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慕容青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文学作品中的毒害

(2011-07-16 14:23:37) 下一个

美国的中小学对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量都有一定的要求,进入中学以后学校还会要求阅读世界名著。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基本上可以说都已经通览了世界上曾经流行的多数的所谓名著。一般来说,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或是教科书上都会告诉孩子们,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名家写的小说对于开拓思想,增进知识,认识人性,陶冶个性等等的一堆好处;而对于读书可能带来的害处,除了对于如何识别正反人物,如何抵制负面思想,或如何看待两性之间的事情等方面加以引导之外,却极少有人会教导孩子们如何不要因为错把作者的人造逻辑当成自然社会逻辑而对人生产生错觉,如何甄别作者的个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同,或如何能够避免因为书读多了中毒之后成为书呆子。

我在中国读小学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文学创作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这个高于生活的说法就使得读者们通常都能容忍作者加入小说中的不太离谱的人工逻辑。文学创作中的有些不现实的内容确实能够起到升华思想的作用,能够帮助社会消除庸俗腐朽的习气,能够引导人们为了更加美好的将来而努力,这是好的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是很多名著之所以流传于世的生命力所在。但是,任何文学作品,不论是名著还是新手的习作,都会有为了达到技术目的而加进去的内容,这些内容就像食品中的不健康的成分一样,不加甄别地吸收就可能对不成熟的青少年产生一些误导。

其实,不论是世界一流的作家还是刚学编写故事的学生,在创作故事的时候都会面临着同样的挑战,那就是如何使得故事的内容既能够让人读得通顺又能具有吸引读者的情节,不但要使情节能打动读者,还要让各情节之间有看似合理的连贯,而且还能通过具体的情节对话来表现局部的或整体的主体思想,并达到预定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故事既能有读者市场,又可表现作者的才华,且能到达借着写作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或满腹牢骚的效果。

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作者们往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创作技巧,而在运用创作技巧的时候,作者们常常会按照自己的情节需要来安排书中人物对于生活事件的观点和反应,这就是所谓的人工逻辑,是为了创作的技术性需要而不是为了反映生活的实际而加进去的逻辑。虽然一些对人生有较深的洞察力的作家在处理这样的人工逻辑上或许会稍微地更加合乎实际的生活逻辑一些,没有人可以真正完全地按照生活的逻辑来编撰一部讲故事的书。实际上,大作家与小作家之间的主要区别往往不在于他们写的内容更加符合生活的逻辑,而在于他们的创作技巧更能让人接受他们的观点和思想,更难识别他们的创作中的人工逻辑。

当读者,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年轻读者,在读小说等文学创作的时候,如果不能有效地识别作品中的为了技术性效果而加入的人工逻辑,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出现一些逻辑中毒的现象,把作者为了技术性的需要而人为地加到书里的不合乎实际的生活情理的逻辑当作了必然的社会生活逻辑,而无形中使读者对人生的看法受到了不合自然社会逻辑的扭曲。而这里的一个不公平之处是越喜欢读书的好孩子中毒的机会越大。

如何能够防范这种逻辑中毒呢?同如何防范食物中毒的道理一样,第一步就是要象本作者这样指出这种中毒的机理。这么说不是为了要自夸或炫耀,而是为了借此机会再次向世人宣传哲学尤其是形而上的分析的重要性。科学家识别食物中毒所借助的是实验室里的分析,而生活中识别类似读书时的逻辑中毒这种现象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哲学的形而上的分析。第二步,当了解了这种中毒的机理之后,需要有社会性的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在教导学生时能够重视孩子们读书时可能受到的逻辑中毒问题。第三步,则是要找出具体防范的措施。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所建议的防范的措施很简单,就是自己多写。俗话说,一个好的作者应该是一个好的读者,说的是向他人学习对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的重要。而在防范逻辑中毒这一点上,我们所要强调的却是一个好的读者需要有当作者的体验,因为实际的创作可以帮助自己了解其他作者在创作时所面临的技术性挑战,因此能够提高对于作者的技术性逻辑的识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