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17 (419)
2018 (384)
2019 (336)
2021 (127)
2022 (166)
2023 (109)
2024 (91)
2025 (1)
细究起来,这是一个中国概念,甚至中共概念。
过去的中国,城乡差别并不大。一来是没有工业化,二来是没有户口歧视。甚至是反过来。士农工商,耕读传家。到城里去如果不是去当官,就只能是当伺候当官的下九流。当完了官,也要告老还乡,决不会在城里呆着。这一点,倒是颇像今日之美国。后来,西方来了,工业来了,更加上户口来了,城乡剪刀差来了。中共有意识地压榨农村发展城市。从国家而言,比印度发展快了,从群体而言,农民由中产阶级变成了奴隶阶级。于是,农村,变成了一个歧视性很强的贬义概念。
美国由于工业化,在初期也是有城市崇拜的,New York City,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名词。但是美国没有实行户口制度,至少没有实现国内的城乡差别,所以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经济发展迅速扩散。在铁路尤其高速公路普及以后,城乡差别就很小了。甚至到过来。
紫檀上带一点贬义的农村概念,其实是沿用了中共环境下的农村概念。就好比上海人说乡下人,未必就是村里人,广义是指非上海人,非大都市人。沿用过来,就是非纽约非旧金山等大都市以外的人。尤其今年来中国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这个概念。中国的都市高楼大厦不断冒起,而多数农村日渐凋敝,青壮人口都在城市打工。到美国以后,除了个别大都市,到中小城市更不见几栋高楼,于是蔑视美国为大农村的说法不禁流传。
在非大都市就是农村这个概念下,在美国中等城市生活的,就调侃这个错误概念,说我们农村如何如何。其实除了院子里要种草种花以外,半点农业生活也不搭界的。因为美国基本上没有多少中国农村概念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城镇。
又分四等。一是五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二是五十万到五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三是五千到五万人口的小城市。四是五千人口以下的城镇。
大部分人口,其实都生活在一或二。三也还占一定比例。四其实没多少,而且多数围绕着一和二。老中基本上是不会在四长期生活的。四一般是行业性很强的,比如农牧业,矿业,旅游业等等。一般都没有足够的人口和经济去支撑完整的生活服务,比如教育医疗商业等等。三可以支撑基本服务,但是比较精细的还是很难,比如娱乐文化体育等等。二就完全可以了。而一,其实严格地说,是要分成若干二和三的。因为过于庞大,其实日常生活生产互相出了地理位置靠近以外,并不搭界。
所以所谓的农村不农村,是一与二三之争,甚至是一里面的二三和外面的二三之争。在美国很难说,谁高谁低。不论是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其实都大体在同一档次上。就好比大公司和中小公司的比较。大公司的CEO或许比小公司的CEO牛皮。但是对于一个普通员工而言,又有什么差别呢?你和小公司CEO的差距,和你和大公司分公司或者大部门领导的差距也差不多,就像他们的地位也差不多。你爬到小公司CEO,或者大公司SVP以后,到大公司CEO的机会也是差不多的。
所以,一个大公司,一个大都市的普通员工,没必要有什么优越感。这种厉害了我的国的思维,差不多就歇了吧。同样,如果你爬到VP什么的,对普通员工当然可以高一把。但是对于在中等城市类似公司的VP,或者大都市小公司的CXO,也没有什么优势。没有户口等政策门槛,机会其实是流动的水平。
再到中西部单调无味的平原转转,感受死气沉沉的农村。
Internet的兴起, 使得乡村在信息获得方面跟大城市同步了。
如今,大城市有的, 乡下都有了。 而乡下有的, 大城市有吗? 比如, 钓鱼、划船(自己的船哟)、打猎、野营、骑马, 大城市的人估计都没见过吧?
当年我在国内上大学,外教给我们读英语报纸的文章,其中一篇说, 比尔盖茨在乡村俱乐部长大,家庭富裕,我心里很是不解,觉得乡下怎会好呢。
来到美国, 大、中、小城市都住过, 觉得还是乡下好。 自己几十英亩的地, 房子四周都是树林, 交通方便,一个小时内都可以到世界级的医疗、学校、银行、餐馆、购物中心, 多好。
觉得真正住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的人很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