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对抽烟危害健康的认识的加深和普及,在人类社会普遍进入限烟禁烟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在公众场合展现突出鲁迅抽烟动作的画像,已经不合时宜。这个逻辑似乎很简单。
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不仅这个简单的道理刚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而且结果竟然是支持继续展现鲁迅抽烟画像的声音一面倒地压塌了反对的声音,提出问题者居然做了莫名其妙的“浪费公共资源”的检讨。呜呼哀哉。
我不得不把这个简单到本不值得辩论的逻辑写出来,供愿意阅读的人阅读、愿意交流的人交流,也为这个疯狂的不可思议的荒唐时代留下一份拒绝思想同流合污的记录。
一、
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资料必然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构成其对历史和社会进步有个人独特贡献的思想和精神等重要内容,也包括那些对社会和历史影响比较小(或没影响或以现代的社会观念看有负面影响)的、本不足为外人道的个人生活等相对不重要的内容。
促进现代社会的继续进步,需要我们宣扬光大历史上正面影响社会进步的精神和思想,反驳和批判一些反社会进步的观念。同时,为了更好地正确理解历史人物,理解他们的思想背景,要求我们努力发掘、保存并尊重关于他的完整的历史资料。
尊重历史,是在陈述历史的时候坚持事实证据,无论它是重要的还是相对不那么重要的历史内容;坚持不修改、不扭曲历史记录,不掩盖相关的历史资料;尊重历史,是恰当地整理保护好所有这些历史资料,并为需要接触和研究这些历史资料的人们提供方便的途径。
保存和展现完整历史资料,通常通过有兴趣的集体或个人的特殊努力,通过调查、收集、整理、去伪存真、著述和注解等过程来完成。博物馆、图书馆或历史研究教育机构里是承担这些社会功能的主要机构。
但是展现在广场、大街或其他社会公众场合的历史人物的塑像、画像或其他形象,其目的从来就不是“保存完整的历史”,而是要通过展现历史人物形象来宣扬他的正面社会意义,提醒和鼓励后人,促进社会进步。
即便在作为旅游景区的绍兴鲁迅故居外墙上的那幅画像,其功能如果不是为了“以鲁迅的形象来宣传他的精神来鼓励后人”,那也只能是“为了招揽游客”,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无论如何,那幅画像的功能都根本不可能是“为了保存或展现鲁迅的完整历史”。
受资源和目的的限制,被展现在公共场所的一个塑像或一幅画像,只能反映历史人物的一个生活特写镜头。而如前所述,历史人物的生活内容是复杂和动态的,他留给后人的个人形象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必然存在着要从其众多历史形象中做选择的过程。
一个完整真实的鲁迅的历史形象,既包括他抽烟的形象,也包括他不抽烟的形象。如果只能展现一个,是展现他抽烟的,还是不抽烟?这就必然是一个筛选过程。
有筛选就要有筛选的原则。如果目的是为了用历史人物形象来鼓励后人,那么筛选原则当然是“在可选形象中哪个形象能够最好地展现其正面社会意义”;如果是招揽游客,那么就会“在可选形象中哪个最能吸引游客的兴趣”。
既有筛选,就不完整。因此,无论如何做筛选,无论筛选的原则是什么,都不可能是为了“展现和保存完整的历史”。同时,只要是在真实的不同历史形象中做选择,而不是做修改、拼接或扭曲,就不存在不尊重或破坏历史的问题。
所以,无论被选择画到墙上的鲁迅形象是抽烟的鲁迅还是不抽烟的,都是真实鲁迅的一个真实镜头,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形象的不同以及由不同的形象产生的社会影响的不同;它们之间没有真假问题,更不存在尊重或不尊重关于鲁迅的历史的问题。
二、
如果有某所女子学校门口立有大教育家孔子的一尊塑像,上附这句孔子名言:“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几百年前男尊女卑的时代也许不觉得有问题。但今天大家感觉还合适吗?
再如果有某位女士无法忍受每次一见到这个孔子塑像就要被提醒“女子难养”,指出此孔子语录有性别歧视之嫌,对社会有不良影响,要求相关单位把孔子语录更换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家会认为她“不尊重历史上的孔子”吗?
当然不会。
那为什么要求更换一幅鲁迅抽烟的画像就能被指控为“不尊重历史”?
有一种诡辩是很难正面反驳的:“的确,你说的也对。展现历史人物的哪种形象,的确存在需要针对其社会影响进行筛选的问题。鲁迅抽烟画像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也不能说没有。但是,其实也没有那么严重吧。今天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理解鲁迅的正面社会意义所在,不会把这画像里鲁迅在抽烟理解成鼓励现在的青少年抽烟。所以,更换画像也没有太大必要吧。”
很难反驳这种基于对社会影响程度“不那么严重”的量化结论,因为这需要具体的调查和统计数据来反驳。
但如果我们要求逻辑一致性,就可以用同样的逻辑来为孔子名言辩护:“的确,孔子说女子小人难养的话有性别歧视之嫌,但今天的人都理解孔子的正面贡献,不会因为在学校门口看到孔子的这句话就理解为宣传性别歧视。所以,虽然有负面影响,但程度不会很严重,何必换掉这句话呢?”
三、
其实,一部分支持鲁迅抽烟画像的人的内心真实理由是:我喜欢抽烟,却经常被周围的人排斥,鲁迅抽烟画像让我对抽烟感觉心安理得。
另一部分支持鲁迅抽烟画像的内心理由是:鲁迅抽烟画像有利于促销我们生产或销售的香烟。”
另一部分支持者可能的心理逻辑是:鲁迅抽烟画像能吸引眼球,多卖门票。
……
但是他们大概率不直接坦率地这么说出口。
于是,他们心口不一:心里想的是这一套(我喜欢抽烟、我要更多卖烟、我要多卖门票),嘴上说的是自己都不相信的那一套(尊重历史)。
于是我们就看到各种无法自圆其说的逻辑扭曲、诡辩。
再于是,我们就看到抛出一个“浪费公共资源”这么莫名其妙的高帽子。
再于是,社会就剩下了一种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