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慕容青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解密《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老子论为道的实践观

(2010-01-24 15:14:48) 下一个

在整本《道德经》八十一章中,老子一共在两个地方用了“。。。之又。。。”的句型结构,第一次是在上一篇“解密《道德经》第一章”中提到的“玄之又玄”,而第二次则是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的“损之又损”。我在解密第一章中提到《道德经》第一章是老子的真理观的一个集中表述,而在这里要讨论的《道德经》的第四十八章中老子则对于应该如何“为道”的实践观进行了一个概述。遗憾的是,过去2500来年里,虽然不像对于作为老子的真理观的集中表述的《道德经》第一章的解读那样地离谱,人们对于作为老子的为道实践观的第四十八章的解读也存在着很多误解。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一下《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的原文,然后我做一些解译和讨论,最后我将在网上随便选几篇译文来作为对本文所作的解译的对照,有兴趣的读者也可自己去书店图书馆或网上查找相关的解译来进行对照,以便对《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有更全面的了解。下面就是《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第一章讲的是应该如何认识道,老子在那里指出:要认识道没有什么一蹴而就的捷径,唯一的窍门是不断反复地去深入认识客观的本质,即“玄之又玄”。很显然,那个玄之又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四十八章的一开始,老子对第一章中所阐述的认识道需要反复积累的道理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为学日益。

在这个简短的总结之后,老子接下来便阐述应该如何来“为道”的途径。老子指出“为道”的途径是要每日损去自己原有的愚昧和痼习,而且要象“玄之又玄”地认识道一样地来“损之又损”地改掉原有的旧的自我。由此可见,老子之所以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使用了与第一章中用过的“。。。之又。。。”一样的句型结构应该说并非纯属偶然,而是特意地与第一章的内容形成一种结构形式上的呼应。

这里对于什么叫“为道”作一简单的注解,通观《道德经》全书我们可以看出老子这里所说的为道有两层意思:一是按照道去行,二是培养出顺应道的个体素质。很显然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不断努力按照道去行就会习惯成自然地提高自己顺应道的个体素质,而一旦自己顺应道的个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就会自然而然地更好地按照道去行。

与第一章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不同之处是,认识道是永无止境的,而为道虽然理论上也是永无止境,但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到了一定火候,个人的素质就具有较高的水平了,而高水平地按照道来行为就是放弃原有的“逆道”的作为。我在上一篇“解密《道德经》第一章”中曾提到过,老子在《道德经》的总结篇第八十一章中曾对贯穿《道德经》全文的无为思想进行了总结:为而不争。而在《道德经》的第四十八章中老子则从达到无为的途径这个角度对无为的“不争”的含义进行了诠释:损之又损,以于无为。即把自己原有的“逆道”的作为大大地损掉之后,其实就是要基本不再与天道来争了,老子认为这就达到了无为的境界。可见老子在第四十八章和第八十一章中对于无为的诠释是完全一致的。

在指出了“损之又损,以于无为”之后,老子紧接着就说“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一个人做到了“不争”的无为之后,就什么都可以为了!可见老子所说的无为决不是有些道学士所误解的“什么都不要干”,而是要在不与天道争的前提下大有作为。

接下来老子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说的是人们不要无事生非,或者说不要为了有事做或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去做事,不这样行为的人常可以得天下的民心,而为做事或成就功业去刻意制造出事端的人不足以取天下。这句话其实是对老子前面所论述的无为的思想的具体应用或发挥。在老子看来,既然一个人的行为应该顺应天道,就不要按照自己的人为的意志来刻意地制造出一些并无实际的积极效果的纯粹是为了找事做的事端来。他的言下之意是那样的人取了天下,对于大家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

最后,我随便从网上查几篇关于《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的注解,可以让大家感受一下过去2500年里,这本被几乎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所有的精英智者们都涉足过而且广传于世的《道德经》的第四十八章是如何被解译的。读者自己也可以从书店里,图书馆里,和网上去查找过去2500年里人们是如何解译《道德经》的这一章的,从而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感觉。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例一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解:

做学问每天要(注重)积累,探求道则是(得到)越少越好;当一个人觉得“道”越来越少,到最后甚至感觉仿佛没有时,(他已经真正得道了)。(君主)呆着就足以处理天下一切事物,国民都相安无事是治理天下的常态。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经常有事情发生,这样的君主当的实在是偶然!(怎么会长久呢?)

旁注:

生物学上对物种有科、目、纲等分类,生活中也讲以点带面。事实上,它们都是在阐述“大小多少”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使生活中的一切尽可能简洁,只有发现、掌握、运用“道”。否则,只会一味的增加“学”只会令你我的大脑膨胀。举一反三、纲举目张很重要,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更重要。高明的君主(包括你我等民众)看上去无所事事却一切运行的井井有条。如果引申到企业上便是形成了你我心中公认默守的“制度”而不需要管理者了!每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管理者在与不在有什么区别吗?“无所事事”却又事事得以圆满解决,这是因为得道的结果。

例二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注释

1、为学日益:为学,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识。此处的“学”当指政教礼乐。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见智巧。

2、为道日损:为道,是通过冥想或体验的途径,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此处的“道”,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损,指情欲文饰日渐泯损。

3、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4、取:治、摄化之意。

5、无事:即无扰攘之事。

6、有事:繁苛政举在骚扰民生。

引语

本章讲“为学”和“为道”的问题。他先讲“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积累愈多。老子轻视外在的经验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见也就层出不穷。“为道”和“为学”就不同一。它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它不断地除去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朴归真,最终可以达到“无为”的境地。这一章所讲的“为学”是反映“政教礼乐之学”,老子认为它足以产生机智巧变。只有“清静无为”,没有私欲妄见的人才可以治理国家。因而,老子希望人们走“为道”的路子。

 

例三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

求学者,其学问一天天会增加,其追求也一天天会增加。

为道日损。

求道者,随着道行的增加,会越来越感到不足、欠缺,因而杂念也会随之减少。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越觉得不足、欠缺就越要探索、学习,杂念就会越减越少,久而久之就达到无为的境界了。无为而无不为。

达到无为的境界就无所不为了。

 取天下常以无事; 

治理国家的人,要以不骚扰人民、不给人民增加负担为治国之本。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会治理好国家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慕容青草 回复 悄悄话 这里补充说明一点:认识道与为道其实是有重合之处的:认识道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为道的过程。。。这一点对于在校勤奋学习的学生来说体会一定较深。。。。。。为学日益是指知识的积累而言的。。。。而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方式的改进则属于为道日损的范围。。。。。。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在学习上有困难就是因为不能放弃自己原有的错误的思维方式或旧的观念和方法。。。。过去2500年里人们对《道德经》的解译上的很多偏差其实就是由于一味地按照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来解读《道德经》而忽视了对《道德经》的内在逻辑的领悟而造成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