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3)
2006 (163)
2007 (94)
2014 (1)
2015 (1)
这阵子,李安的“色戒”无疑是最热门的电影,梁朝伟的表演李安的导演,差不多是双剑合璧的水准,自然值得一看。
可惜,我这里的电影院没有的放,在网上找了好几圈也没找着,实在闷不住,就想,不如先去看看张爱玲的原著吧,反正也没看过。
这样的迟疑,并不奇怪,换作别人,也许我早就找来看了,而张爱玲,是我不太喜欢碰的——估计张迷们会对我的说法有意见。然而无法,实在是不喜欢张爱玲的败落气,或者说,她的味道就是尸居余气,又有些象旧阁楼里阴暗潮湿的楼梯——那么好的文字,那么差的胸怀,真是令人有暴殄天物之感。很无奈,天才往往喜欢自虐或者虐待他人,如果天才不幸搞了艺术,不害人也就难了。
之所以不喜欢张,不只是她的败落气,还有她的自私狭隘。她的胸怀太小了,小到只能盯在自己头顶上的那一小片天,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与心思里待的久了,也就只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难免会变得有些小家子气。她的小说里,没有反思,没有希望,没有超越,没有大我,没有我喜欢的一切东西,无可奈何。
有人总结中国文学始终不够档次的症结,就是缺乏救赎,缺乏超越的宗教情怀,我读书不多,不敢说中国文学都是如此,至少放在张爱玲身上,确是如此。
刚刚读了几段,就觉得眼熟,隐隐约约知道,似乎是看过的。应该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没有注意,不过是一个短篇而已,不过是麻将声中的一个插曲罢了,要不是李安慧眼挑出来,我大概永远不会记得自己曾经看过这么一篇东西。
因为电影的缘故,也因为根本不记得内容,就又看了一遍。还是不喜欢,也没觉得多好。据说张前后写了三十年,而且是成熟以后写的。本来倒没什么,知道了这个,倒使我对张、或者对有些评论家,产生了些许怀疑。积一流小说家三十年功力,就写出这样的成果?恕我眼拙。
或许是我们这些在世俗中浸泡已久的人,已经很难欣赏某些艺术了吧。太刻意的情节安排,太刻意的细节雕琢,不知道是想炫耀她的多知,还是炫耀她熟悉的生活——一定要有那么多的麻将么,要把那么多内容塞进去?也许只是我自己不适应吧,总觉得那是小市民式的思维方式和写法。当然,从艺术角度讲,她是成功的,该藏的都藏的那么好,该说的也都说了出来。只是,当她隐隐带着炫耀写那些细节的时候,想使我不反感,也就难了。
张把那样的一个故事,或者说一个传闻,妙笔生花,加工成了这样一个故事,不能不说是她的本事,然而却是我厌恶的本事。
本来是爱国志士刺杀汉奸的壮举,本来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本来是父女二人为了民族大义,一个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肯枉志苟活,一个宁愿牺牲女儿的生命而不肯屈身从敌,那样的壮怀激烈,那样的英雄肝胆,那样的“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到了张笔下,竟然只成了一个眼神,一点儿莫名其妙的感动,一场虚伪的恋爱。如若张是不知道几千万生命的鲜血淋漓,倒也罢了,可住在租界里身为知识分子的张爱玲,怎么可能不了解时局。国难当头,居心如此,又让人如何不齿冷。
自然,让张能明白郑萍茹,并不容易,不管她从胡兰成那里听到了什么,所谓选择性吸收,她也只能选取自己以为明白的那部分,或者本身即是汉奸的胡兰成,也只会挑着于己合适的说法来描绘吧。
我们当然不能指望张爱玲能理解爱国志士的精神世界与情怀,他们实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让他们互相明白,无疑是强人所难。对张爱玲来说,让她懂得腥风血雨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让她去思考前仆后继赴汤蹈火,也确实有些焚琴煮鹤不解风情,她的天分,还是更多体现在旷男怨女的纠结痴缠盘算计较上。然而,若说是她真的麻木到不懂得国恨家仇,我是不信的。以我小人之心的臆测,她大约只是不在乎那些在她眼里是下等人乡下人肮脏人的死活罢了。
据说,丁默邨一逃出生天,就有传闻是郑萍茹私放了他。我对那段历史并不在行,也没时间去调查多少资料,但对于当时坊间流传的这种说法,忍不住有些自己的卑鄙思考。
照常理——当然不是南京公车案那样的常理——丁的逃生至少也有多种可能性,比如丁的专业经验救了他、比如他反应机敏、比如刺客漏了马脚、比如他的手下看出破绽通知了他,比如其他种种可能,作为没有现场直接证人的一件事,按道理应该有各种传闻与猜测,怎么就是这么一种最无聊的可能性占了上风,并且被张大才女这类人深深相信并写成作品?
如果说是汪伪系统自己制造谣言打击革命志士,似乎用不着作成“美救英雄”,把丁说成智勇双全应该更好,何况丁当时被排挤的很难看,估计此事被利用来打击他可能性更大,怎么会有人花心思来美化他。
国民党自然也不会如此编造,那么是什么力量?
老百姓即使有猜测,大约也是不会被记录下来,更何况大部分老百姓也没机会去猜测。去猜测、记录与传播的,只能是某些圈子吧。
那么,是什么样的人心,什么样的心思,愿意相信这样一种传言并加以传播呢?
那样的时局,那么多人宁愿有意无意的相信一件汉奸刺杀事件,其实是争风吃醋的桃色新闻,并巧妙加工敷衍润色,是什么样的心思和什么样的人!
那些人,大约是与宣传刘胡兰是因为争情人无望才执意赴死、宣传岳飞不懂事所以该死的人,是一类人吧。
很多事,其实是不合适深思的。
郑萍茹本来是可以不死,她自己先不求活,她父亲又宁肯付出女儿的生命也不担任伪职,在女儿被杀后两年就抑郁而终,他们父女二人的坚持与情怀,又岂是对政治一窍不通或者说其实是小市民心思只管自保不管民族大义的张爱玲能明白与理解的。所以,那么多可能性,她只取了最符合她的想象,也是她最擅长把握的一种。
同样是风头浪尖的年轻女子,同样是爱自己爱生活爱美丽爱爱情的妙龄女子,同样是好出身好才华好运气的女子,一边是为国杀奸英勇捐躯,一边是痴情恋奸英勇捐款,差别何其大。
常常有人提起张在胡兰成落魄并与别的女人同居时还赠胡巨款,言下之意,大约是夸奖张的重情重义,我却忍不住又一次卑鄙的想,不知道抗日之时,张有没有把同样的款子捐助过抗战或者难民。
为国捐躯者早被遗忘,要靠露点戏才重新被人们记起,而他们的故事,要靠美女帅男脱衣服上床才能吸引人们走进影院。
这世道,就是这么悲凉。
有人在讨论,故事里的人,是不是爱。
其实,张爱玲与李安都看的很明白。他们都没有说那是爱,他们都很明白的说,那是“色”与“戒”的拉锯——毕竟都是过来人,一个是家族冷落乱世飘零中的小女子,曾经被一场莫名其妙的恋爱捉弄到遗世而独立,一个是徘徊中西文化边缘的小文人,曾经在世界之外寄居挣扎了多年。人情冷暖青白黑眼看的多了,也就养成了一双毒眼,要说还有什么看不透的,大约也只有他们自己的心结了,别人的事情,想瞒住他们,难。
这样两个人的意见,差不多比大部分人的意见,都更值得尊重了。
只是可惜,他们俩,一个把故事写成了小女子心气,一个把故事拍成了差不多是爱。
微风老贼,日子过了很多天了,这部电影你看了吗? 看后的评价还和您没看前是一样的吗? 我很想知道。
近来我没有细看您的留言。忙并快乐着。对人生也没有什么疑惑(一般是有疑惑了才来看看您怎么说。哈哈。所以看不到我,您一定要放心。我在发光闪亮尽我一份热)。
雪花纷飞的季节快到了。等天寒地冻,没处可去的时候再仔细拜读您的文章。
鉴于我很崇拜您某些看人分析事的观点,您能给我推荐几本有层次的书看吗? 我发现我中文阅读的速度还是挺快的。还想继续很您探讨。。。
周末愉快。
哈哈,没关系的啦.只不过我睡了,可梦还醒着.(也难怪你要敲我,无妨的)
呵呵我是退而不休,老而不死谓之贼啊:)
我也只是一孔之见,你太客气了。
其实也不能怪李安,他至少比大陆的那些导演强,还表现了抗日的志气,不象大陆的净挑臭的揭了。
如你所言,历史浩瀚五千年,史诗般的段落多了去了,哪里没有英雄肝胆气贯长虹,可惜现在的那些小文人啊。
想起颜真卿,字后面的人,是怎样的浩然之气,可惜知道他的字的人多,知道他的人有几个。
那样的文人,现在还有吗?
原来你还在这里? 我以为您退休了呢? 前几天我在这里都没有找到你的名字。我也记得静静莲花。你们好。
我是三周前看的这部电影。我们这个城市各大影院都没有放,只是一个专门放外国片的影院放了这部电影。本来我是很崇拜尊敬导演李安的。可是这部片子看过之后让我一时间觉得是非都没有了。电影里表现的好人不好,坏人不坏。其实好像易先生很绅士;而佳芝小姐很糊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偏偏我对历史又是一窍不通,站在电影欣赏的角度觉得那个时候的革命真是成本低呀。妇女同志在前线,大队男同志在后勤。。。 算了,我本不是奚落他人的人。反正看后很失望。浩翰五千年历史,哪儿揪不出来一段辉煌?偏偏捡了这么个弱智中学生级别的心理和生理斗争展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幸亏看了您老人家的评论,这才体会到什么叫扬眉吐气。我得多读几遍。
在我疑惑的时候,总能从你的博客中找到答案。我只有此致,敬礼啦!
周末愉快!
蔚虹
去~,一边站桩去,不准你伸小爪子点破我的梦想!
呵呵不是苛求她,只是觉得她活的挺没意思,她算是少年得志,也算是名满天下,后来的结果,只能说是自己的选择吧。
李安以前的片子也挺深的吧?那三部曲。。。
冯小刚么,要允许人犯错误啊,人家不是头一回么,要有个学习的过程啊:)
李安的电影一直都很细腻的,他非常擅长解剖人的心理,把人性中细微的点滴放大开来,描绘给观众仔细欣赏。所以,我觉得他的片子更多的像精致的小品,只有这部色戒,复杂许多,内涵也丰富许多。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目的去看,看到不同的内容,一点都不奇怪,可是如果把这部戏当情色片来看,那也太没劲了吧,建议改看日本的。呵呵,李安到底是什么居心呢,真的看不出来,等你高见呢:)
本来不想说冯小刚的,他算不错的了,可是想到夜宴就把他也搭上了,都是大片害得。
情必近于痴而始真.真到可以为他舍命,再世故再老练的人也是会动容的吧.(以忧生不若以乐死.)
已经看了好几天了,开始写这篇的时候,还没看。待我有空,再写关于电影的。
梁朝伟的演出也有飞跃,人物内心把握得非常好,表现得恰到好处,佩服。难怪刘嘉玲说她为他骄傲。
汤唯也不简单,一点也不逊色,很不错。这孩子也说不好是幸运还是不幸,刚一出道就达到了这样的高度,以后反倒不容易走了。
我觉得这是李安拍得最有力度的一部戏,比断臂山强多了,哪里是在讲色,和爱更不怎么相干,看完之后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呵呵,比张爱玲的小说耐人寻味多了,很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