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中正传着一段视频,某地区婚姻登记处两间接待室,办理结婚登记处空空荡荡,偶尔有人来办理结婚登记;隔壁却经常排着队,好几对夫妻等待办理离婚手续。我无从调查,搞不清楚这种场景有没有普遍性,但愿只是偶然现象。但是如今年轻人结婚成家的动力不足、生儿育女的愿望下降是很明显的趋势,原因留给社会学家探究,我只是随意说点个人的看法。
先说婚姻 人生说短也长,成年后不结婚,漫漫几十年难免孤独寂寞,唯有与相爱之人携手相伴、白头偕老才是人生赢家。遗憾的是,爱情没有保鲜剂,不管当初怎样一见钟情、难舍难离、海誓山盟,经年累月、日复一日、柴米油盐的庸常俗事中免不了疲惫与倦怠。正如钱钟书在《围城》里说的:“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嫁的不是原来期望的人,像换了个人似的。” 婚姻中产生矛盾是难以避免的,不是因为彼此不爱了,而是过了蜜月期,再激情澎湃的感情,终究会被庸俗平淡取而代之,与其分手换偶,不如在坚持中领悟爱的真谛。很多时候,嘴上抱怨着甚至互怼着,心里却疼着苦着,这符合人性,也是婚姻本真的模样。白头偕老就是阅尽了彼此的底牌,洞悉了彼此的缺憾,依然愿意牵着对方的手一路走下去。
也有过一些传奇,听说极个别天造地设的夫妻“从没红过脸”。比如我爸爸妈妈在新华社宿舍皇亭子大院里就以恩爱出名,他俩总是买一大块布料两人做同款外装,并且经常出双入对。我问过爸爸为什么?爸爸回答只有两个字——“习惯”!其实在1967—1971年乱世间,我看到爸妈也吵过几次嘴,爸爸有时黑着脸回到家,在外边忍气吞声一整天,进门后乱发一顿脾气,每次都被妈妈不甘示弱地喝止住,我和妹妹被吓得退缩在里屋大气都不敢出,第二天早晨他俩又一起去上班,傍晚照常带着我兄妹一家人有说有笑外出散步,那几次傍晚关上家门之后,他俩面红耳赤的场景,“新华社模范夫妻”的单位同事和院里邻居们从何知晓?
快70岁的我,眼中基本不存在完满的婚姻。那些携手一生,令人羡慕的夫妻,要么是幸运地避开了灾祸,要么是经历挣扎与磨合,懂得了如何珍惜与维系。夫妻间出现矛盾、争执无需大惊小怪,重要的是吵过之后要尽力和好,别往心里记。夫妻间的争吵往往藏着真情,感情淡薄到严重程度后,双方恐怕连吵架的热情都提不起来呢。美好的姻缘,大多是一边争吵着一边维系着,偶尔讨嫌着一边相伴着,持之以恒携手向前,蓦然发现,幸福一直就在身边。
再说子女 现代人生活压力山大,房价贵得不像话,我认识的不少年轻人(包括我的儿子儿媳)都背负着沉重的房贷,二三十年喘不过气不敢挥霍。结婚成家已成奢侈,抚养孩子更加艰难,经济下滑中小两口难保稳定的收入,帮助照看孩子往往需要“老家儿”自带生活费来帮忙。尽管2016年国家已经取消了独生子女政策,鼓励二胎三胎,但真正有意愿、有能力多生养孩子的家庭实在越来越少了。 不少年轻人决意“丁克”,父母劝说也无效。我有时会瞄准时机劝年轻人“想要孩子别拖到太晚,趁自己和父母精力尚健”,总被老伴儿讥讽“冒傻气”。其实我真心诚意希望年轻人要孩子,有孩子的夫妻就多了份血缘亲情,生活中遭遇困境时,因有子女的纽带更能合力化解,不至轻言离异。养育孩子艰辛操劳,依靠子女养老送终更是过时之错误观念!但是培育孩子的过程,是人生无价的宝贵体验,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岁月,更是无与伦比、无以替代的喜悦与收获! 请问:这个世界上还有比阳光更灿烂的吗?还有比童心更可贵的吗?小孩子特别可爱,关键是需要正确良好的教育。如果你希望活到老学到老,希望生活过得充实,最好乘着年轻力所能及地生育抚养子女;重要的是,如果你俩打算要孩子,必须让自己领悟和懂得基本的教育原则,以保障子女的健康与快乐。
我从亲友和邻居们身上,看到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凡是儿女有工作,能自食其力、安分守己过日子的老夫妻,脸上经常挂着笑容,这不禁令我感慨——晚年幸福才是人生赢家啊!反之有子女赖在家里啃老,无论父母多有本事,晚年也难免忧心忡忡过不踏实。我有几位老同学,本人事业有成、履历光鲜,只因为独生子女不肯工作、不肯结婚,30、40多了还在父母跟前啃老,老两口内心的愁苦焦虑不言而喻,那是人生的大不幸,不可不防呢。
于向真 2021年12月1日 北京
沈香小妹回来了。看到你真高兴。母亲节快乐。
弄弄母亲节快乐。你说得对。下一代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想法,我体会了一个母亲的不易和快乐,觉得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