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风

明月清凉地,佳茗在握时。   淡淡微风起,停杯欲语迟。
个人资料
淡淡微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很多人,我们已经见过此生的最后一面了(6)

(2025-04-29 08:46:08) 下一个

 

 

    提起这个话题,免不了会想起老李。

    我还欠老李一个承诺。

  

    有一次他到我的茶室喝茶。

    喝着喝着,他忽然说:要不然,我们换个地方住吧。到郊区租两个相邻的院子,你一个我一个,里面想怎么装修怎么装修,可以放上假山水池,这样的环境,就更合适喝茶了。村里的租金很便宜,我们租上十年二十年,比邻而居,喝酒喝茶都方便,多好。

    我很心动,却只能不置可否。

    如果他早一两年提起这个想法,也许我会欣然从命,故所愿尔,莫敢辞焉。

    可惜,时间变了,一切都变了。

    那时候我已经考虑离开北京,正在斟酌到哪个国家生活,到京郊搞个院子这样的想法,只能抛之脑后了。

 

    那时候,岂止琢磨过院子——还琢磨过几个人一起租点儿地,搞个大棚,再雇人给种菜,这样就可以吃上放心菜了。

    国内各种污染各种动不动冒出来的农药啊苏丹红啊酱油啊油啊出问题,让人各种不放心,于是,就有了各种自救式的应对方案了。

    到郊区租院子,已经是有些人的常规操作。

    还有些京郊的村子,村领导高瞻远瞩,已经做大,整个村子都成了各路人马聚集地,比如画家村和香堂村,好几个朋友都在那里建了楼,有一位甚至是四层楼,还造了两栋联通起来,说是要搞修行中心。

    还记得当时他志得意满雄心勃勃的样子。

    当然,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至少当时。

    可惜,后来政策变了,一夜之间,都夷为平地。

    这就是中国最大的问题,朝令夕改。一切都是政治挂帅,平常没事儿都挺好,一旦上面有什么决策了,你的一切努力与理想,都可能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我不知道那位盖了两栋楼的朋友,后来的感受如何。

    想必跟经历封城解封的那些人类似吧。

  

 

    有一段时间,经常跟老李在一起混。

    一起吃饭喝酒喝茶,满京城的逛,见他那些着调不着调的朋友,其中颇有些曾经名闻遐迩的人物。

    京城卧虎藏龙,诚不我欺。

    某种程度上,他填补了老韩离开后的空窗期。

 

    老李爱酒也爱茶。

    酒不要说了,还是说茶。

    有一次带了茶来找我,让我泡。

    我一看,是绿茶,他说是明前的龙井。

    我对绿茶怎么说呢,敬谢不敏吧。

    有一次,因为拒绝喝某位高官秘书带来的一泡据说是最高当局专用的龙井,还深深得罪了他。

    ——唉,年轻真好,什么傻叉事儿都敢干啊。

    所以后来某位大姐的老公看着我直摇头:还是太年轻了。

    不在体制内的好处就是可以任性,但是任性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不喝自然就不会泡,所以我泡不好龙井。

    于是就直接跟老李说,龙井我泡不好,还是你来。

    他看着我也是直摇头:还有人泡不好龙井的?

    但是没办法,只能自己上。

    你还别说,老李泡的龙井是真不错,我也喜欢。

    好闻的香气,谁不喜欢呢?

 

    其实我没有乱说,做任何事情都是看火候,火候是要很多的经验练出来的。

    对人和对茶一样,都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你只有接触的久了,才能把握那些微妙之处。

    百样茶有百样好,不同时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你只有对那个茶熟了,才能把控好细节。

    与其让我一个没经验的人泡坏了,还不如让有经验的人皆大欢喜。

    我并不知道那泡绿茶的来路与价值,随手应付,不但是对茶的不尊重,也是对人的不尊重。

    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才是佳构。

 

          

    记得有一天,也是一个雨夜。

    他忽然说,走,我带你去个地方。

    我笑:哪里啊?

    他也笑:到了你就知道了。你一定没去过,肯定喜欢。

    于是我们就去了香山。

    随着路越来越熟悉,我就乐:你不会带我去哪里哪里吧。说不定我还真去过。

    真到了地方,我就乐了:你不知道吧,我原来也在这里住过,他是我的邻居啊。

 

    去的地方是卖古琴的,主人是一位道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打扮形象,都是道人情状,但又不是道士。

    所以只能称之为道家了。

    他做古琴弹古琴,一副仙风道骨模样,形象是极好的——后来好像在一些影视剧中客串过道士。

    有一段时间,我们比邻而居,倒是蹭了他不少茶和古曲。

    可惜的是,那时候我既不懂茶也不懂琴,颇有些对不住他。

    高山流水,却未得知音,对牛弹琴了。

    现在我算是有些心得了,却已经山遥路远,难得再见了。

    

    那时候他那里很少人去,每次去,都是他一个人静静的在那里。

    见到我去,就微微点头,然后给我烧水泡茶。

    那时候是真清净。

    于是我们可以安安静静的喝茶听琴。

 

    后来我们搬离了那里,就再也没去过。

    毕竟香山实在是太远了。

    去一趟,路上就要一两个小时。

 

    这次与老李再去,已经是宾客盈门。

    大家围坐在茶桌旁,品茶的品茶,聊天的聊天,好不热闹。

    我们相视一笑,算是招呼。

    人一多,就不方便说话。

    我本待大家都散去了以后,再与他叙旧。

    没想到大家谈兴正浓,不但没有离开的意思,还越来越多。

    于是就慢慢的喝着茶,就那么喝着。

    忽然又进来一个人,看着有些面善,却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老李却轻轻的碰碰我,小声的说:我们走吧。

    我微微错愕,不明所以,但是没有说什么,就跟着他离开。

    走之前,我跟主人打招呼,也跟刚刚来的人点点头,表示一下。这时候才想起来,他是某集团的头,名人了。

    今时不同往日。

    

    出了门儿,老李解释:我不喜欢那个人。

    我没有多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各种江湖恩怨,是是非非,哪里搞的清楚。

    

    夜晚的香山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嘈杂,反而显得格外静谧。

    空气清新清凉,似乎有新鲜木叶的香气氤氲。

    我们漫步在石板路上,脚步声与风声一起,仿佛应和,有着微妙的韵律。

    我们沉浸在这情景的美妙里,一时间都没说话。

    就那么静静的走着。

 

    我经常游山玩水,也走过千山万水,走过无数的小路石板路,夜晚一个人散步或者走山路也很多。

    但是,如那晚一般的环境与心境,并不多见。

    如今想起来,依然回味悠长。

    回忆,有时候也有长尾理论的。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忽然,老李说,左近有一家面馆不错,老板娘尤其不错,不知道还开没开着,咱们去看看。

    我自然没有异议。

    去了,果然不远,也就是几分钟。

    老李熟络的跟老板娘打招呼:来两碗面。

    老板娘去后厨忙活的当儿,我们俩站在檐下等着。

    刚道夜凉如水,雨水就倾盆而下。

    下的一场好雨。

    热气腾腾的面,就着水花四溅的大雨,端的是一番好吃食。

    国外清净,少了很多俗人俗事的叨扰,却也没了这样的人间烟火气。

    得失之间,只能说是冷暖自知了。

 

  

    后来我匆匆草草的出国,没有跟所有人打招呼,包括老李。

    还记得离开的那天,还在跟一些学员讲茶道。

    只不过,本来两天的课程,只好压缩成一天半——因为机票是下午的——将将把基本内容讲完,最精彩的部分,却是有心无力了。

    人生在世,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遗憾。

    有的有机会弥补,有的就只能在匆匆草草中遗憾了。

    

    出国没多久,就得知了他离世的消息。

    有那么巧吗?!

    看到他的一位故人,在朋友圈里张罗着给他开追悼会。   

    我只能怔怔的看着,却没办法去见他最后一次。

    脑海中却一幕幕的闪回,与他的各种过往。

    相识满天下,知交有几人。

    我们短短的一生,会认识很多人,也会与很多人有各种接触。

    能真正入脑入心入魂的朋友,却寥寥无几。

    大多数人,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声无息的消失,不会有半点儿涟漪。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遇到下雨的日子,常常会想起来与老李一起吃面听雨的时候。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再也没有机会与老李一起吃面听雨了。

 

    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那已经是我见他的最后一面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好!感人!
相识满天下,知交有几人。+1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