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慕容青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解密《道德经》---第16章

(2010-09-12 18:07:48) 下一个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简评:

这一章里接着前面十五章里用静与动搭配作为解决浊与安(逸)的方法的论述,老子进一步对于后来被人们认为是道家的一个基本特征的“虚,静”做了详细的诠释。

 

逐句解读: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解读:

        彻底摒弃自己内在混杂,使自己的心境清静实在。

 

原文: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解读:

天地间万物同时发展变化,我可以观察万物变化过程中周而复始的现象。

 

原文: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解读:

虽然天地间有芸芸万物,但所有的都将归回其根。归根就叫做静,静就叫做重复生命,重复生命就是长久,知道长久的道理的就叫做明白。

 

原文: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解读:

不知道长久的道理的人,就会胡乱做事,而胡乱做事就容易出凶险。知道长久的道理的人,就有包容性,而有包容性的人做事就能顾及到大家的利益,顾及大家的利益就少偏颇,而少偏颇就接近天的品性,而天与道是一致的,道是永恒的,道没有肉身所以也不会死。

 

        全章白话直译:

彻底摒弃自己内在混杂,使自己的心境清静实在。天地间万物同时发展变化,我可以观察万物变化过程中周而复始的现象。虽然天地间有芸芸万物,但所有的都将归回其根。归根就叫做静,静就叫做重复生命,重复生命就是长久,知道长久的道理的就叫做明白。不知道长久的道理的人,就会胡乱做事,而胡乱做事就容易出凶险。知道长久的道理的人,就有包容性,而有包容性的人做事就能顾及到大家的利益,顾及大家的利益就少偏颇,而少偏颇就接近天的品性,而天与道是一致的,道是永恒的,道没有肉身所以也不会死。

 

讨论:

       

本章的一个重要的议题是讲述静与顺从天道之间的关系。老子认为世间一种美好的品质是静,不过老子所说的静是相对的。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静有两层意思,一是外部表现的静,一是人内心的静。而对外部的静的描述是为了表达出人们内心的静的重要,内心的静则是不虚妄浮躁。所以说,老子的静是指不人为地去远离道的带领,即要象他所描述的水那样地几近于道。这种静的概念与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一致的,只不过从人的心思言行的层面来看,静的意思比无为更具体明确了一些。

 

回到《道德经》的第一章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静虽然与他的无为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显然由于人们语言的局限性,这个静字也容易给人造成误解 ,所以老子在前面的十五章中,特地在提出静字之后,再补充一句“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以避免人们误以为他所说的静就是让人们整天坐在那里不行动。在本章中讲到静之前,老子还先提到了虚。这里的虚与静的意思是基本一样,所要虚掉的也是使人们远离天道的混浊与浮躁。

 

自然科学,尤其是热力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包括生命及社会现象在内的自然过程有这样的认识:任何自然过程都伴随着有用能量的损耗,而损耗的结果是宇宙间的热力学熵的增加,而熵的热力学意义就是混乱。更进一步地,人们发现疾病,贫穷,社会动乱都可以用相应的熵的概念来表达。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为在自然界的熵的增加可以作为对自然界中对人类来说是良善的因素的减少的描述;而相反地,自然界中对人类来说是良善的因素的增加可以用局部的熵的减少来表述。而普利高津等人对于非线性热力学过程的研究发现,局部有序性的增加,也就是局部熵的减少需要消耗外界的有用能量,最终结果仍然是导致宇宙整体的熵的增加,也就是宇宙整体的混乱程度的增加。

 

而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表达的对于道的看法及对于如何才是顺应天道的品质的描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与今天人们通过热力学所得到的知识,尤其是在把热力学应用于生命及社会这样的复杂系统时所获得的认识相一致。首先,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中提出道是“用之或不盈”的,在第四十章中又说“弱者道之用”。可见,老子认为可以通过生一,生二,生三来生万物的道,而且可以使“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生天下贞(《道德经》第三十九章)”的道是用一点少一点的;第二,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混浊是不好的,动可以导致混浊,静可以减少混浊。这两点与人们基于热力学而得到的认识是一致的。唯一缺少的似乎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包括人在内的天地间的万物是如何来消费道的,虽然我们可以从第三十九所说的“得一”的“得”字所间接带有的“使用”的意思来体会出对道的消费,老子在《道德经》中比较明确地表达出的人的行为与道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顺从道与背离道的关系,而没有很明确地提到如何使用并消费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