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韩国烧烤,邻座也是跨国夫妇。说是夫妇,因为他们的婚戒和彼此说话的方式。这样的夫妇不少,我和LG并没在意,稍微吸引了我们注意的是,买单时,那个美国丈夫说:这次该你了,是你喜欢的地方,上次美国餐是我付账的。韩国妻子没有高兴或不高兴,很自然的拿出credit card。等他们离开,我LG打趣我说:我要这么说,你会不会把菜叩到我头上?我说:菜太浪费了,剩汤还是可以废物利用的。
显然,那对夫妇和我们,决不是相同的婚姻模式。
婚姻结构不是电脑程序,所以形式各异,无所谓好坏;恋爱过程参入了更复杂的情绪因素,就更不能程式化,无所谓对错。
恋和爱,都是感觉,not rocket science,如果感觉旅程出现任何磕碰,都拿来当作学问研究,难怪好多人会说,没有chemistry。感情本来就是很难言传的,Chemistry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既然不可言传,怎么会通过几句话的描绘提出质疑,同时希望几句话来解决疑难呢?即便可以言传,同一个人跟不同人相处,于细微处都显现出差别,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都会表现异样。所以会有“one person’s meat is another person’s poison”。
说说帖子里的一句问话。
一般人(抛开男人不算),一般女人相处,一个女人问另一个女人“你爱他吗?”这句话,太普通了,说出来,真可以译义成一部小说:
为了单恋而踌躇时,女友的这句话,可能是鼓励;
为了失恋而无法走出感情的错落时,偶然听到的一个什么人的这句旁白,可能点醒自己;
恋爱中的女人,因了一个熟人问了这样一句话,可能陡然敞开心扉,从此多了一个闺密;
婚姻中的女人,因了一个知心朋友说了这样一句话,可能审视自己,可能从此少了点无理取闹,多了一点对丈夫的容忍;也可能开始追寻自我,摆脱了男人的shadow,找到自己的天空。
具体点,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爱不爱,男友的sister(姐姐或妹妹)用了这句话时,即使没有一百种可能的解释,也不会只是一种解释:
妹妹喜欢这个女人,她希望女人爱哥哥,从而有个好朋友一样的嫂嫂;
妹妹喜欢这个女人,但不喜欢自己的哥哥,甚至知道哥哥配不上女人,希望点醒女人;
妹妹不喜欢这个女人,她想了解这个女人的动机;
妹妹不喜欢这个女人,她想通过女人回答的破绽,找机会embarrass 女人;
妹妹天真无邪,她关心哥哥,所以也关心哥哥的女友;
妹妹不知内情,她心直口快,所以替为情所困的哥哥问问女友的真感情
妹妹根本没有任何用意,只不过是用了这么一句极普通的话,作为普通继续聊天的话题而已……
如果是姐姐,可能又有无尽的可能……
这些可能性,都没有必要去分析也没有必要被人分析、解读。当我们自己处在特定的情境中时,这句话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就是什么,只有我们自己设身处地时,我们才知道哪种感觉是真实存在的,什么更接近事实。
这个问题,两个女人之间,对一向uptight的女人,也许很隐私,对于很多女人来说,未必跟隐私有关。当然,两个男人之间,这个问题可能完全不同;而一男一女之间,又可能有不下百种的解释……(顺便赞一声猪胖的定力,她很清楚自己怎样去解读)
另一个不必太费心思研究的例子,是我们讨论了又讨论的钱的问题,比如“约会谁付钱”或“该不该给礼物”等等。
每次讨论,都是不同的人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因而抱定恒久相同的看法,有理有据而且执著,但看法众多,很多是截然对立的,比如“他该付因为……”vs. “自己付因为……”;“一定AA 因为……”vs. “不能AA因为……”出现这种分歧,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人有万种,种种不同。想想看,有个人结了婚,仍然倾向AA,有的人虽然还未谈婚论嫁,却从来不想AA,这两种人怎么会为谁买单有相同看法?
要评价的,其实不是“你爱吗”这句话,也不是“该谁掏钱”之解法,而是一种现象。拿了一两句话,谈话或邮件中的“节选”,拿某个独立的事件,去分析一个人,这种方式,不仅是扑灭了自己心中可能的爱的火花,而且,不知情的外人千奇百怪的猜测甚至“推理”后,恋爱变成了遥不可及的约会公式,自己永远在外人的爱情灰烬中折腾,即使仍有余温,却可能永远没有火苗。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说法很粗俗,但一大群女人的七嘴八舌,一不小心会成就这个说法。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说法算积极,但这火,是焰火?是野火?是邪火?那是你心里燃起的火焰么?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说法很自负,但也只是限于对敌策略,对你的感情,对你可能爱的人,诸葛亮的算计和规划,可能会败坏了所有情感之路的铺垫。
恋爱,跟结婚的计划不是一回事,跟离婚的争斗或忍让更不是一回事。青春的爱情跟着感觉走,成熟的爱情追随理智与情感,但是,不论怎样,多数时候是感受,那感受,只有自己,只有了解自己的人能懂。
而网络,是看热闹的地方。
把恋爱当作学问来研究,向公众曝光求证,态度倒是严谨,但会不会出成果?或者会不会适得其反?
此为贴子读后感,全为饭后消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