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秋月

夜浴深秋对明月, 遥系温馨问他乡
个人资料
正文

Revolutionary Road 生存的快乐

(2009-03-08 15:41:07) 下一个




原本知道故事梗概,觉得没什么意思没打算看,可看好多人评价,心就动了,这从众和好奇心真是俗人不能免得,害我不浅。喜欢小爱对革命路的影评,是因为她把电影和人物
position到时代中,而不是纯粹认为这是一部婚姻感情chick flick,或者以21世纪的眼神审视20世纪中期前的美国,有点像隔着门板,从门缝看风景,感觉到底不同。

稍微了解50年代美国的历史背景,对于那个年代的故事似乎就已经先入为主,传统与变革,安逸与骚动,新与旧,交织撕扯斗争,在现实社会和人们的心中都能够看到反射。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挣扎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更重要的,那个年代最为挣扎和为此挣扎而苦痛而牺牲的是自我意识不断崛起的女性。

先入为主的原因很简单,有点儿自诩的过来人思维,还有点儿陈腐懒惰缺乏时代追求的个人生活动力,没看前就觉得,男主人公所代表的对社会及变革层面的探索尝试屈从迎合可以接受,女中人公所探索追求而不得而的飞蛾扑火精神可以情同。

带着好奇看意料中的社会心理释析情节,我感受的是电影中的三种代表势力,AprilFrank Helen Givings。排除了John Giving,是因为这个人物在影片中没有不可或缺的角色力量但具有很重要的点睛启迪作用,他的存在只是AprilFrank的心理活动注解,大概原作者害怕“普通”大众看不懂他对50年代的译注而安排了这个bug (Kidding)

Helen Givings 坚定自负,信心百倍地规划安排自家和别人的生活,gossipingintrudingjudgmental,任何不合她的mind set的东西被视为not well,或不是适宜的人群,她以及Frank周围的人们和公司氛围所代表的,就是那个时代强大的死气沉沉的传统社会势力,不论它是否腐朽没落还是生机盎然,它的模式是循规蹈矩的,按照所谓“固定轨道”或静止或前行,任何脱轨行为都是冒险。

Frank自我感觉良好,充满幻想同时屈服于现实,可以说他害怕未知疏于追求,也可以说他权衡理想与现实避重就轻,总之,他的放弃是求异的失败,个性追求的失败,终究没有魄力勇气迈出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的现实circle,这是选择的残酷,也可以说是现实的残酷。Frank可能没有生存的快乐但是有生存的概念和危机感。

April事实上及其自我感觉都与众不同,她的名字和她的个性都说明她要挣脱阴暗沉寂的冬季,扑向万物复苏的春天,去感受沸腾的夏日,to feel alive, real life, 不计后果不管秋后会不会送给她果实。这种感觉是50年代很多美国人在变革前的感受,压抑,向往新生,尤其百年如此的desperate housewife 们,她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宣泄着自己,外出工作,堕胎,婚外性等等。

这几种人的存在和求生方式是每个时期社会重大变革的必然产物,也是我所能感受得到的作者对社会的诠释。

作者用了Wheelers的爱情婚姻的悲剧来picture当时的社会生活,也让我不得不去从家庭个人角度去感受人物。

Frank与公司之间的你来我往说明了他在和社会尝试自己的limit,当他感到了极限时,很自然地妥协屈服了,他对家庭妻子的不忠,与Maureen的婚外情,确实有点像在妻子面前丢失雄风和尊重后,对自己ego的强行证明,他不在乎Maureen, 甚至原本应该感到刺激的媾和,对他来说,也不像他说的那么swell,他向妻子承认了婚外情,可能因为他以为妻子的反常是他造成的,以为 confession可以挽回失去的感情,也可能像April讽刺的想引起嫉妒而证明什么。不管因为什么,Frank作为一个性行为不负责任的男人来说,对家还是以他的方式负了责任的,自以为是的盲目的一厢情愿。他没有在工作中找到的生存快乐,原本应该从家庭生活中得到,至少他自己希望如此。

April是注意的中心争议的焦点,她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无论被置于社会时代中还是个人爱情婚姻中,都能引人思索,很多女人还会试图在她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她对中规中矩的生活窒息感能引起众多人的共鸣,当人们徘徊迷惑于日复一日的生存怪圈中难以找到慰籍时,这种共鸣就越发强烈。她对Frank的似有来由的宣泄刻薄,对胎儿的拒绝,对现有生活状态的怨恨,是因为她以为这些是她理想生活的羁绊,她把自己的不满转嫁到她能够染指的人们身上,包括Shep的性,她的理想成为不能实现的梦幻,破坏者人人都有份,包括她自己。她没有生存的快乐,她的快乐和生存无关。她以极端的方式释放了自己的voice 这种释放的结果似乎只有这一种,有人希望电影有个比较“温和”的结局,可是,形单影只地与社会生存方式背道而驰的结局如何能不同呢?

April 的理想到底是什么? 大概是人类的共同弱点,对已知的厌倦对未知的好奇,巴黎能给她所谓的新生活么?对于已知无法满足的人,新生活转眼变旧,探索的渴望会成为另一轮挣扎的起点。他们探索的起点永远是身外世界的变幻,以至让inner self 一味无止境地膨胀,没有什么东西会改变他们的厌倦窒息感,能改变的,是去发掘她们从来不愿探究的自己。

所以,对她,我有同情,没有认同。 

从来不书评影评,一是不情愿拿别人的视角解释生活,二是懒于思考,甚至认为无知乃快乐,生存的快乐有时在于糊涂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