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嘴猫的快乐生活空间

快乐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为爱满人间。
个人资料
正文

“目不识丁”巡抚张曜—— 海宁陈家拾遗之五

(2006-10-14 02:31:49) 下一个
  张曜字朗斋。按现在通行的汉文体,以下我就直书其名了。

一、出身“低微”

 清史上说他其先上虞人,改藉大兴,既复隶钱塘。其实就是他祖上就是杭州南绍兴一带的人。因无多大产业也不是大家族,所以祖籍也不太明确了!不过经过了六十多年他最后的结果是赠太子太保,谥号勤果予建祠子袭男爵。在晚清(死于光绪十七年)的名臣中近于草莽出身的微乎其微。而君如查清史稿。写不清藉贯的列传人物也是少之有少,反正他死后葬在西湖旁边山上是千真万确。因为先父致远先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二次被当地政府通知去杭,一次迁坟,一次深埋。就是张家的祖坟。因先曾祖母张太夫人随葬其父于彼。(而未归葬海宁)。故先父有此责任。

二、机遇固始

家不成家,少不读书(无机会)。所以在他死后三十年左右清史的撰写者们为他列了近二万字的“传”,非但其出身写不清楚而其青少年时几乎无可记,只有廖廖不足20字“生有神力,幼智持秆结阵,部勒群儿无敢论哗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体力好,在儿童游戏中往往是一个孩子王。这种记载本无考。用在大将身上都可以。而如是开国皇帝,象朱元璋,儿时也因无机会读书。会有许多表示智慧,领导天才的儿时故事被传说。

固始是河南省东南角一个山区小城。不是因为“寻访”张曜。我这个自幼不废地理学习的老学生,也不会去地图上找这个地方。固始离河南省城实在太远了!估计至今仍属“欠发达地区”。在它的南面几十里的小城金寨(今属安徽)到是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将军县”出过解放军的许多将军。可见是一脉相承的大别山区老革命根据地。张曜去那里干什么呢?投亲。一个无依无靠,除了一身力气的男青年在漫长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能有什么机会呢?一是从军,当兵吃粮。另一个就是投亲——这个亲不定是多近的,只要八竿子能打(搭)着一点都可以。当兵有风险,投亲也有风险。旧小说中往往有许多故事的悲剧是从投亲不遇开幕的。张曜去投谁呢,被投的是晚清史上也有点名声的蒯嗣香,蒯贺荪。当然当时他还没有名,在山野小县当一个七品知县。他的出名是因为在晚年被涉及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子里。同治末年,杨案闹得最欢的时候,他不巧正在浙江按察使任上。在杨案非但参加过浙省三大宪会审,又涉及浙江全省近百名官员。臬司职在司法,一旦翻案罪责难逃。当然所有脚本或小说没有说他是贪脏。他以官官相护的典型人物出现在群丑图中。我看到的史料是他死于杨案正式翻案之前一年。但戏剧说书中都说他是畏罪吞金自尽。吞金自尽,我虽涉入医界40余年,仍属不解。红楼梦里尤二姐不也是吞金而死的吗?扯远了,拉回来。

张曜不远千里,从余杭富庶之地到大别山区投靠祖上有点姻亲关系的蒯知县,也实在是迫不得已了。好得他到是一没有投亲不遇,二没有受到冷遇。蒯知县见来了这么一个“七杆子打得着”的赳赳武夫着实看重。因为时值南方太平军正搞天国运动。主力虽未过得长江风头着实不小。而苏鲁豫皖正捻军四起。虽捻党此种组织由来已久,与太平军不同之处,他们无什么政纲。组织也不严密。大的数佰一捻,多为当地乡亲,小的有数十人,甚至有一二十人的小捻子。当地人自称为捻子。也无国号等名目。他们自己的理论是:孔夫子吃了范丹(东汉名士)的救济粮,一直没有偿还。他们是代表泥腿子范丹向孔老二的接班人来讨旧债的。典型的要报子孙仇的理论。

捻子头目自为首领,官兵势大时各自回家为民。有事或需办某事时又雀跃四起,组为一军。地方官,绿营兵,拿他们也无法。幼时读史至此甚为不解。某日读“水浒”智取生辰网一节,居然茅塞顿开。在通讯交通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这种现象不难理解。平日与政权的代表(官府)相安无事。南方太平军一起,三四年内成了气候。他们当然也闹得更欢,对官府造成更大威胁。蒯知县到任后,正为此事不悦,有了这位同乡来投,又关着点亲认作小辈,就用其所长,组织了三佰人的乡勇由张曜帮助操练。两人各得其所自当皆大欢喜。

三、“遇僧而发”。这里的僧不是和尚,而是当时清朝江北片平叛主帅僧格林沁。这位蒙古王爷带马队镇压捻军,也攻击过江的太平军。对于捻子的作战往往要追咬住大股军队,才能有点效果。而如按片硬剿往往会错杀良民。所以对付捻子往往是地方上组织团练、乡勇,自保自救更为实际。蒯知县自从有了300人的县级保安队,宽心不少,更兼张曜常常用疑兵计,夜袭法等手段。有时又在捻子纵掠时突袭,居然连胜了几阵。有一次夜战追袭中巧遇僧王,僧王遥见战火询知为张曜所部,召之问话,甚悦,命将所部编成正规军,就是有军饷可吃了。

四、“娶了贤内助”。在固始期间另一大事是迎娶了蒯知县的女儿为夫人。关于此事,在台湾作家高阳的“清宫外史”中有大段的戏剧性的描写,大意是固始危急之际,蒯县令出榜:云能保此城者入赘为婿,张曜应命解围,僧王为媒,洞房花烛云云,这种情节如为剧本不失为紧凑,好得高阳必竟笔法还可,把它加入朝廷召张曜进京面议收复伊犁时军机大臣宝鋆询问左宗棠的对答中,是一种非定式的叙述。无论如何,他在咸丰末年娶了夫人是事实。而且因战功被僧王表为知县,战时的临时举措,否则知县一般起码是一榜贡士出身。像杨乃武中的余杭知县刘子湖。(谐音知无)系捐班出身,因到同治年间,内乱外扰,大开捐班之风之结果。升了知县当然是守固始,而蒯知县升任别处。县政府内堂仍留女儿,所以夫人比张知县早入衙门内。文化又高,出身儒官之家。一切公文初始均由夫人亲掌,高阳述说这位掌夫人不但有才,而且貌美。虽然戏文小说中一说小姐十有八九是才貌双全,现实生活中毕竟不多。不过夫人是美人,小子是十分相信的,虽然现存既无画像更无照片。不信你看她老人家的小辈、小小辈、小小小辈中女的多是漂亮的。好了再扯回来。从此夫妻搭挡治理固始,最难得的是太平天国后期,英王陈玉成与天王困守天京(南京)。一再召苏杭得胜的李秀成回救天京。而李忠王却认为在外围打击清军更有利于救城。在江南江北大举攻城略地,打击围堵南京的江南江北大营,在江北少不得与捻军联合。有一次围攻固始县城七十余日,居然被张曜率众守住。“城获全,上嘉其功,赐号‘霍钦巴图鲁”(勇士)。上有僧王罩着,内有夫人撑着,游击战之外,攻防战又大有长进。别人看来居然文武双全,一路升官知府,道员,咸丰11年(1861年)就做到河南布政使(从二品)。

五“目不识丁”?咸丰帝在内外交困下一命呜呼。而战乱依旧。同治元年有一个御史刘毓楠上本奏告说张曜“目不识丁“何以理得一省藩署云云。于是诏改总兵驻守南阳镇(正二品)。虽未降品级,但此奏确是失实,这时的张曜通过发愤学习,在夫人的嗔教点拨下,不废书史,而且习字,因是青壮年才发愤学习,字法颜平原。因有了同治年间这一改,使他知不足而发愤。还请人刻了一个闲章,上镌“目不识丁”四字,佩以自励。当然这种做法并非他发明,在此百年前,纪晓岚主编四库全书时,下面主编经部的总头头,戴震曾经多次会试不中,只有一个举人功名。而参编四库全书的文人多近二千,不是一榜贡士就是二榜进士。一个举人算得什么,就自称布衣,以示自己见识之高。当了总兵主要任务仍是打仗,主要对手仍是捻军,战场仍以河南为主,也涉及鲁皖鄂等处,无了藩司权力,军饷难免不济,好得比公,性尚善,当官不言治产事。(不置私产),能团结人,所得廉俸辄散尽,礼贤下士,士争往归之,(清史语)。不过到了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军天京失守、部分军队散入北方与捻军合。僧王不知虚实在麻城(湖北)失利。虽张曜领兵救之,七战皆胜,但僧王被流弹击中头部死于马下。当时清廷中央议定张曜“养寇遗患”,罪命不小,不知太平军散入江北后一度以马军为主,史载有的居然一卒有骑2-3匹(换马不换人,力不乏),僧王的马队优势尽失。更为火器流弹所伤有一定的偶然性。僧王一向一马一口刀自为勇夫。战必亲临故有此失。幸好此时河南巡抚吴昌寿为其上表表白。张曜自动请假说要回乡探亲才算暂熄风波。其实这段史实的大背景是同治年(1864年)天京被破后,清廷实行“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举,老湘军以曾国荃为头大部遣散。曾国藩也只是尾巴夹得紧,暂时仍立朝中,因为十余年前奉旨办团练之时,就有廷议:“在藉侍郎匹夫耳,一呼万应,恐非朝廷之福”。张曜既非湘军,确系僧格林沁保举培植下,战场上拼下来的武将与曾左李彭等当时文臣出身的所谓“儒将”并非一路,也在劫难逃。

六、去而复出。前面说到同治四年张曜罢官回家,回杭州弄了点住房(时杭州为左宗棠收,一切都在复建中买房很容易),过起他从未过过的富家郎生活。夫人为他育有二女,在母亲的教育下,也延师读书,朗斋公也能充任助教角色,天伦之乐,果亦融融。谁知好景不长,一年多之后。由于太平军残部与捻军合作声势颇振。在淮北一带卷土重来,朝廷考虑张曜非曾氏弟兄的嫡系老湘军,又正值壮年,所以下旨叫他复出。仍领总兵衔,招集旧部又扩充一部分兵员,当时两方留下游兵散勇颇多,张曜挑有实战经验的将士用之。号为嵩武军。军事实力较强,于同治六年(1867)北出许州,援助守运河的淮军总头李鸿章。以后东主山东南部,西至晋陕,北至黄河与捻军抗衡。当然他的司令部仍在河南。在同治七年捻军基本化整为零,大规模的运动战结束。论功赏黄马褂,于骑都尉世职(1868)。有清一代公侯伯子男以下的爵位是:轻车都尉,云骑都尉。骑都尉,云都尉,同治九年因平原之战功,加之云骑都尉世职。

七、“遇左而荣”。50岁以上的大陆读者一定会想到文革中上海的王洪文。这里的左指左宗棠。如上所述同治七年捻军基本平息。转入所谓的“同光中兴”时期,军人按说又要失业了。谁知东南安,西北边陲又起销烟。回族边民在民族机会主义分子的煽动下,与英俄帝国主义分子勾结,妄图分裂中华多民族的体制。进行疯狂的分裂活动——即阿古伯之乱。慈禧为首的清廷做了少有的几件好事之一(朝命总防讨)就是决定抗击分裂侵略。派以左宗棠为首的军事集团进行剿抚抵抗。这左帅麾下共有三路大军,一为湘军刘锦棠所部(约15万人)二、为豫军张曜所部(8万人)、三为蜀军徐占彪所部。诸位如稍稍留心中华近现代的军事史,就知道这三军的实力。这刘锦棠是老湘军中未被遣散的,实力最强,进疆后所向披靡,张曜较之更稳健。被认为有政策水平,进军后直向伊犁周边作战(时伊犁为俄所占),出兵新疆于同治13年,同治九年已把他的“军衔”提到云骑尉,挂广东提督之名(从未去过广东)。出师前无以为赏就来了个赏带双眼花翎(就是帽子顶上插一根有二个圆花纹的孔雀毛。这是汉官的最高顶带了,有一种三眼花翎只须满族王公才能赏带。现代军事家都明白打仗就是打后勤。当时的情况是:师行乏水草绝幕二千余里。叛乱分子白彦虎一路向俄边境奔循,当然一路筹粮(或称抢夺),大军无以为食,就走一路屯一路,开荒修水利种粮(可见150年前那里还有水源不少。可谓新疆屯垦兵团之前辈。三年后(光绪二年)粮有余,一路转战克吐鲁番。收复乌鲁木齐。阿古柏战败自杀。白彦虎逃入俄国。但仍时有进犯,光绪四年,克定喀什城。至光绪五年战事初定,左宗棠返回北京。左入疆时为表自己决心,抬着棺材进军新疆。出疆时棺材下落无人考问。但所植柳树留至今日,仍被誉为左公柳。正因为有此一节,史家无不恭敬。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最左的史家亦然。有的还以此把他与曾,李相别。不过君看看地图,上世纪初中国形如桑叶,后来(1917)外蒙古辖出,形如公鸡。如果没有了喀什鸡屁股就没有了。如当时清廷从了只管(嘉峪)关内之事的意见。鸡就只留了前半只了。左宗棠走后刘锦棠署理钦差大臣。张曜驻节喀什辖西四城直接与英俄势力对峙。他知道光驻兵屯田还不行,又筑城建垣立坛庙,广办义塾。改变文化风气。作长治之计。光绪8年,俄归伊犁。当然是花了银子(900万卢布,见1881年中俄条约)。清廷在新疆设省,巡抚刘锦棠。光绪十年赏张曜巡抚衔晋叙头品。令回关内驻防直隶。前后十年有余,荣归。他非但守疆卫国有功,而且身体力行,搞回汉一家,娶了一个回族女子做姨太太。后来还生有一子,这个汉回共和的结晶后来也成了医生,上世纪三十年代行医沪上。一百多年前时代局限,蒯太夫人也无力阻之,而夫人两个女儿,长女嫁于海宁陈其元为妻,是为吾辈曾祖母,次女嫁于民国总理孙宝琦为妻,都为一时名门。

八、巡抚山东。光绪11年(1885)除广西巡抚,还未上任,因山东治河,命他带部队去山东修水利,次年(1886年)任山东巡抚。他深入实际,凡有言河务者,虽布衣末僚,皆延致咨询。民或遇灾,筹粟赈济。疏入海口挑淤培埝。一年有300天以上奔走河上。唯恐失之。三年后水利初成。同时建海岱书院于青州,葺洙泗书院于曲阜 ,士民德之。(可能源于幼时失学)。山东初定光绪14年又襄办海军,明年命会阅南北海军至烟台,闻台湾巡抚刘銘传称病辞职。自告奋勇上表要去守台湾(山东是大省。北洋重镇,此请属以繁调简)。皇太后及皇帝为之答之优诏。二年不到,1892年(光绪十七年)在河工堤上疽发于背,回济南就医,没有几天就死了(败血症可能最大)。临死前还写信给首相李鸿章,首言山东为北洋门户一定要造炮台以备不测之需。次言新疆军备军需之重。恐缓不济急。死讯报到北京,皇太后及皇上也觉意外。清史上曰“上震悼”赠太子太保,谥勤果,予建祠。(海宁陈氏三个相国都没能 建祠)。死之日百姓巷哭失声。丧归,倾城以送,诏令子端本(亦说是嗣子)袭爵为男爵。后来也做到道台,这种升职袭爵也可见优隆之意。

东水先生曰:少失怙持大不幸也,幼年失学挫莫大亦。自强不息,闻过则勉,成材之道也。功高不居,财不肥私。花甲之外尚劳于河工,思为国守疆。死无余财,惟留清名。当为楷模。今正值年度高考收尾之时,当与落榜者共勉。

 

 

2006818

三伏中面粥之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