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恺钜——改命造运,广结善缘

一個人的命,從出生那天起,從東向西而去;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转载]【破除“科学”的迷信】——“现代科学”不是科学的全部,更不是唯一

(2015-10-24 16:42:31) 下一个

2015年10月25日

恺钜以前曾说过,从横向看,科学永远正确,从纵向看,科学只是今天正确,科学始终带有“伪”的成分。这篇文章的观点,比我说的更透彻更系统,立意更高,眼光更远。本文的重点,感觉和感知,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分野,是对当今科学迷信的当头棒喝!
感觉是外求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千变万化,无穷无尽,所以,科学分支越来越细,越来越多,最终把科学引入死路。
感知是内求的,万法归宗,万变不离其宗,心识唯一,才能探知世界的本元,科学向这个方向发展,才是正途。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西方的书以新为贵,中国的书以老为尊。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早就为科学点亮了明灯。

 

原文:【破除“科学”的迷信】——“现代科学”不是科学的全部,更不是唯一

作者:心智玩家

 

1、“科学家”研究的并不是科学本身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具体的科学家吗?从概念上来说,既然是科学家,那么,但凡与科学相关的事情TA都应该精通,否则,怎么能是科学家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任何一个具体科学家。存在的,仅仅是某一门学科或者某几门学科内的“科学家”。这样的“科学家”只精通自己学科范围内的“科学”,超出TA学科范围的TA就不是“科学家”了。

我们平时称呼的“科学家”,一般都会在这个“科学家”前面确定TA是哪门学科的,比如: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这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教授就被称之为药学家。所以,我们要明白一个事实:“科学家”研究的是其所在特定学科内的“科学”,而非科学本身。

用通俗的大白话来说,“科学家”都是在自己的学科内「一条道走到黑」的人。走黑了怎么办?再分出新的学科,然后再把它走黑掉,之后再分出新的学科,如此循环往复。这种模式看起来很像是一场「学科大爆炸」,这种大爆炸的结果,让“科学”变得越来越丰富了。可实际上,在这种大爆炸的过程中,对科学本身的认识却越来越远,最终甚至迷失了对科学本身的认识。在各门学科的“科学”最里面“科学究竟是什么?”反倒成了一个问题。

也许,有人会想这个世界上既然不存在科学家,是不是也不存在科学,所谓的科学,其实就是所有学科“科学”的大集合?

现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着具体的科学家,但是,科学却是非常具体地存在的,而且,从古至今,乃至将来也都非常具体地存在的,只是“科学”以前的科学并不被冠以“科学”的名称。我们现在很有必要来认识一下:科学究竟是什么?

2、科学究竟是什么?

“科学”(Science)这个名称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也不过2、3百年的历史。在此之前,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没有“科学”这个名称。“科学”出现以前,TA所包含的内涵以「自然哲学」的名义出现,我们只要看看牛顿出版的书名就能知道。

后来,「自然哲学」发展得越来越明白,大伙儿觉得继续用「自然哲学」这个名称有点兜不牢了。于是,西方人在拉丁文中找了一个单词,把这个单词演变了一下,就成了我们今天都熟悉的Science。把Science翻译成“科学”的是日本学者,我们现在用的“科学”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科学”主要指的就是「自然科学」,再具体地说就是指「实证科学」。你现在要去问各门学科的“科学家”,什么是科学?十有八九会回答你:“在我看来,科学就是实证科学”。

各门学科的“科学家”TA们研究的并不是科学,而是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各自学科内的具体问题,所以,从TA们的角度来看,“科学就是实证科学”是个正确的答案。但是,我们从“学科大爆炸”的结构中跳出来看,站到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与未来发展的高度去看,“科学就是实证科学”这个答案显然是不完整的,是有局限的。

“科学”这个名称虽然是在近代才出现的,但是,包含着“科学”实质的人类社会实践,却在“科学”出现之前早已出现。我们要真正认识科学,就要从“科学”实质的角度去认识,这样才能认识到什么是科学,否则,就会把现代的“科学”绝对化。这样就会让我们既看不到“科学”的过去,也看不到“科学”的未来。

现代“科学”正处在科学时代交替的阶段,认清“科学”实质能帮助我们推动“科学”的发展。同样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争议,比如:传统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转基因商业推广的问题。这些争议之所以会产生,其实质就是人们只是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而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科学”在“科学”人士那里是唯一的、绝对的。

那么,“科学”实质是什么呢?“科学”实质就是「发现真实,为人所用」。

我们用「发现真实,为人所用」这种实质来看一下现代的“科学”就会发现:现代各门学科的“科学”中,哪门“科学”不包含「发现真实,为人所用」这种实质?所有学科中的“科学家”们,哪一个不是围绕「发现真实,为人所用」这种实质在努力工作?所以,不管“科学”的学科将来再怎么发展,再怎么庞大,都离不开「发现真实,为人所用」这种实质,没有这种实质的“科学”就不是“科学”,当然也不会属于科学。

换言之,在人类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只要符合「发现真实,为人所用」这种实质的,不管在历史上还是现在被赋予了什么名称,都属于科学。

3、现代科学只是科学在现阶段的一种形式

明确了这点,我们再把审视的视角拉开到「能够纵观人类过去、现在、将来」的大尺度上。只要符合「发现真实,为人所用」这种实质的人类实践活动都属于科学。

现代的“科学”起源于西方,那么,我们就从西方的历史看起,看看在西方的历史上有哪些人类实践活动属于科学。

要认识西方的人类社会实践一定离不开《圣经》。不管是旧约还是新约,用「发现真实,为人所用」这种实质去审视,我们发现,《圣经》就是西方古代的科学!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现代“科学”是用实证的方法去「发现真实」,用实证的方法所发现的真实我们把它简称为「实证真实」。而西方古代科学所发现的真实属于「神迹真实」。

我们现在的人看《圣经》很多都是带着看神话故事的观点去看的,认为《圣经》里神迹都是神话故事。但是,让我们的思维跨越时空穿越到摩西那个时代,我们也和那些希伯来人一样目睹了摩西的神迹;亲身经历了上帝加在埃及人头上的「十大灾难」;之后又跟着摩西走出埃及,红海的海水自己让开,我们跟着希伯来人在两堵水墙中间走过了红海,而埃及追兵统统给淹死了;在荒无人烟的旷野中吃到了食物。假如我们也在那种情景中真实的看到了、经历了,吃到了以后,还会认为这些都是虚幻的神话吗?对于有过亲身经历的人来说,那就是绝对的真实。你会不相信上帝的吗?那个时代的人们发现的真实就是「神迹真实」,《圣经》的旧约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就是科学。

再让我的思维穿越到耶稣那个时代,耶稣出现的时候,同样展现了一系列的神迹,对于耶稣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TA们发现的真实也是「神迹真实」,所以,《圣经》的新约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同样也是科学。

有的人“科学”观念比较强烈也许会问,那为什么现在没有人来显现神迹了呢?

这是一个需要更大历史视角才能回答的问题,包括为什么摩西之前的希伯来人都不知道上帝的名字,而摩西为什么要那个时候出现,耶稣出现的意义是什么,耶稣为何要受难,欧洲为什么会出现黑死病。我们会在之后的长微博中继续与大家分享。这篇我们主要与大家分享「科学是什么?」的问题。

西方的科学,不论是《圣经》时代发现「神迹真实」的科学,还是现代发现「实证真实」的科学。从本质上来说,TA们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感觉真实」的科学。

从古至今的西方人所认识的真实,都必须是能够从自己的感觉器官上感觉到的,能让TA们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吃到的才是真实。所以,不管「实证科学」再怎么先进,最后都必须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的人都能从感觉上得到同样的结果。

4、“科学”的未来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感觉真实」是西方科学的全部吗?未来西方科学还会在「感觉真实」的框架内继续发展下去吗?

当然不会!

就从人类的认知能力来说,人有感觉(Sensation)与感知(Perception)两种能力,西方科学的发展从古至今都在感觉的范围,还没有突破到感知的范围,也就是说,对于真实的认识,既有「感觉真实」的一面,也有「感知真实」的一面,现在西方科学都局限在「感觉真实」的范畴内。那么,西方科学能不能进入到「感知真实」的范畴呢?

当然是能的,而且已经在发生。

1900年普朗克发现量子以及1905年爱因斯旦的相对论发表,西方科学的前进脚步已经开始从「感觉真实」科学迈向了「感知真实」科学。不是因为量子理论、相对论研究的尺度都已经超出了人类视觉的极限(量子理论研究的是极微观,相对论研究是光速以及以光年为尺度的宇宙尺度,这些都已经超出人类视觉的范围),而是因为他们发现的世界,与我们日常的感觉经验都截然相反了。

量子论告诉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是不存在的,客观是因为被观察而出现的,而且,观察方式决定了客观出现的形式。按照我们感觉经验,这话听上去像“科学”吗?一点都不科学,更像是玄学,可这就是“科学”,而且在今年,2015年被澳大利亚的实验物理学家们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

通过量子论我们可以知道,意识是先于客观独立存在的,意识与客观并不存在于同一个世界里。

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与空间在不同的速度下是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时间与空间都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而且到了宇宙尺度的时候,时空还是弯曲的,也就是说两点之间最近的不是一根直线,而是一根曲线。

量子论与相对论描绘的世界,与我们感觉到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在量子论与相对论的世界里,依赖感觉的实证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有的科学理论甚至需要通过上亿年的时间才能得到验证,这样的验证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呢?

量子论得到验证,其实,给物理学家们打开了一个全新世界,既然意识先于客观存在的,而且是独立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也就是说意识不在依附于客观,意识也是一种真实。如果意识也是一种真实,那么,意识才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人。「去发现意识」就是科学未来的一个全新领域与非常重要的任务,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真正的自我发现,这个方向上科学研究远比以往任何“科学”都要来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甚至可以说“科学”在发展的道路上,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宿。

但是,「去发现意识」已经超出了现代“科学”的范畴,依赖感觉的实证方法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去发现意识」的,人只有依靠自己的感知能力才有可能「去发现意识」。也就是说「感觉真实」的“科学”基本上已经发展到了极致,量子论与相对论的出现已经在推动西方科学从「感觉真实」向「感知真实」发展,现代科学的未来一定是「感知真实」的科学。

5、古代中国的科学

我们再用「发现真实,为人所用」这种实质来审视一下中国古代的科学。

西方科学从古代到现代,核心都是「感觉真实」的科学,即将会进入「感知真实」的科学。而中国古代科学的核心就是「感知真实」的科学。当然,中国古代科学中也有「感觉真实」的内涵,但那并不是主导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感知真实」的科学。

从甲骨文时代开始,一直到孔子、老子的时代,在这一段时间里,古代中国人符合「发现真实,为人所用」这种实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感知真实」的科学。

这里要介绍一下感觉能力与感知能力的差别。只要是个感觉器官健全的人,大家的感觉能力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个人能感觉到的,另外其他人也能感觉到。而且,这种感觉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

而感知能力却不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这个人能感知到的,换个人不一定能感知到。而且,同一个人的感知能力,经过训练以后也是可以提升的,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还会继续提升。

所以,在中国古代十分注重感知能力的训练。儒家“四书”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就是训练、提升感知能力的系统方法。庄子《养生主》中“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讲的也是感知能力强化后的应用。

我们现代人看中华古代文化基本上都是用西方的时空观去看的。实际上,中国古人的时空观与西方人的时空观是截然不同的。西方人的时空观从古至今都是单一时空的。所以,TA们的科学都是「感觉真实」的科学。而中华古人的时空观,从甲骨文造字的年代开始,就已经认识到这个世界包括人类在内,都是同时存在于「两个重叠的时空」中的。真正的世界,真正的人存在于另外一个「我们用感觉器官感觉不到」的世界里。

中华传统中医就是对「重叠时空」感知的结果。我们发现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内涵,通过西方解剖学是怎么也找不到的。传统中医是一种「感知真实」科学的产物,TA所针对的对象,并不是这个时空中的肉体,而是存在于另外一个时空中的“身体”,只是肉体与“身体”虽不在同一个时空中,却是重叠存在的,中医医师可以通过感知能力从肉体感知到“身体”中的变化。传统中医治疗的不是肉体上的病症,而是通过调整另外时空中的“身体”来消除肉体上病症。

中华古代科学既古老又超前,TA的存在很像是为现代“科学”从「感觉真实」向「感知真实」发展的“灯塔”。我们不能用现代医学「感觉真实」的方法去认识中华传统中医,那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中华传统中医是一种「感知真实」的科学,需要学习者提升自己的感知能力后,用感知能力去认识。

6、结语:

现代“科学”只是人类科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一种形式,TA既非科学的全部,也不是科学的唯一。如果把现代“科学”看成科学的全部与唯一,那么,这实际上是在阻碍科学的发展。

我们正处在科学从「感觉真实」向「感知真实」过度的阶段,「感知真实」的科学将为人类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而在这过程中,中华古代科学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