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慕容青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2013-12-03 09:05:04) 下一个

解读古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方法(在这基础上还可以再细分),一种是 根据解读者所在的文化环境来理解,另一种是根据原文的结构,语言和历史文化背景来进行理解。后一种方法是经典的方法,而前一种方法则是后现代的一个产品, 它的理论依据是:一篇文章完成后,读者享有解释权。

这 两种解读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前一种解读的合理性不但在于读者有权从文字中挖掘出作者没有想到的意思来,而且还在于语言文字的演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整体的连 贯性,所以从现时的文化环境出发解读出来的本身就可能是原作者的意思,甚至还可能是语言文字本身所揭示的隐藏在文字中但是原作者并没有意识到的涵义。但 是,这种解读因为没有重视原文自身的结构和历史文化环境,所以实际结果可能不但会离原作者的意思较远而且会表现出对整篇文章的解读支离破碎难以连贯甚至牵 强附会。因此,一般地来说,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第一种解读带给我们所希望或需要的一些信息,作为一种严肃的解读还是应该以第二种解读,也就是经典的解读方式 为主。不过这里也要强调指出一点,那就是上述的讨论仅局限于对于包括东西方哲学在内的世俗文化的解读,不适用于对于宗教信仰所依据的经书的解读。

我们现在以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为例来对上面提到的两种解读方法进行一下演示。

先用第一种解读方法,即运用现代的文化知识来对这句话进行解读。在21世 纪的今天,“反者道之动”这句话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来。老子所说的道的一个涵义就是天地间的一切的变化发展都是道的功能的表现,而黑格尔 的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世界的一切变化发展都是绝对精神的运动的表现,而运动的过程永远是正题,然后否定,然后再是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把黑格尔的 这样一个思想用“反者道之动”来概括可以说是非常之精确的。这可以说是东西方的两位相隔两千多年的哲人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出的哲理之间的一个巧合,而由 于有了这个巧合你非要用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来解读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也是顺理成章的。

再 来看“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如果用现代的文化来解释就更妙了,因为我们知道对老子来说,道不但具有功能和物质两重性,而且还是万物运动生长的根本来源,而 现代科学文明认为世界上的一切运动生长都离不开能量,而能量在做功的过程中永远是单向地从有用能变为无用能。如果我们用老子所说的道来表达热力学第二定律 指出的宇宙间的有用能量是用一点就少一点这一规律的话不正是“弱者道之用”的意思吗?所以老子在两千多年前所著的《道德经》与两千来年后西人们所发现的热 力学第二定律之间又有了巧合,而由于有了这个巧合你非要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解读“弱者道之用”这句话也无可非议。

但是,老子当初真的是如黑格尔那样想的吗?真的从类似两千来年后的西方科学的角度看到了自然界的有用功是越做越少吗?我只能说不敢肯定。我小时候上学时老师说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而中国只有5千年的历史,今天的考古学家却很认真地告诉我们在中欧发现了数万年前的古迹,而且在南美还发现了几千年前的镀金的飞机模型。所以我不敢对历史妄加论断,只是我也同样不敢妄断说老子就一定同黑格尔及西方近代科学家们想到一块儿去了。

所以,我仍然需要根据老子的《道德经》自身的结构及历史文化环境来对上述两句话进行解读。也就是用前面提到的第二种方法,经典的方法来对老子进行解读。用经典的方法解读古典文献,不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最关键的也是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找准那个字面 的意思。首先,你不但要找到字面的意思,而且要把上下文的字面意思连贯起来 且 与全文的主题一致。但这还不是最大的挑战,更大的挑战是象老子或亚里士多德或黑格尔等人的著作的字面意思在普通人看来常是过于简单甚至毫无意义但却具有非常深刻的含义。这也是人们最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有些人在解读经典著作或作哲学评论时常把理解著作后面的深刻含义误解为自己充分地发挥想象力,而有些读者则把阅读哲学评论或文献解读如同读原创文章那样地喜欢看具有想象力的和自由发挥的评论或解读。实际 上,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会采用前面提到的后现代所认可的第一种解读方法正是因为无法克服这一听起来简单其实相当不容易的找准原文的字面意思这一难点,然后 就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而这种 发挥的背景通常就是解读者自身的文化背景。经典解读的真正难点也是最大的挑战正是要在尊重原作者意图的前提下限制自由发挥。

现在我们来用经典的方法解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既然要用经典的方法,那就要忘掉黑格尔,忘掉热力学第二定律,忘掉一切在老子之后几千年才发 生的事情,而回到老子的时代从《道德经》本身的结构来解读老子。“反者道之动”这句话其实比较简单,因为其中的每个字的字面意思与今天人们的理解差别不 大。因此,关键是如何依据每个字的字面意思来将它用与整本《道德经》的前后主题思想及结构一致的语句表达出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种“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具有艺术性工程。在这样的原则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对这句话的解读是:“生活中的一切被认为是反常或变异的现象都是道本身的变动的表现。” 这里的关键词是那个“反”字和“动”字。有人将这句话译为“道的运动规律是循环往复”,也有人将它译为“对于求利益的反动才是道的开始”,这两个解读的都 在于对“反”字的解读的过度的自由发挥。其实,原句中的“反”字本身的意义已经很清楚了:就是与现在的或常态的相反,那是直接的按字面意思的解释。即便你 认为 说这个“反”可以不是直接的反,而是循环往复的反,那也还是没有超出那个基本的“反”的意思的范围,这是因为“与现在相反,与常态相反”包括 了各种相反的方式和意义。但是如果你把那个“反”解读为“反复循环”那就成为所有的“反”的可能性中的一个特殊的子集,它不包括很多其它形式的“反”。在老子没有明确指出这里的“反”是“反复循环”这子集的前提之下,并没有理由认为那是老子的意思,最多也只是人们自己根据现在的文化环境中的理解的引申。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对于求利益的反动才是道的开始”这样的解读。如果人们要按照自己现在的文化环境去对原句的意思进行引申的话,那么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比简单的 “反复循环”或“反对追求利益”要完整得多了。

与“反者道之动”相比,“弱者道之用”就稍微复杂了一些,这是因为《道德经》中的“用”比今天我们所说的“用”的涵义更广,它虽然也有今天我们所说的“用” 的意思但是更包含了由于空无而带来的“拥有”,“怀抱”,和“容纳”这样的意思,这可以在《道德经》的第十一章中看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如果我们再结合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所说的“柔弱胜刚强”的意思话,那么对于“弱者道之用”的经典解读应该是“道的包容和蓄养的功能表现出来是柔弱而不是刚强的”这样一个意思。

在完成了字面意思的解读之后的下一步才是对字面意思后面的深刻含义的进一步的展开讨论。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来说,“弱者道之用”的含义实际上比“反者道之用”含义更深更广,不过由于本文的篇幅所限,这将是一篇独立的文章讨论的内容。很多人在解读经典著作时的错误或功夫欠缺之处就在于,因为不能基于对经典著作的字面意思背后的深刻含义的准确理解而完成第一步的找到准确的字面意思的工作,他们就直接进入对于字面意思背后的深刻含义的展开讨论,结果必然是根据他们自身文化背景进行的发挥,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后现代所认可的第一种解读方式。

上面的解读中的一个具有核心地位的关键词就是那个“道”字。从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于道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心目中的道同时具有功能和物质的两个方面而的特性。比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表明了道是一种不满天地间的物质,“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则表明道是一切物质的来源,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表明了道是物质与功能的结合,或者说是一个具有功能性的物质

其实,功能与物质这两者在西方科学中也很难完全分离开,换句话说很难把自然的 规律与物质完全分离开。以空间为例,不但它会因为其中的质量而发生弯曲, 而且在暗能量理论兴起之前曾有人认为空间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膨胀的特殊物质,即便是现在多数人都认同了暗能量的假说,对于空间的物质性意识也未能完全从人们的心目中被抹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