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母亲和我的故事(母亲定律)

(2010-05-06 12:32:17) 下一个
母亲和我的故事(母亲定律)

在国内的时候,周围的人没有不辅导孩子功课的。想说那是一道风景线,但好像不妥,因为有些时候,也可以是地狱的。
办公室里有一个老大姐,对人很好,另一个意思就是她对做官没兴趣。她的全部心思都全部毫无保留在她的宝贝儿子身上,在读初中。她的丈夫正在国外,所以辅导孩子这么重的工作就落在她一个人身上,自然是不堪重负。
千万别误会,那孩子很聪明,也逗人喜欢,别的功课都好,就是政治总在七,八十分徘徊。想到孩子有一门功课不能在九十以上,她就吃不香,睡不好,经常唉声叹气。
于是我就劝她:
“政治那东西有什么用?学不好没有什么关系。”
她气呼呼地瞪了我一眼,说:
“你还没有孩子,站着说话不腰痛,说得轻巧,中考,高考那是要算总分的,那一分就要压住多少人。别人都是靠政治捞分,可他倒好。”
想一想也是,在中国不讲政治是没有任何前途的,经济是政治,历史是政治,艺术也是政治。甚至吃饭都是政治,你要是跟不应该的人一起吃了饭,都可能有麻烦,所以从小学政治倒也不错,为了将来的前途嘛。
我只好继续劝,
“你关键是找到原因,不应该的,你那个宝贝儿子记性非常好,几年前我抢了他的一块糖,现在他还记得清清楚楚。”
她不再说话,可能也跟我的母亲一样,找不到原因,表情就有些悲伤。

过了几天,她兴冲冲地对我说:
“我想了一个好办法,首先要增强他的自信心,克服畏难情绪。这一回老师出了二十道题,说就考这些内容,我这回就死死地把他抓住。”
“这主意不错。”
“先不慌说不错,我一个人做不了那么许多,你们几个小年轻每个人帮我做两个。要认真,不许嘻嘻哈哈,要像个当叔叔的,出了问题,我找你们算账。”
老大姐对我很好,我刚来的时候,两眼一抹黑,她跟我忙前忙后,教我怎么对人处事,以后饭也没少吃她的,是没法推的。再说事关下一代嘛,也应该尽尽心。
于是接下来,我们就忙着在报纸,学习材料上领会精神,找观点,弄得鸡飞狗跳。
估计头头就有些纳闷,怎么一下子办公室的风气就变了,个个都爱学习了,肯定是他的谆谆教诲起了作用,得意的正想表扬,话还没有说,就突然又没有了,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成绩出来的第二天,老大姐晚到了,大家自然围了上去,可以理解,做了事情,总是想有点成果的。
可她眼睛又是红红的,一看就知道没有睡好觉,看来情况不妙,我说:
“怎么一回事,你不是说他背得一字不差了吗?”
另一个说:
“这一回就找到原因了,谁出了错,我们一起来狠狠地批评。”
她长叹一气,说:
“不怪你们,那小兔崽子忘记了背题目。”
我们沉默了一会,就再也忍不住,一阵狂笑。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法籍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的是生物学训练,所以他的理论强调生理学基础,在这一点上构成了和弗洛伊德的重大区别。
从开始到现在,许多人一直认为弗洛伊德不过是一个“江湖郎中”,原因就是很难找到其生理学根据。
据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一个科学理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能被否认。弗洛伊德的理论不可能被否认,因此它不能算是科学。
根据这种说法,中国的那一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根本不是科学,你可以把它说成任何别的东西,但不是科学。
不是的吗?他们永远有理,永远能适应新形势。根据那一套理论,能搞阶级斗争,也能搞经济建设;能消灭剥削,也能叫资本家入党。
还是回头来讲皮亚杰,只讨论与本文有关的内容。在他看来:
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发展顺序不变,但具有个别差异,每个阶段,在思考模式上会表现出质的不同,而不仅仅是量的差。
所以,提前告诉孩子那些复杂的逻辑概念没有什么用处,除非那孩子是个天才,这是有其生理学的基础的。也就是说,生理结构还没有发展到位,那些更复杂的神经结构还没有形成前,孩子对复杂的事物是不能理解的。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天才,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因为没有人知道如何教育好一个天才。
皮亚杰的影响极大,但中国除外。这就有一点奇怪,照理说皮亚杰强调生理基础应该和唯物主义合拍。
我想第一恐怕是因为传统,中国人讲的是从小要好好学习,从小抓起,孩子最好像大人一样老成,世故,于是就有了那么多神童的故事。
其次是政治原因,那时候我们有了毛泽东思想,这就足够了,别的东西都没有了价值。

我记得到美国来不久,一个美国老师请我去她家里的party,大家正在闲聊时,她的女儿来找她讲什么,我估计是要出去,她不许。那女孩突然骂了那个带F的字。
我登时目惊口呆,可那母亲却面不改色,只是简单叫她回自己的房间。
旁边的一个人大慨看出了我的心思,感叹了一句,意思就是十几岁的孩子都这样,没有人像我那样惊讶。
过了不到半小时,那女孩又出来吃东西,有说有笑,母女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我真正地感到了文化差异,要是中国的孩子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这样骂父母,后果不堪设想。
我小时候母亲管得极严,根本不敢骂人,但是长大了却还是骂,所以说,结果倒也差不多。
美国人对孩子各方面比中国人要宽容多了,据说中国现在也这样了,但我小时候肯定不是这样。
背后大慨就是皮亚杰在起作用,认为孩子在那个时候是成长的烦恼,是有其生理原因的,只好宽容,忍耐。
学习上更是如此,美国的学校老师,一般不会喜欢给孩子尽量在课程上拔高。而这是中国学校,家长喜欢的事情。
这其实也是皮亚杰的影响,想提前让孩子进入下一个阶段,对大多数他们来说,恐怕不是好事。

我记得小的时候,母亲总是喜欢把我抓在身边,那一定会有些麻烦的,于是有时也会烦,恨恨地说:
“和你出来,我就总是不得安逸,下回我不带你出来了,我一个人该会多轻松。”
当然,她马上就忘记这些烦恼,还是照旧。
她可不是一个容易忘记的人,那怕是很多年以后,我说了什么,她说了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而我早就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说,她就是愿意和我在一起,不管我是不是给她惹麻烦。直到有一天,我再也不愿意跟她出去了为止。
我第一次就是从她那里知道皮亚杰的,于是我就问:
“你认为皮亚杰的理论有道理吗?”
“当然,你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你小学的时候,算术老是莫名其妙地错,根本不是你不会做,而是你总是不能长时间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上面,这与生理发展有关,于是就看错了数字,忘记了小数点。”
“你那个时候就知道皮亚杰吗?”
“基本上知道。”
“你认为我长大了就会自然好了吗?
“当然,你又不笨,不可能到了二十岁还对错了位。”
接下来的问题才真正是我想问的,
“那么你为什么那时候还总是盯着我?不让我轻松,轻松。”
她有点大为不解地说:
“你这是什么意思?我是你妈妈,怎么能不管?”
这我就明白了,实际上是她愿意我在她身边,还有什么比辅导我的功课更好的理由呢?
我的定律就是:
母亲辅导孩子的功课,其实真正的原因,或则潜意识的是:他们就是想和孩子在一起共度时光。温馨一点说,他们想和孩子一起长大。

最后加一句,我并不想去评价那一种更好,人的心理发展太复杂,我不够资格,只想引出我的定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秋的私语 回复 悄悄话 "母亲辅导孩子的功课,其实真正的原因,或则潜意识的是:他们就是想和孩子在一起共度时光。温馨一点说,他们想和孩子一起长大。"

为什么不呢?孩子转眼就长大了。想陪他们,他们都不愿意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