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嘴猫的快乐生活空间

快乐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为爱满人间。
个人资料
正文

编修陈邦直——海宁陈家之七——

(2005-11-19 20:40:42) 下一个
编修陈邦直 ——海宁陈家之七—— 编修一个七品小文官,在海宁陈家一石八斗芝麻绿豆官之数中实在如明月夜空中的一颗三、四等的星,为何要写?看官不知这编修虽只秩正七。但需进士出身,要入翰林,几修才成,实为清流一派的正经文官,入得宫苑近得天子。再比编修大半级的修撰(从六品)一般只有状元才能被授予。故陈家世传,我家无殿元,而有修撰,以此为荣。当然另外因为陈邦直是吾辈八世祖。至于第三你看完后可能会发现。 “高干子女?”邦直生于康熙三十四年(已亥)十月二十九,是年其父陈元龙已44岁,巧的是父子(阴历)生日是同月同日,44岁在当时有孙辈也末是稀,但对陈元龙来说,虽然以前元配宋氏夫人有过一子,但早殇,膝下虽有二女,老年得子又与自己同月同日生,自然喜从心来。无异是十年前中式榜眼后第二件大喜事。各位一定以为邦直属于高干子女,其实出生之时,他最多只能算干部子女,因为陈元龙最后官职虽居一品,但属于甘蔗老头甜那种类型。他15岁就入国子监读书,但一直到34岁才中式,钦定会试第二名,殿试第二名是为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其间经历了18岁就入试北闱第成秀才。21岁顺天府乡试副榜第三名(不算正式举人)。27岁浙江省乡试45名而成为举人。28岁时再进京,是科因其岳丈长洲宋文恪公出任已未科正考官(总裁)而回避末考,据野史说康熙帝闻说后曾恩准“送举人陈元龙入考场”。而是宋德宜,坚持避嫌。又过了六年34岁时才得中会试第10名。将考卷呈康熙帝御览钦定得第二。从15岁到34岁20年才得任编修,又过十年王氏夫人为他添邦直的前一年才从编修转侍讲侍读(六品)。虽然十年间做过日讲官,写过起居注,又随皇上南巡,与皇上讨论诗书,是为近臣,但品级仍只有六品。虽然邦直的外公宋德宜倒是一个正途出身的大臣,从国子监司业(国立大学教授)到祭酒(国立大学校长)—与现在的国立大学不同,明清时只有一个国立大学。国子监是与六部并列的。又平调做过兵部尚书,最后也入了阁。按目今的行情外公官做得那么大也算了得,可惜一来邦直的嫡母宋夫人姐妹有五个之多,二来邦直是王氏夫人所生,三来邦直二岁时,德宜公已殡天而被圣祖康熙谥为文恪了。当然到康熙五十年前后陈元龙从输林院编修——右庶子——待讲学士(49岁)——待读学士——掌院学士兼吏部待郎(59岁)的路上一路走过来。康熙帝发现他久居翰林,要派他到广西当巡抚,看看他有无处理政务的才能时,他已六十岁了。这时可算“高干”了,当然邦直在科举路上比老太爷要顺当,这时已两榜联捷。“高干子女”对他已不重要了。新举人、新进士、新翰林,别人已把视点转向他本人的“价值”了。 二、“少年科第”。邦直既生于书宦之家,自然也要以诗书博取功名,好在父亲是淌过了河的。就不必摸着石头过河了,他十四岁时就“补诸生”。监生是直接进场乡试的,三年后康熙五十年他十七岁时即在乡试中以第五十名的成绩考中了“举人”成为少年老爷,封建时代中了举人方可被称为老爷。而要四品官才被称为大人。现在的影视剧中把知县,状元等仍至更小的官都称为大人或相互间称大人,实在是现代人对他们的拔高。在同年八九月间陈府除了邦直中举—喜外还有—丧就是嫡母宋夫人病卒。另一喜忧参半的事是陈元龙由吏部左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转而赴任广西巡抚。有史料说宋夫人对他这次转任是不满意了,即由京官转外任,由吏部转兵部(一般巡抚挂兵部待郎衔)宋夫人的意思是一家(包括陈家与宋家)在京为官的很多而独他人一外放。而且清初汉人都为文臣。再者陈元龙是年已六十高龄。原本身体不好,加上一喜一忧居然撒手人寰了。从此少年老爷少了一个疼爱他的嫡母。据陈元龙悼宋夫人的文内说,邦直虽非宋夫人亲生但夫人十分钟爱,夜晚小孩一哭她就去照看甚至整夜不眠。出痘时,为之寝食俱废,“就塾后爱劳兼至”,等语。大家族中夫人(嫡母)钟爱儿子也是有的,当然也要小孩争气,学好。总算是在咽气前知子中举。如能再活4—5年就更满意了。也可能一高兴延年益寿也未可知,四年以后康熙乙未年会试邦直中第一百另一名贡士,殿试列二甲十三名按例赐进士出身,考授翰林院庶吉士(从七品)在院学习一年后即授编修(正七品),时年为22岁(虚岁)。从入监学习只有七整年,就完成了科举的全部路程,少年登甲可算陈阁老的一大杰作。民国二十年前后有些史学家常常说科考如赌博。窃以为不敢苟同。科考的敝病固多,但统治者的原意是要在平民寒门中取士入政途,体现公平原则。当然从隋唐至明清,考的内容虽有变异,但多偏重文科而到明清更重于八股,对中国的科学发展失于倡导。如你读史就会更诧,八股文取士的倡导竟是源于造反起家,少读诗书的明太祖朱元璋。而更为扼腕的是顺治,特别是康熙没能扭转这个势头与世界科技的发展大潮失之交臂。可叹的是科举考试至今年废了整整百年,考试之风却越吹越劲,这当然也说明了考试有公平竞争的一面。考试的挛生兄弟——作弊也越来越盛。抄袭夹带,卖买试卷,枪手捉刀、高考移民、冒名录取……见乎都由旧考场中克隆而来。通过电讯设备,手机短讯,网上买题等则可算高科技带来的创新。又扯远了,回到三百年前来,邦直的科举之路只用了不到老子所走的一半,可见科考也是有一定之套路。将相本无种, 有人正确引导还是会占不少便宜的。江浙一带文人(举士)辈出也与相互影响,帮教不无关系。决非赌运高照一言能敝之。而十年寒窗博取功名者也应视为当时的“良民”,而决非赌徒。 三、“壮年宦波”。邦直入仕后,在康熙在位时还算平坦,一直在翰林院供职,这翰林院虽属清水衙门,掌管秘书著作,编修国史记载皇帝的言行(起居注),向皇帝进讲经书,草拟各种诏书、圣旨,翰林院最高长官为从二品的掌院学士,好象略低于各部待郎,但掌院学士是皇上近臣为了抬高身价,往有赏有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衔,也有少数加了少师少傅少保等的,当然太子坐了龙廷就更荣耀有加。最少也要兼个礼部待郎衔。其下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升迁有序品级从二品到八品。科考出身的入朝考考上了庶吉士就算入了翰林院,叫做点翰林。科甲出身的人是非常希望做翰林的,做了翰林与皇帝接近,飞黄腾达机会较多。主考、学政、御史也多从翰林中考选,前途较大。即便是在院内也十分讲究辈份,那怕晚一科,也必须对“前辈”恭敬有加。这一点在韩剧中还能常看到影子。不想贪污,做坏事的人就乐在其中。当然收入来源较少。如能做考官也常常要在事后收取“门生”的贽见。也算一种陋习。当然陈邦彦虽家非大富,生活当无忧,做翰林也能安心。只是到了康熙殡天后情况大不同了。康熙享年69岁,陈元龙长康熙二岁,算是同时代人,所以康熙视邦直简直是一个小孩。一直信用陈元龙,甚至康熙三十六年亲征青海也把他以文学待从名义带在身边。一到雍正即位陈元龙即被发往景陵为康熙守陵,守陵的第一号人物是雍正的亲弟十四皇子允禵,但细考十四阿哥去景陵居住在稍后,当年十二月即去的大臣为大学士萧永藻,尚书凯音布,尚书陈元龙,侍郎周道新,侍郎穆尔泰等。此后雍正元年五月下旨:“……其应得封典荫生俱不必给”。雍正二年又下旨陈元龙在广西任内“捐助等费俱不准扣抵分限五年完纳”,雍正四年又将邦直罢职,原因是“诗不称旨”。令回藉。雍正五年同去护景陵的一号大臣萧康藻被革去大学士职。其实在前几年雍正王朝电视剧播放后关于雍正前六年的史实,已广为大众熟知。争帝位、放逐允禵外。五年中处置隆科多。允襈,年羹尧,异已被一律肃清,就是次一等的,查嗣庭,江西乡试命题案等也已处置完毕无人再敢多言。所谓诸敝皆除。根据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原则,要诸利皆兴了。陈氏父子也因在七年的重压下,没有任何新的“不轨”。雍正七年新春一到即连着下旨,调陈元龙回京加爵大学士之职召回陈邦彦授回编修原职。广西任上的欠债也免追比,(大概也已还得差不多了)……恩诏连连。在七年前同去“陪康熙大帝”的王公大臣中升官荣归的好象只此一家。不能不说陈元龙是宦海之中的识途老马。高还是高,在这年他虽已高龄七十八,仍不告退(马上就退可能被雍正疑为消极对抗),仍兢兢业业当他的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尽管礼部尚书早另有别人)。又过了四年82岁才告老回乡,尽得恩宠,儿子邦直也奉旨随他回乡侍养。 <中年归隐>你是否写错了,上一节写壮年才30多岁,40了怎么又是中年了,其实邦直公虽稍逊他的祖父(88岁),父亲(85岁)也享高寿(83岁)——当然都是虚岁。四十岁归隐正好在当中——此中年也。归隐时是以父老需人侍养为名,其实陈元龙其时还是身体不错的,可从稍后杭州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中看出,他说他19岁时在西湖见过陈文简公,陈退休后去西湖玩,因他的到来要一睹他风采的人围了许多,他看出来陈公是“仙风道骨,年已八十,犹替人题陈章侯《莲鹭图》云:墨花吹得绿差差,小景分来太液池,白鹭不飞莲不谢,摇风立雨已多时。”书法似董香光……”。可是精气神俱未衰。按当代老板对我说的话来翻译至少脑子没有坏。他的“归隐”一定就是天子和老子的意思,也是他自愿的。归隐后三年,乾隆元年,元龙谢世,恩旨中也无叫他出仕之意。后来到乾隆二十年,三十年帝二次驻跸安澜园。曾赏过一个侍读的官衔。那时他已七十岁左右了。不可能再侍什么读了。终于八十三岁(乾隆四十二年)。有些文章写到陈邦直都称他为侍读。也不错,如同现在的离休干部可以享受XX级一样。 2005年11月7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