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嘴猫的快乐生活空间

快乐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为爱满人间。
个人资料
正文

情结--- 张爱玲,亦舒

(2006-08-28 05:06:02) 下一个

 

 

 

 

大概是张爱玲在《连环套》里面说的,“那些故事远兜远转了千百次, 却不知不觉地说出了她的身世。”张爱玲的小说, 对于她那一代人的影响似乎很少, 因为无从去追问了。我们家的她那辈的喜欢看这类小说的女子好像很少。大概是因为说的太是她们自己的或家里人的事情, 再去读或者看有点反省的意思, 所以除了爷爷书柜里面那本收有《出名要趁早》的短文的旧杂志,其它的, 我和姐姐们都是自己跑去买了回来看得。说起那本杂志, 倒是她的父亲知道女儿得了奖,所以兴致勃勃地买了许多发给亲友(所以看《滚滚红尘》的时候看到片中说张被关那段总是想笑, 小说,戏剧这类东西为了观众的欲求刻意的把有些东西移植, 倒是假的盖住了真相, 因为不够赚眼泪)。 她的小说都是那些她看不起的亲戚的琐事, 因为看不起,所以渐渐少了走动, 人家也不和她近, 大概是因为和她说话太辛苦。 小说创作的源泉是生活, 所以没有几年她的作品突然减少, 不过也好, 时代变了, 她这样聪明的女子就如同应时而出一样,应时而离开。等时代一旦安定, 她又卷土重来,带着影响了亦舒一代。通过亦舒渐渐的影响了我们这一代。我们隔着他们, 想要重寻祖母时代上海小女人的优雅。 可惜只学到了皮毛。
亦舒和张有着类似。
 张是家族衰败, 亦舒则是离开熟悉的大陆到香港创世纪。 她那一代的心理上的根在上海, 但是命脉却不得不在香港这个广东和英国杂和的环境下生长。 母语在那时的香港应该是行不通的, 摒弃重来学粤语和英文, 是痛苦的吧(看《流金岁月》中的蒋孝南和朱锁锁),很多在上海的中上资产者到了香港发现, 因为地盘的迁移, 自己如困龙,所擅长的除了要和原来上海一票的同业者争,还要和本土/洋人争, 生活质量大大下降, 但是又在壮年, 退而作寓公也不甘(流氓大亨杜月笙这样, 其他人想必更是难, 所以在48-50年又有一批当年到了香港的中产者回流)。他们的子女则是更加没有选择(一次,听一位 姐姐问她父母当年归侨为什么不在最后能回香港的时候离开大陆, 二是选择留下准备批斗, 我想她是不明白她父母的, 当年的人比我们这一代要有理想的多, 更愿意坚持的),到了香港的亦舒可能是体会了一番二等公民的酸楚, 所以上海和英国(她留学的地方)情结在她书中总是时时刻刻的流露出来。 在这两处, 她是可以感受到相对的放松的吧,前者是布尔乔亚生活的血脉传承后者是后来自己能够争取相对公平的土地。有了这两样, 才有后来可以在香港文化得到相对尊重的时候,她作品中的自信的挥发自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巧尔不巧 回复 悄悄话 "我们隔着他们, 想要重寻祖母时代上海小女人的优雅。 可惜只学到了皮毛。" 作者太自谦了. 我倒觉得你的"上海小女人的优雅"是深如骨脊的. 这不,光看了你的红楼系列就浓烈地感觉出你的上海女人味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