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和美国的前途比较(四)求学生涯 续2

(2007-10-06 17:40:38) 下一个

现在在美国热卖的电子产品中, GPS算是一个. 把要去的地址输入进去, 它就会自动告诉你在那里该拐弯, 走多远就到. 比较先进一点的还能联网, 告诉你某些地段的交通堵塞情况, 让你能决定是否绕道而行.

每个人都有过问路的经验. 我自己的经验是当别人告诉我该怎么怎么走, 往往是我听了一头雾水, 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 结果还是要绕几回才找到该去的地方.

其实并非我的听力不行, 也不是对方说错了, 而是每个人在给别人解释怎么走时, 总爱把一些自己熟悉的标志性建筑或物体作为参照物, 比如看到了KROGER店后往左拐, 然后看到IGA往右拐就到. 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是什么, 你听了也不知道该怎么走. 如果你没听明白, 你可以再问清楚了才走. 可是如果你是把车子打着紧急灯, 停在车水马龙的路旁, 你的耐心可能就会很有限, 没完全听明白就要被后面的车子按喇叭催你走了.

我讲的这些个人的经历就象跟人解释DIRECTIONS一样. 如果你匆忙赶时间, 或许你应该早早买个GPS, 就不需要停下来听我慢慢解释了. 但如果你有时间和耐心, 我会一五一十的跟你讲我觉得在跑这段路程当中, 对于我来说什么比较重要, 什么是我的人生路程当中的路标了.

同样是问路, 其实在美国来说并不普遍. 尤其是男人们, 总觉得自己方向感好, 而且要是走错了再绕几圈就总能找到路.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说如果去一个不熟悉的地方, 他们的太太总爱唠叨他们说他们应该问清楚怎么走才出门, 但他们偏不问, 最终还是能去到该去的地方. 有些耐不住老婆的唠叨, 就干脆去买个GPS回来装上, 省了不少麻烦.

因为出国是件人生大事, 我太太就敦促我该问问人. 身边的人多是从欧洲回来的, 要问, 他们的回答估计也差不多. 我有一位律师同事是从美国回来的, 于是我就想起来该问问他.

这位律师朋友对我说, 还是应该同时申请美国的商学院, 因为毕竟美国的毕业生平均工资比欧洲高出一截. 他还说名校当然好, 可是难进. 应该在报名校的同时也报些不太出名的. 我就按他的建议, 开始找美国的学校. 哈佛, 沃尔顿之类的是免不了要试试, 我也在一家网站上按ROI(投资回报率)排名, 找到了CINCINNATI的一家商学院.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的商学院能在ROI的排名在第一位, 是因为她首先是家州立公费大学, 学费偏低, 课程时间也很紧凑, 12个月就年完了别人两年的课程. 又因为CINCINNATI是几家百强企业的公司总部所在地, 所以毕业后的工资都不错. 尤其是宝洁公司对MBA雇员更是待遇优厚. 于是我就递了申请, 之后就没再想它了. 继续准备我到法国留学的事情.

由于我们一直在广东生活, 我太太连下雪都没见过. 我就担心她回不适应出国后的生活. 于是我想了个办法, 我们一起搬到北方的大连去生活一段时间, 同时也可以去那里的大连外国语学院进修日语. 原本我俩一直有自学日语, 但因为没有受过正式训练, 总觉得不是很够. 这刚好可以帮助我们把日语学好, 因为一旦出了国, 估计就不会再有机会安下心来学习外语了.

大连对于我们而言简直象是外国地方. 那里日本人和韩国人都很多. 商店里也是很多用朝鲜语写的东西, 更别提小吃店了, 多是韩国的风味.

我俩一起在学校上学, 班里的同学不知道我们已经是夫妻, 还以为我们只是一对恋爱中的情侣, 让我们觉得自己好象回到中学的时光, 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年. 至今我们还很怀念那段日子. 希望不久的将来有机会再到大连生活. 那就要看上帝怎么安排了.

进修完日语, 我们就该收拾东西准备去法国了. 就在这时, 我收到了美国CINCINNATI的入学通知. 问题就来了, 我们该去法国读欧洲出名的HEC, 还是到美国读名不见经传的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UC的课程是六月开始, HEC的是九月. 太太就说不如先到美国看看, 如果不喜欢了还可以再改去法国啊. 我想也好, 就那么办吧.

那时候很多的留学生都是夫妻一方先申请留学, 另一方留在国内, 这样好证明自己是没有移民倾向. 可是我觉得要么两人一起走, 要么哪里都不去. 于是我们就一起去美国领事馆签证, 看能不能一起去美国.

现在回想起来, 当时这么决定其实需要挺大的勇气, 因为如果签不过, 我们就会错过来美国的机会, 而改为到欧洲了. 当然, 那不见得就是比我们今天要差, 说不准会比我今天的情况更好, 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经历会很不一样.

签证非常的顺利, 我们一起拿到了签证. 我是F1, 她是F2. 在我28岁生日前10, 我们来到了美国CINCINNATI. 当太太一看到宽阔的马路和一幢幢前后都带草坪的房子时, 她说我就准备在这里呆下去了. 法国? 不去了.

关于我们的经历就谈到这里. 接下来我准备开始跟大家探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国家和我们是如何在两者当中挣扎, 要选定一个地方来作为我们永久的家园的问题.

(未完.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yborui 回复 悄悄话 很有意思、也深受启发。谢谢分享!
sillysmile 回复 悄悄话 喜欢看娓娓道来得个人经历,会耐心看下去:-)
咕咚来了快跑吧 回复 悄悄话 拜托请快一点写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