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爪莲

人生在世,以诚相待足矣。 我对人生充满希望,但随遇而安
个人资料
绿珊瑚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于向真:父母的人生轨迹

(2025-02-21 11:16:48) 下一个

父母的人生轨迹

于向真  

父亲于明1922年端午节出生在安徽宿州。

我爷爷张殿臣民国时期曾出任宿县和蒙城县长,因憎恶官场腐败,辞官不做,回老家宿县城里兴办一所免费私塾。几年后家道中落,被迫关停了学校。奶奶姓郑,我在父母家见过两枚郑氏老图章。父母在国外那些年,逢年过节我代他们给亲戚寄钱,每次都有安徽宿县五保户”的舅姥爷、舅姥姥。爸爸说,他很小被送给无儿女的舅舅舅妈,上学后才回到我爷爷奶奶家。舅姥姥晚年曾被接到北京,妈妈和我推轮椅帮她去医院做白内障手术,老人恢复视力回家后,写信把“宿州的三进院”留给我,几次催我过去办手续,我不愿意要身外之物,爸妈表态:“这样也好”。

 爸爸是1937年投身中共党员。东北沦陷警醒国人,爸爸和石笑北、贾纯青、李昭等几名安徽宿县等地区抗日活报剧。之后爸爸考上航空学校,抗日剧团成员为他举办了欢送会。航校临近毕业时一名中共地下党员教官看中让他和另一名学员秘密到新四军游击大队

新四军四师的领导是彭雪枫与吴芝圃,彭雪枫能征善战,吴芝圃学识较深。一次游击大队撤离村庄前,吴芝圃写了一张通告,通篇是四言诗,誓言抗击日军入侵有理,两军作战不得危害平民,日军军官看后,赞叹中国军队有高人,传为美谈。新四军四师组建前,吴率部遭遇过一场败仗,伤亡和逃兵很多,余部跟着吴芝圃撤退,傍晚路过村庄,不好意思烦扰乡民,避开村庄绕行,吴芝圃随即背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代马致远的名篇脱口而出,与当时情景如出一辙。父亲也爱好诗词,在吴部坚持下来。

1949年开封,左二吴芝圃,左三开封市长刘玉柱,左四于明。

 1948年到1953年,父亲任省长吴芝圃的秘书,同时兼管河南省统战工作。后来参加筹建郑州国棉一厂、国棉三厂。

 

1953年初,于明在国棉一厂,他领队到上海学习时留影。

1956年下半年被派到西安党校学习,1957年秋毕业,回到河南,出任郑州市委宣传部部长1958年秋,新华社挑选驻外记者,两名北京来的干部相中了父亲,劝他“到北京去学英语,然后当新华社驻外记者”。于明在新四军四师办过《拂晓报》《前进报》等,对新闻不外行,只是从未出过国,对驻外有顾虑。正巧吴芝圃刚从东欧出访归来,听到我爸爸的顾虑,“我宁愿不当省委书记,更愿意去当驻外记者。”爸爸果断地离开市委宣传部。1958年12月初,我们兄妹随父母迁到北京。

1959反右倾,班里有同学向组织举报,“于明私下说过对运动不满的话”,他被列入右倾者名单。但后来公布的人名中没有于明,大家都不明就里。直到外训班毕业,爸妈到总社上班,有一次在机关食堂吃完午饭,回办公楼的路上,突然有人加快脚步,走到他身旁,四下无人,小声对他说,“你的人缘真好,关键时救了你。”爸爸不解。只听他说:“我被派去郑州调查你,所有人只说你的好话,没一个揭发你。”说完那人加快脚步离开,爸爸都没来得及道谢。

19668月中旬,爸妈被卷入风暴眼。爸爸的肾脏受损又尿血不止,妈妈陪他到宣武医院挂号,走挂号窗口被几个红卫兵拦住喝问“什么出身?”爸爸如实相告“城市贫民”“城市也有贫农?”妈妈说“他出身城市贫民,我出身是革干,父亲是27年的老党员。”允许挂号。爸爸回家对我说“感谢你爷爷,要是他民国时期继续当县长,我连挂号治病的权利都没了。”

1967春季一个周末,妈妈带妹妹们出门,爸爸关起两道门,给我们表演京剧《宇宙锋片断,他一人饰演三个角色,一会儿饰装疯卖傻的花旦赵珍,一会儿饰昏庸的秦二世,一会儿又饰奸臣赵高,把哥哥我逗得哈哈笑。突然爸爸停下表演,正襟危坐,严肃地说“今天我不是单纯戏瘾你俩是中学生,该懂得用头脑想问题了。现在全国害热病似的拥戴一个人,而我在家关起门骂皇上”一听这话,吓得我直吐舌头,原来越来越癫狂的个人崇拜充满疑虑。

文革停课,我跟着妈妈上下班。1967年,数次看到新华社大批判场面。在旧国会礼堂轮番批斗总社领导,各分社社长也上台陪斗,站得满满的前排主要人物被反剪双臂、挂着大牌子强按着头坐“喷气式”后面陪斗的人压力轻弯腰低头站着就行。我爸爸“老于明”是总社有名的孩子头儿,篮球乒乓都在行,还有一肚子笑话,年轻记者们喜欢围着他玩闹。文革初期正得势,明里暗里没少帮“老于明”解围次各分社社长逐个被吼上台,有人三把两把将我爸爸推扯面。晚上爸爸告诉家人,小G病号充什么大个儿?往后靠边站。主持人按名单,要求布加列斯特分社的记者司机上台揭发分社年轻记者张汉文为爸爸说好话造反派问“于明发了那么多稿件和内参,是不是你们写署他的名?”张叔叔说“于明抗战时就是战地记者,分社发的电讯是他自己写的,他写了不商量我的名字。

我家搬进北京以后,新华社宿舍大院每年春节同事们走家串户,互相拜年,每年必来我家的拜年客都少不了副社长邓岗和戴邦,二人进家门说的话总是同一句:“给老首长拜年来了!”我曾好奇地问过爸妈,社领导为什么称呼你为“老首长”?爸爸说是“熟人开玩笑”,妈妈告诉我,“邓岗是你爸爸在四师办报时招聘的同事,先刻蜡版,后来成为战地记者,很早就到新华社工作了。”邓岗夫人也是新四军老兵,来我家串过门,她负责安排驻外人员,美越战争打得最焦灼时,邓岗夫人来家里劝说,“别窝在家里图轻省,河内分社任务最重,需要你尽快过去。”不久,爸爸妈妈去了河内,离开了运动的是非。

爸爸一辈子爱看书《二十四史》《第三帝国的兴亡》等书放满了几个书柜,晚年他依然每天看报看书写日记。有次我“大韦(我二妹夫)买来一套未删节版的《金瓶梅》,你有兴趣吗?”爸爸说“我看过删节版的,要不拿来我看看。”七天后我再去,爸爸很快还给我了。

爸爸从小家教严格,对我兄妹严加管教,只要姥姥在,盛好饭后,姥姥不动筷子,谁也不能先吃;饭后可以马上离桌,但碗里不能残留一粒米一口菜;夏天再热,女孩在家也要衣服齐整,男孩不能穿跨栏背心和裤衩,要穿短袖衣裤。

我小学是住校生,那时育英学校住校生每月学费是19.5元,三年级后,我不让父母跑去缴费,星期天晚上回校自己去总务处交,有一次总务处锁了门,我把钱放在枕头底下,却丢失了,周六回家躲着爸妈,爸爸把我叫到里屋问话,我羞愧地承认了丢钱,爸爸却没有责骂我,告知钱别离身的道理,又说,“家里人口多,每月花费必须分毛节省,你第一次丢钱,我想办法补上,下不为例。”

母亲理锐出生在河南西华县一个革命家庭姥爷名理至善,1927初,在开封一中上学时,潘言田老师介绍他加入共产党姥姥刘心贞在西华县北大街家中,主持中共地下党联络站母亲13岁离家走时只带了一个枕头套,里面装两件衣服,刚入伍每次行军她拎个枕头套跟在队伍后面跑被送到漯河市一家医院当护士她说“刚开始为浑身是血的伤员包扎时,吓得浑身筛糠残酷的战争很快把她磨练成坚强的战士刚满16岁就入了党。

两年后,中共收复河南。妈妈18正是水灵灵的好年华一大批进城的干部到了成家的年龄,追求她的很多,妈妈都没看上这时姥爷友给她介绍了一位高大俊朗的年轻干部,就是父亲于明,妈妈看他一身正气一手漂亮书法1949年元宵节在开封一家酒店二楼,举办了婚礼于明幽默谨慎理锐热情率直他俩的恩爱在同事中是出了名的

1949年春天在开封市的合影。前排坐者左一是吴伯母宋传芬,左二吴芝圃,左三是吴宋的大女儿,后排站立者右边是吴宋二女儿吴永杞,左三理锐,左七于明。

 

1963年秋,全家人在香山合影

文革初期总社领导沦为“走资派”,记者王唯真从巴西载誉归国成为“九颗红心向祖国”的英雄之一,被推上新华社领导岗位。爸妈和王唯真夫妇是外训班的同学加好友,王叔叔调我妈妈当办公室主任,帮他打理一应事。有个原总社部门领导在三里河家上吊了,妈妈赶过去善后,安抚家人联系火化妈妈到总社,告诉王唯真:“我和家属说好,自杀,只说突发心脏病家人点了头。”

妈妈还告诉我,那段时间她经常被要求去国家信访局领人妈妈并没有按程序将他们带回总社,而是劝说各省区分社的上访人员和家属“别惹麻烦,回去躲避为上策”尽可能保护些自投罗网的两年后,王唯真也翻车了,妈妈跟着遭殃两三个平时向她借钱借了不还的人,带头整她每天挨整回家后,还要连夜写检查多亏有爸爸帮衬,替她写好检讨书草稿,叫醒她誊爸爸去睡觉

1969年秋天,造反派把批斗会开到我家里在工厂当学徒工接到厂革委会通知“马上回家参加家庭批斗”。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赶回家,过道和走廊站满了人,妈低头站在中间,“打到理锐”的口号一声一声,妹妹抱着我的腿不停地颤抖。我爸被迫自己“阶级觉悟不高,水平有限,对老理帮助不够,对她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辜负了革命群众的信任。”有人指着我说“让女儿揭发,看她是怎么培养修正主义苗子的。我途中已经好了对策一字一顿慢慢地:“我妈妈是天底下最好最好的妈妈然后加快语速历数妈妈如何从小教育我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学雷锋做好事、艰苦朴素节衣缩食“我进工厂后,妈妈要求我苦活重活抢着干,见困难就上见荣誉要让,叮嘱我,有啥事情可以不跟父母绝不能向组织隐瞒……”我妈妈夸成一朵花。说完静场了过了一会儿有人小声说,“老的确是个好同志,在工作上她帮过我不少忙。”凶巴巴主持人随即宣布“今天的会开到这里,散会。”

之后,妈妈被命令去锅炉房装卸煤块烧了一冬天锅炉。烟熏火燎后,妈妈突然憔悴苍老了。我们母女一起出门,再也没人打趣“咋看都像姐妹俩”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家买了台黑白电视机。那时极少家庭有电视机,起先近邻晚上过来看电视新闻,之后看了更晚播放的影片才离开,不久我家门傍晚干脆不关了,谁都可以进来站我家厅里看电视。妈妈只是提醒:“高个儿往后站,让大家都能看到。”好多次赶上雨天,客人走后我和妹妹扫地擦地,光是带进屋里的泥巴能扫出一两簸箕!

妈妈是个热心人,多次帮亲友介绍对象。1966年爸爸病重,从欧洲回国,不能乘飞机,在漫长的火车途中,从保加利亚使馆回国的小李叔叔,途中和父母熟悉后,请求帮他介绍女友。回京后,妈妈把在食品研究所工作的果佳阿姨叫到家里与小李相亲,很快二人结了婚。多年后,我26岁时,又是果佳阿姨帮助我,成全了我白头到老的姻缘。

上世纪七十年代,铁道部总医院的一名医生,说她儿子条件优秀,遇不到合适对象,我转告妈妈,妈妈说:“前几天铁道部你爸爸的老战友来咱家,说起女儿找不到男朋友,可着急呢。”妈妈赶紧撮合此事,进展顺利。不久,在新桥饭店西餐厅举行婚礼,见证了才貌出众的新婚夫妻喜结良缘,妈妈和我乐得合不拢嘴,异口同声赞道:“天作之合!”

疫情中的2021年,老伴和我从新加坡回国,在厦门自费隔离三周,才回到北京,赶紧去看望妈妈。妈妈让我帮她处理房子。过户前需要到新华社在房产归属证明上盖公章。当时新华社大门把守森严,任凭我说出大天,不允许我进去盖章。绝望到想离开时,有个矮矮瘦瘦的先生走出总社大门,我迎过去求他帮助,把需要盖章的房产证明拿给他看。他听我说是理锐的女儿,二话不说接过证明,让我等会儿,他进了总社大门。终于等到他拿着盖好公章的证明出来,原来他说了一堆好话,才盖上公章。他坦诚地告诉我,他是新华社保卫处处长,再过半年就该退休了。”他还说,“我刚参加工作时境遇不好,理锐出手相助,你妈妈是个热心的好人。”

上世纪90年代初父母在珠海

父亲于明2003年12月2日病逝,走得很安详,生前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辈子很幸福。”

 

2024年春节前,妈妈因肺炎离世。哥哥告诉我,“ICU的医生说,妈妈是典型的注射疫苗造成严重的肺结节,肺一旦发炎就没治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黑贝王妃 回复 悄悄话 作者的父亲于明和我的姥爷肯定是认识的,解放初都在开封,都搞统战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文章。
1.“典型的注射疫苗造成严重的肺结节”,什么类型下疫苗?
2. 我虽然是小字辈,但对文章里的这类人却十分熟悉。我回北京也是住xx大院。那房子里也摆着给上一辈人写的}“传记”、“回忆录”之类。但恕我直言,真正的明白人不多,认识到“往事并不如烟”的层次,非常少。。。
琪子 回复 悄悄话 你父母的人生是为新中国努力工作的轨迹。在那个年代向你父母那样的干部,很多很多。我很钦佩他们。
看到你描述文革时期,很多领导干部,遭到人身攻击,做“飞机”批斗,我特别不愿回忆那段历史。可能是我当时心智不健全,非常害怕。我佩服你,敢直面世事,大胆说出。谢谢你分享。
绿珊瑚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吴芝圃是要负责任的,大跃进中河南安徽都是重灾区。
水星98 回复 悄悄话 非常好的回忆!于明叔叔了不起,不过吴芝圃大跃进以后好像被撤了职。王唯真从巴西回来后成了英雄,来成都时到我家见老爹,还带了一个小翻译,我和他拿西班牙语聊了一会儿。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贴个小广告,圆宅周末有王府流水席,一定要来参加!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60005/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有时间要从头看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