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和美国的前途比较(七)教育

(2007-10-16 21:02:25) 下一个

许多人总要等到绿卡到手后才决定买房子,而我们买房子纯粹是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如果能赚钱我们就买,赚不了就不买。

原来在中国时,没有觉得中等城市(五十万人口以下吧)里哪里会特别的脏乱差。当然某些角落会脏点,也有一些所谓的治安盲点,但很少有人会提及某处是不适合居住的说法。可是在美国,不少大中城市甚至到小城镇都会有一些地方是为多数人所不愿光顾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可是归根到底,如果你在那里买房地产,你就亏大了(那些买了破旧房产翻新来出租的另当别论)。

原来以为买房子是件简单的事情,要么到远一点的郊区买地皮新盖一栋,要么找个好社区买个二手的。可是在挑选社区的过程当中慢慢发现了影响房屋价格趋势的因素。

首先是当地的经济因素。由于美国在过去几年是由所谓的新经济在主导,传统的制造业日渐式微。如果你在一个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地区工作和生活,你所居住的地区的房屋价格可能上升不到哪里去,甚至还会下跌。因为这里的人随着工作迁移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只要丢了工作,在另外一个地方找到新的工作,全家马上就搬走。公司支付搬家费用,自己几乎什么都不用管就把家给搬了。

其次是学校的质量。由于美国的学校的经费大部分是由在该校区里的居民所缴纳的税收来支付的,而学校能否出得起好价钱聘请好老师和配置好的设施直接影响到学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因而好的校区里的房子就自然多人想购买。如此水涨船高,越好的校区里的房子越贵。越贵就越是只有有钱人才买的起。越贵就使得校区的税收越高,学校就越有钱,于是就越办越好。

还有其他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条件都能影响房子的价格,但最重要的应该是上面的两个因素了。

谈到学校,往往从国内来的人会不明就里地以为只要是在好校区买个房子,把孩子送到那里的学校,孩子的前途就有保障了。为了能支付好校区里的贵房子的贷款利息,两口子都拼命工作也在所不辞。

可是现实不是如此。首先是这里的学校的运作时间不一样。一般全日制的学校下午3点或更早就放学了。你必须为孩子另外找课外的活动来参加,比如学钢琴,踢足球什么的。这些额外的活动都需要另外交费。钱是一方面,要命的是如果你的小孩要到另外的地方参加课外活动的话,你还得亲自开车送他们去。不少人和邻居搭配轮流接送,也是一种办法。选了课外活动还不够,还要家长参与学校和班里的志愿团队,主动协助学校把各式各样的事情做好。如果你两口子都上班,没有这样的时间,你的孩子就可能会感觉没有得到和别人家孩子所得到的父母的重视,也可能会被别人的孩子笑话。在老师面前的信用度就更不用说有多低了。

这种教育制度不见得不好,只是作为新移民来说,要如此深入地参与到社区里的事务而又不干扰到自己的工作,很多人都无法两面俱全。许多家庭于是决定夫妻当中一方留守在家里,专门负责和学校、邻居和社区打交道,陪着孩子一起成长。这当然是很好的选择。只是日子久了,留守的一方渐渐的可能会感觉失落,尤其是当孩子长大离开了,自己却失去了往日的技能和热情去工作的时候,这种失落感更加强烈。

然后是学校教育的本身。美国式的教育强调个性和独立思维的开发,团队精神的培养,还有所谓的公民意识教育。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原则。一个人唯有在个性上得到完全的舒张才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动性。独立思维使人在最具挑战性的环境里仍然能够从容应对问题。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技能。比方说在遇到我们所不熟悉的环境时,我们会比较容易放弃而不去尝试自己所不熟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倾向于把自己没有能够成功解决问题归罪于周边的环境,替自己解脱。这就是缺乏独立思维能力的表现之一。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于作为独立的个体,如果我们无法认识自身的弱点,我们很难去解决超越个人能力范围的问题。公民意识则确保无论是个人或是团体,都能意识到整个社会大环境需要作为社会单元的个人或团体彼此能够相互包容,通过谈判的形式来解决纷争。掌握了这几个原则,这个教育体系里出来的人差不到哪里去。也正是这些原则,使得今天的美国具有一种我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没有找到的特性“韧性”。

韧性,英文应该叫做Resilience吧。不是有些金属叫做记忆金属吗?就是在高压或高温环境下可以被扭曲变型,但在恢复原有的温度压力时能从变形后的形状变回到原有的形状。美国社会乍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根基,价值观也是各种中庸到极端混杂一起。按道理这样没有主轴的社会应该不堪一击。尤其是许多人认为美国的主流如今都变得为私欲而驱动,一旦受到威胁,应该是树倒鸟散,就如同一群乌合之众一般。可是9/11之后的美国证明了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由于这个社会注重对上述几个原则的教育,整个社会的根基非常扎实。一旦受到冲击,就好像记忆金属一般能很快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他们的政治制度也保证了即使本届官员做了错误的决定,下届上台能没有包袱和顾虑就更正上届的错误。同样地,这样的体系也保证了即使是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人来到这里,也能够迅速融入社会,和平相处并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意识形态的不同之处。

这种韧性在极端恶劣的环境当中尤其显得重要。韧性高的人群能应对普通人所不能应对的困难,因为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因应幻境的变化而进行自身主动的调整。不具备良好韧性的人群就如同过分刚硬的金属,在高压下会被折断而无法修复。关于韧性的话题在以后的讨论中还会涉及,特别是当谈到“无形的手”的时候。

中国式的教育则采取不同的做法。比较起来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大概是由于人口多,历史悠久的缘故,人和人之间的相对距离比较近,从而彼此相互依赖的心理更加强烈。正如日本社会对个性的抑制,中国式的教育也不特别强调个性的发挥和独立思维的培养。这不是个孰对孰错的问题,而是因为环境的不同,所侧重的方面也不一样。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评论国内教育体制的利弊,只想指出作为个人,如果能认识到两个教育体系不同的着重点,因着我们自己或孩子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的需要而采两者的精华,才是最佳的选择。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幼儿时期(出生到小学一年级),对孩子的个性发挥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最佳阶段,应该在美国接受教育。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小学到中学是最佳时期,尤其是语言的教育更是如此,应该在中国接受教育。从中学到大学,两地各有长短,基本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心理学家认为这段时期是人学习如何与其他人以及社会互动的关键时期。如果你注重的是孩子的团队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建立,目前而言是美国比较合适。可是如果你较注重的是孩子将来能融入到中国社会当中,那就应该在中国接受这段时期的教育。另外很重要一点,你的孩子将来的人脉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在这个时期所处的环境和人。如果你的孩子将来要在中国谋生,无论如何你也应该让他们在中国念高中和大学,而且应该为他们选择好的城市和校区,让他们能和一群同样有美好前途的同学相处,将来能够在事业上彼此帮助。我所认识的美国人有不少对我说如今他们的战略是在孩子上高中时一定送到北京或上海等地上学,因为在那里他们说结交的朋友说不定将来就是某大腕或首富。同样地,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美国有所作为,高中时期就应当把他们送到美国一流的学校来。虽然很多人以为上名牌大学才是人生的关键,但许多事实证明一个人在中学,尤其是高中时期的朋友的交情最深也最持久。从这一点看来,我的美国朋友们一点都不糊涂。相信渐渐地我们会看到一股趋势,就是老外在孩子还小时倾向于留在本国生活。当孩子接近高中时就申请外派到中国来工作生活。这是件好事,意味着我们中国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和世界各地的精英关系非常密切。研究生或博士时期的教育则美国略胜一筹。这里就不啰嗦了。

下次要谈谈经济的话题。现在的股市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热火朝天,令人很难回避讨论这个话题。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咕咚来了快跑吧 回复 悄悄话 写的很好,见解独到,等待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