的人,根本不懂得女性。强奸对女性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创伤和后遗症,是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前也看过很多作品,表现女性被强奸后痛不欲生的痛苦,其实是很真实的。就算王是一个接受性观念开放的女性,但绝对不等于女性可以容忍强奸这种屈辱。影片最失败之处,就是把性爱和强奸混为一谈。李安也许想借性爱来塑造王佳芝唯美的形象。可惜,他对性爱的了解和领会实在是太欠缺了。我认为王佳芝这样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美丽并富有正义感的女性,她也许会被缠绵温柔的性爱所打动,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但她不可能爱上一个曾经强奸过她的人。《色戒》的编导非要她爱上了,作为观众,我只好说,电影《色戒》,是一部非常失败的作品。
相比之下,《朗读者》却是一部表现性与爱的绝对上乘之作。影片从性爱的角度出发,刻画出一个少年如何从性爱到情爱,又如何被理性所制约的成长过程。其震撼力之强,使我感到彻底地被这部电影所征服。
影片故事发生于五十年代,说的是一个未满十五岁的少年迈克,出于对性的好奇,被成年妇女汉娜所吸引,和她发生了性爱。他们之间的爱是如此的单纯,以致迈克爱汉娜爱得神魂颠倒。连班上女同学对他发出的友好示爱信号,他都毫不理会。他不惜卖掉心爱的集邮本,和汉娜一起出游。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持续了几个月,但对迈克的影响,却是他的一生。他对汉娜的爱,由原先的由好奇产生的性爱,变成为集合了欣赏依恋欢愉的深深的情爱。以致当汉娜不辞而别的时候,他几乎想自杀。但对迈克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打击。数年后,迈克成为大学法律系的学生。一天,他和老师同学去旁听一起对纳粹战犯的法庭审讯时,惊然地发现,汉娜是一名接受审讯的犯人。原来,汉娜曾经是纳粹集中营的看守,许多无辜的犹太妇女儿童都死于她和她的同党。一个曾经深爱过的女人,一个完美无暇的女人,居然是一个刽子手。这一发现,令迈克霎时间如坠入万丈深渊。他对汉娜的过去感到恐惧和愤怒,对自己和她曾经的关系感到羞耻,他本来可以帮助她减轻罪责,他却最终放弃了。对无辜死去的犹太人的同情,对纳粹罪行的愤怒,和对人类自我残杀的反省和谴责,都使得迈克无法面对汉娜的过去。即便如此,他仍然无法摆脱自己对她的爱。因为他和她的爱,产生于纯洁,无知和饥渴,和罪恶无关,也无法因为罪恶而消灭。这种从肉体到心灵,刻骨铭心的爱,既美好又伤感更加沉重。这种爱是非理性非道德的,而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我们不是理性的机器,我们存有欲望和感情,我们总是在非理性和理性的交织中矛盾着。迈克就是这种爱的牺牲品,他被这爱纠缠了一生。这爱让他痛苦,但他从不放弃。这一点,也正是迈克的人性闪光之处。他本可以放手,因为他并没有义务去帮助汉娜,但他选择忠于自己的情感,采用了“朗读文学作品”这种既可宽慰自我的情感,又具有灵魂拯救的方式继续着两人的关系。影片把这离奇曲折,充满了天人交战,既有美好又痛苦矛盾的人性故事表现得入木三分,令观众心灵震撼,经久难忘。
影片中汉娜的形象也非常的合理。不难想象,一个连字都不识的女性,一定出身在一个贫困低下的家庭。因为教育的缺乏,她一定非常的无知。这种人,通常他们都容易成为某些蒙蔽宣传的狂热追随者。比如相信纳粹种族灭绝宣传的合理性。因为无知,所以盲从。因为盲从,也更加无知。所以她才会选择成为一个监狱的看守,才会对杀人的体制参与其中却无动于衷。但作为一个生理正常的女性,有性爱的追求和渴望也是正常的事情。勾引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与之发生性关系,体现了她毫无道德感责任感的罪恶个性。但她悄然的离去,也表现出她人性中未泯灭的羞耻感和歉意。她的人性,在朗读者,也就是迈克的启蒙下逐渐萌芽,同样,她的良心也在文学的学习和理会中逐渐恢复。文学本就是人性的表达和张扬。虽然我们不知道迈克具体都朗读了那些作品给汉娜,但我们可以通过对迈克的了解相信,他给汉娜朗读的,一定都是张扬美好人性的文学作品。影片没有告诉我们汉娜最后是因为什么而自杀的。这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个人的理解是,当汉娜发现,迈克已是人过中年,仍然没有一个幸福的婚姻和家庭这样一个事实时,她对自己对迈克所造成的终身痛苦感到羞愧和无以面对。而她又是一个死板好强的人,她只有以死解脱,以死认错。
影片中的演员表演的都非常到位,我特别喜欢两位男演员的表演,情感的变化,内心的挣扎,都表现的非常细致。一向觉得美国人难以拍出思想深刻的电影,这部影片,我怀疑是根据某位欧洲作家的原作改编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chinomango 回复 悄悄话 当年电影《第四十一个》跟你说的德国作品类似。《色戒》没看几分钟,小说倒看了。李安后期也是脑残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