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洗礼 —— 入门礼
20世纪初的社会学者范·克聂 (Arnold Van Gennep)把人类社会的通过仪式 (Rites of Passage)分为:分离仪式(Rites of Seperation/Preliminal Rites)、过渡仪式(Transition Rites/Liminal Rites)、重合仪式(Rites of Incorporation/Postliminal Rites)。所谓通过仪式或称生命通道礼仪是以模拟性的死亡或再生仪式作为其象征。洗礼是一个Preliminal Rite(分离仪式), 象征旧我的死亡与新我的开始。婚礼最能表现重合仪式,葬礼最能表现分离仪式,以前的成人礼就是一种过渡仪式。
洗礼和圣餐是基督教(更正教/改革宗)所接受的两项圣礼(Sacrament)。罗马天主教中还有另外五项圣礼,我们认为那五项礼仪是教会中的慎重礼仪,而非圣礼。所谓圣礼是指藉着外在看得见的行动表达内在的信心。(the outward form of the inward faith)。洗礼与圣餐之所以被称为圣礼,乃是因为这是主耶稣亲自设立,且吩咐人遵行的礼仪。
一、圣经中水的图像
基督教中一些物品与动作有着明确的象征意义,比如水、白袍、膏油(圣灵的膏,圣灵的降临)、在额头上画圣十字架、按手在头上(权柄)等等。其中水被赋予了很多意义—— 生命被滋润、新的生命不再干渴、洁净(宝血洁净我)、生命的来源、死亡(旧我的死亡),以下的经文中都提到水:
题外:张牧师说,既然水在基督教如此重要,洗礼时是不是可以多用一些水,来加强亲身的体验,比如浸信会的浸礼,用的水就很多,印象比较深刻。其他教派有用洒水的有用滴水的,对水的印象不够深刻。张牧师是卫理公会的牧师,他说他施洗时会用三盆水,一盆水奉圣父,受洗的人就全湿透了,再一盆水奉圣子,一盆水奉圣灵之名给受洗者施洗礼,这样受洗者一定会对水有深刻印象。比如旧约中燔祭时的香气,给人们深刻的感官上的体会。当然水多水少不是洗礼的核心内容,只是有条件的情况下不妨多用一些水。《十二使徒遗训》第7章记载洗礼所用的水是因地制宜的,可多可少。洗礼既然是内在信心之外在见证,就不在乎洗礼时水多或少,而是在乎领洗者对洗礼的认知和他信靠耶稣的决心。
二、洗礼的预备
初期教会的慕道过程或慕道期要三年。预备期很重要,没有做好,后期的工作很麻烦。在初期教会,甚至会危害整个群体的安全。初期教会的教徒彼此有一个盟约。带新人来的人要对新人负责,他如果跑了,或者背叛,介绍人要负责。现在的入门过程相对来说太短太草率了。(还真是这样,回想97年决定受洗的时候,许多教义其实是不明白的,除了最基本的信圣经,信创造,信基督的生平,信复活和永生,完全不知道如何与神同在、不知道委身、不知道灵命需要成长,需要兄弟姐妹的扶持,需要肢体的交通,需要团契···)
三、初期教会的洗礼
四、洗礼
洗礼是基督教的入门礼,洗礼不仅是后洗者的礼,是全教会共同参与的仪式,就好像一个家庭欢迎新生儿的到来。我们所领受的洗礼是“奉父、子、圣灵的名”受洗的,这是耶稣亲口吩咐的。一个人一生领受一次就够了,然而每当我们见证别人受洗时,我们乃是受邀一次又一次更新自己受洗时与上帝所立之约。儿童幼洗全赖父母的属灵权柄以及他们对上帝的信心。孩子在十六岁后,可藉着坚信礼肯定父母的决定及自己对上帝的信靠。
逾越三日——受难日、圣周六、复活日
复活节的庆祝不可只庆祝复活,也不可只讲受难,应该是完全的——为我们死,之后复活、凯旋。洗礼就是讲基督的逾越。圣餐也是表达基督教的这一核心。基督代替了复活节的羔羊,以他的宝血赎回神所拣选的子民。复活节是最适合洗礼的日期。
使徒行传8:37-39所记载的腓利为太监洗礼包括洗礼最基本的三条:
五、洗礼在教会历史的演变
洗礼同时通常也举行按手礼,洗礼中的按手礼代表领受圣灵。所以成人洗礼与婴儿洗礼应该是不同的,孩子长大后的坚信礼是领受圣灵。
五世纪后,越来越强调洗清原罪,受洗与坚信慢慢成为两个仪式。婴儿出生时受洗,历史上的坚信礼从11到17岁不等,十五世纪时15岁接受坚信礼,法国大革命后12岁,在某些教会坚信礼成为了教友的成人礼。
六、洗礼的意义(对成人洗礼来说)
奥古斯丁的原罪论:洗去原罪与本罪,现在、以前和以后的罪
盟约的神学:与神立约,婴儿受洗的意义就是表明婴儿与这个约有份,而且婴儿也有原罪。
本课程中讲的洗礼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