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妨清狂

曾是知青今未老,拏雲心事且論文
正文

黎烈南:《禹王治水》吟后之七

(2008-10-14 14:34:07) 下一个

    孳孳

【說書】治水禹王中土傳,西洋也曾出聖賢。劫波難了人長久,各樣文明共家園。

 

      萬年前從何處來,

      百代後向何處去?

      孳孳不已,生生不息。

 

      隔著山你望著我,

      隔著海我望著你,

      孳孳不已,生生不息。

 

      看不盡斗轉星移,

      數不清王朝興替,

      孳孳不已,生生不息。

 

      幾回回神馳長天,

      一輩輩身貼大地,

      孳孳不已,生生不息。

 

    晨霧遮住遠處的硝煙,

    晨風送來嬰兒的嬌啼;

    晨露滋潤伸展的草葉,

    草葉擁抱初放的晨曦。

 

    生命、本就是奇蹟,

    尊嚴、在你我心裡。

    把和平、寫上長天,

    把摯愛、播向大地。

 

    啊,孳孳不已,

    啊,生生不息。

 

【簡註】

      孳孳”:《尚書益稷》:“帝曰:‘來,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史記夏本紀》:“帝舜謂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

 

 

  “孜孜”篇是本歌词极优美、极有回味之处。

 

  “孜孜”二字,是大禹在回答舜之问话时的一句最有名、也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之性格的语言。这二字,被作者提炼出来,点醒全篇,贯穿前后,实乃最精彩选择。

 

  孜孜,就是生生不已、努力不倦之意。对于人类来说,有了孜孜,就有了希望。人最可怕的,是失去了进取心。中华民族,长期生存在风险层出的环境之中,但这一切,竟成为激励其不断奋斗的源泉,其中之秘密就在“孜孜”二字之中。   

   

前三句歌词,提出了一个深邃到难以回答的问题,而作者用简洁语言回答之,化难为易,在自信中充满风趣:

 

      萬年前從何處來,

      百代後向何處去?

      孳孳不已,生生不息。

 

华夏民族已有了值得骄傲的漫长历史,那么,这生生不已的神奇生命从何而来——这确实是一个谜团;百代之后复向何处走去——这也是今天的人们不能预知的问题;作者的回答,是那样的干脆而又令人信服:“孜孜不已,生生不息”!

 

孜孜,繁体字为“孳孳”,本是蕃衍生息之意,常引申为不断努力。作者于此处所言“孜孜”,已经不限于华夏民族,而是要回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生命的起源与走向。如前所说,中华民族靠着孜孜不倦精神,开辟了一处家园;而世界上一切民族,一切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不论生命在何种环境,以何种方式生存、进化,其本质,皆“孜孜”之结果也。请看,作者把一个民族领袖的自励之言,扩展到整个生命的范围;其答语,为不刊之论,其境界,笼罩了整个生命的世界。

 

确实,“孜孜”这一精神财富,并非华夏民族所独具,正如作者于朗诵部分所云:“劫波难了人长久,各样文明共家园”。世界的各个顽强生存下来的民族,无不是经过在艰难困苦中孜孜奋斗而获得“人长久”的灿烂成就的。所不同者,乃“文明”为“各样”而已。作者深情唱道:

 

      隔著山你望著我,

      隔著海我望著你,

      孳孳不已,生生不息。

 

虽然文明有各样的不同,但彼此钦佩欣赏、彼此学习借鉴却是可能的,应该的。所谓“隔著山你望著我,隔著海我望著你”,就是彼此欣赏、学习之意愿的形象表达。令人遗憾的是,在历史上,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之时,常常纷扰频发、战争频起——这样一种“望”法,危害无穷;在今天,人类共家园、全面协助的时代已经到来。“隔着山”两句,虽然朴素简约,却也包含着繁复丰富的历史内容,更寄托着作者对一种新型的和平友好之理想境界的期盼。如果我们理解了此一番用意,就不难得知“孜孜”,不但是一般意义上的奋斗不息之意,亦包含了各个民族彼此学习、彼此借鉴的“孜孜”不倦之情。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虚心学习的“孜孜”,难度更高,更需要艰苦卓绝的自我超越精神。须知,只有在不断与其他民族友好并借鉴长处,其“孜孜”的实践才更具有生机活力,爆发出更大更亮的光辉。

 

      看不盡斗轉星移,

      數不清王朝興替,

      孳孳不已,生生不息。

 

  此三句为警策之言,为之击节可也。作者说道:君不见那偌大的星河了吗?它们一时一刻也未曾留住自己的脚步,转徙不已——此亦“孜孜”也;君不见那赫然一世的各朝各代了吗——在它们的兴亡盛衰中,人类保持住了自身的生机活力,无非是因为一时一刻也未曾丢掉“孜孜不已”的精神,“生生不息”的奋斗。概而言之,在宇宙间的日月星辰也罢,在地球上生活的人类也好,他们能够存在与发展,所依靠者,无它,“孜孜”而已。“孜孜”,这一大禹成功之最朴素简洁的“二字诀”,在此处,已被作者扩大至广至远,俨然成为一种宇宙、人类之永恒的美丽与壮观。

 

时光的流转,能使人感伤,王朝的兴替,也容易让人叹息;但在这时光流逝与王朝兴替中,有一种最令人崇敬的精神,那就是人类自身的不倦奋斗与探索。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正可与时光比肩,可使王朝暗淡。一言以蔽之,人类的全部最高情趣与境界,便是这“孜孜”二字了!

 

      幾回回神馳長天,

      一輩輩身貼大地,

      孳孳不已,生生不息。

 

神驰长天,理想长在也;身贴大地,脚踏实地也。这两句神采飞动的诗句,是人类“孜孜”努力、不断取得成就的要点。不过,作者在此处所言,却非一个家庭或团体,一个民族或联盟,而是整个地球人类为凝聚为一个友爱集体的崇高目标。这种孜孜,将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的壮观,是人类向自身挑战的伟大长征。

 

    晨霧遮住遠處的硝煙,

    晨風送來嬰兒的嬌啼;

    晨露滋潤伸展的草葉,

    草葉擁抱初放的晨曦。

 

人类的新长征,要求化解彼此经常会发生的矛盾冲突乃至战争,这是一个大课题,是人类前进的使命。作者用“晨雾遮住远处的硝烟”一句诗行,画出了人类的这一美好憧憬——人类彼此仇杀的战场硝烟,向着远方散去;而每天随着旭日东升而出现的晨雾,令人遐想流连。那时将真正弥漫充满人类共家园的牧歌气氛。

 

作者祈祷我们各个国家民族的后代将彼此友好,随着晨风的吹拂,众多小小婴儿诞生了。他们的纯洁无染,将随着父辈的友好,而保持下去;诗人将这种对世界大同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情景并生,催人泪下。“娇啼”二字,清脆响亮,深含唤醒良知之苦心,几于雄鸡唱晓之妙境。

 

  在这座人类的共同家园中,有经过了“晨露”“滋润”的绿色草叶——这绿色草叶正是和平的象征;而绿草所拥抱的“晨曦”,更是对人类进步之期盼的象征——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黎明既至,一切都有希望,一切皆可重新开始。在此美妙晨曦之笼罩下,人类超越自身,以“孜孜”之情达到精诚合作与亲如一家之境界,虽属不易,但也决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本篇四行诗,以极大的热诚,以极美的想象,展现人类美好前景,异彩纷呈;而“晨风”、“晨露”、“晨雾”、“晨曦”,愈添杳渺清新之致,置于古今名句之列,庶几无愧色。

从上面之景象生发,进一步抒发诗人炽热的情怀:

 

    生命、本就是奇蹟,

    尊嚴、在你我心裡。

    把和平、寫上長天,

    把摯愛、播向大地。

 

  生命、尊严、和平、挚爱云云,皆为普世价值也。谁个不爱生命,不懂得尊严的重要性?但人类自诞生以来,总是伴随战火硝烟,无数生命正被人类自己所毁灭;而呼应上段“晨霧遮住遠處的硝烟”,“晨風送來嬰兒的嬌啼”,本段正是进一步强调生命、尊严的可贵。人与人相处,莫过于“和为贵”,莫过于散播爱的情意。而诗人上段所云“晨露滋潤伸展的草葉,”与“草葉擁抱初放的晨曦”,乃以绿色草叶象征和平,热望人类如同晨露滋润草叶那般辛勤,如同晨曦洒向草叶那般持久,正也自然而然地引出“把和平、写上长天,把挚爱、播向大地”这样动人心弦的诗句。以上八句,写景、抒情,一气呵成,而又照应严密,写景,豁人眼目,抒情,沁人心脾;至此,全篇进入了最高潮。

 

从大禹治水的“孜孜”,到华夏民族团结奋斗、相扶相助的“孜孜”,一直到全世界为生命与尊严,为和平与挚爱而努力的“孜孜”——歌词在生命之长流奔腾不息、和平之热焰光芒万丈、挚爱之追求可歌可泣的咏叹中结束。那最后的一声“啊,孜孜不已,生生不息”的入云高唱,如洪钟巨响,在长空中久久回荡,成为了架在历史时空中的、大禹与华夏后代精神连结的永恒桥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