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逻辑幻象
(2009-10-23 08:34:04)
下一个
逻辑是我们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依靠。离开了逻辑,我们连说话都会语不成句,因为我们说话需要遵循语言逻辑。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把逻辑看成是自己的天然的一部分,虽然大家会在生活中发现并认可有些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比他人要强,但是很少有人会对自己的基本生活逻辑产生疑问,总是觉得那是和自己能够正常地呼吸一样的是自己生来就有的一个基本部分。相应地,人们虽然承认专业逻辑会比较复杂,却 不会对生活中人际之间的社会逻辑产生疑问,因为他们觉得那是非常明了和简单的。
其实,人们的日常生活逻辑是非常不严格的,而所谓的“非常不严格的”另一种说法就是“经不起稍微认真的推敲的”,甚至可以说人们的日常生活逻辑中充满了漏洞。人们的日常生活逻辑不严格的一个原因是人们平时的说理和论事并非都是按照明确的逻辑来进行的,而是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其中很大一部分听起来像是论理,其实还不如说是在表述自己的理想。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知道我这里说的是什么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个世界真是那么地讲道理吗?要真的是那样的话,恐怕来网上发牢骚的人就会消失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句话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不但不符合,而且离客观实际有着相当的距离。但是人们却仍然把它当作一个颠扑不破的信条来一代又一代地说了千百年。
中国人还常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只要真有本事就一定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是这么回事吗?显然不对,历史上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最简单的例子是很多人死后他们的工作才得到世人的承认。当然,有人可以把这里的“得到社会的 承认”来延伸为包括死后得到社会的承认。但是,这里的逻辑上的漏洞是,那些死后也没被社会承认的人根本就没人知道他们被埋没了,而死后被人们承认的本身就带有很多偶然性,其中有些虽然被承认了,他们的工作也已经失去了其原本具有的历史价值,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就是一个例子。类似地,“好东西一定有市场。”是一句高估了人们的鉴赏能力的话。生活中的好东西不一定有市场,尤其是文化性的抽象的好东西不一定有市场。再有一个类似的例子是,人们喜欢说“真相一定会大白于天下”,这句话就更与现实离谱了,这一点大家只要细心地数算一下自己人生的经历中有哪些真相是大白的就可以看出这句话到底有多真了。
再有更为虚幻的说法叫做,“人民热爱真理。”这句话很唬人因为它让人民听了觉得很舒服。其实,人民热爱的不是真理,是权势和利益,这是因为他们往往理解不了真理,所以他们需要依赖权势的人来为他们解释真理。在他们心目中有权势的人或所谓的事业成功的人讲的道理一定是正确的,所以哪怕一个有权势的人讲的是谬误,他们也会把它当作真理,而没有权势的人讲的即便是真理,他们也不会感兴趣。当然,真理是相对的,哪个人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所有的相对真理在所有的问题上都是等效的。很显然有些谬误会让人们以及社会付出重大代价,可是只要这些谬误是有权势的人说的,就会有很多人民去热爱它。除了权势之外,人民对形式比真理更感兴趣,这同样是因为真理难以理解而且听上去可能枯燥,而形式则可悦人耳目。所以在形式与真理之间,人民通常是要选择形式而不是真理。所以“人民热爱真理”这句话本身就是虚幻。
以上举的几个例子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人们把理想尤其是对人性的美化的理想当作了基本的逻辑来运用。有人可能会说,什么真理不真理的,生活嘛,就不要太认真了,认真了多累呀。当然,如果所谓的真理或逻辑只是被人们用来在茶余饭后欣赏一番,那么大家用这些理想来代替真理麻醉一下自己的神经让自己心理上爽一下也无所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理并非只是被拿来欣赏的而是被人们拿来说理辩论,指导各种行动的。人们在茶余饭后轻松的时候可能会很潇洒地说“人活着不要太认真了,真理不真理无所谓。”但是,当人们在生活中被别人因为谬误而伤害了或冤屈了的时候,却会咬牙切齿地说别人不讲道理;当自己或自己的团队因为不懂真理缺乏知识而犯错误的时候也会痛心疾首地后悔自己怎么会犯那种错误或责怪别人为什么会犯错误。其实,人们生活中的错误很多是由于自己或别人的逻辑上的谬误导致的,尽管很多人都曾很潇洒地说“什么真理不真理的”,但是当由于人们逻辑的谬误而导致灾难发生时,谁也不愿意这些灾难落在自己身上,而且一旦谁摊上这样的灾难时,一定会竭尽自己仅有的逻辑水平来为自己说理辩护。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切矛盾麻烦,不论是工作中还社会上的纷争都带有各自的逻辑背景,而我们对这些矛盾与麻烦的处理也都是在运用我们各自所掌握的“道理”,即各种我们认为说得通的逻辑。老百姓们每天在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道理和逻辑来应付自己的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从理论上来说,日常的社会真理或生活逻辑的表达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哲学和哲理。哲学是这样一种学问,由于它的表述经常绕口,所以哲学这个名词一听挺唬人的,因此人们平时也不在乎哲学,因为它似乎并不重要,但是人们的思维和说理却离不开自己所具有的哲学语言。举个例子,文化大革命时人们普遍地对当时的形式化的理论套话很反感,私底下常流传着一些流言来讽刺当时的文化,可是每个人在为自己论理或教育孩子的时候所说的话却又都是自己平时表示反感的那些官样的语言。当时年纪还不大的我以为那是人们不得不做出的表面文章,后来出了国发现,在海外不受所谓的形式上的官方限制了之后,从中国大陆来的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很多人,哪怕只是普通工人而不是什么知识分子或干部,一旦需要比较正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论是在教会,还是私下的聚会,或教育自己的孩子,很容易就把人们在文革时常表示反感的套话说了出来,这甚至成为从中国大陆来的人与从世界其它地方来的华人在语言上的一个区别性的标志。这使我意识到,哲理性的语言和理论是人们思维所必需的工具,如果你不能从生活中或其它的来源得到新的哲学语言和思维方式,那么哪怕你对自己曾经所处的文化环境里的哲学语言不满意,你的思维也跳不出你曾成长于其中的哲学氛围的局限。
除了前面举出的把理想当成逻辑而产生的生活逻辑的错觉之外,人们的社会逻辑中的自相冲突也在产生着各种生活中的逻辑幻象。而社会生活中最典型的逻辑矛盾可能就是老百姓常常是积极地支持并参与到促成自己坚决反对的社会现象的社会文化中去,就好像是整天在用自己的左拳头与自己的右拳头搏斗一样。这里举几个例子: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今天的中国无论是舆论界的报纸网络电视里,还是老百姓私下的交谈中,大家都非常不满今天社会上的急功近利的现象,不满意充斥在从家庭婚姻,亲朋交往,到社会服务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浓重的商业化气息,不满社会上因为急功近利而出现的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造假和欺骗的行为,老百姓们普遍呼吁社会要多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要过于地急功近利和商业化。
但是,与此同时社会上又有一个得到老百姓普遍支持的舆论造势,那就是做事情一定要实用;做产品要实用,学知识也要实用,最好是一本书拿来一读就知道怎么能够多挣几万块钱。电视上公开鼓励大学生不要花太多时间来读书,应该把时间主要花在社会活动上,因为那样来钱快,至于考试只要能拿60分就行了-----我在听了这个理论时觉得好笑,因为每次考试都拿60分其实是很高的要求,每次考试拿100分不容易,每次考试刚好拿60分也不容易。你冲着100分去可能只能靠个8,90分的,你冲着60分去,有时可能会考65分,有时就保不准要考55分了。
老百姓们在反对上述的急功近利和泛商业化现象以及支持上述的所谓高效实用的思潮的时候,往往没有意识到,从逻辑上来说这两种文化是彼此相互一致的,也就是说社会性的实用主义思潮必然导致社会性的急功近利和泛商业化。因为如果什么都讲实用,连上学都实用到了不用读书只管去学习挣钱的本领的程度,那么这个社会还能不急功近利,不什么都商业化吗?你现在坚决反对其中一个却极力支持另一个,可不就像是用自己的左拳头与自己的右拳头进行搏斗一样吗?
另外,今天在中国,对拍马屁排挤实干人员的反感已经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所谓的管理培训讲座,一位复员军人讲员在倡导用军队的管理理念来管理企业的时候提出这样一个理论,说一个企业对管理人员的最重要的评审标准是对老板的忠实,而不是一个人的聪明和能干,因为大家都知道越是聪明能干的人越是会分疆而立。这个听起来新颖的观点赢得了场下的热烈掌声。其实,只要稍有些哲学洞察力就会发现这个观点一点也不新鲜。一个企业如果以对老板的忠诚为最高标准,那么这个企业一定是拍马屁成风,而实干人员受打击排挤。这是一个运用了几千年也失败了几千的老理论的新翻版而已。而老百姓们支持一个自己反对的理念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例子,也是又一个大家声称不重要的哲学在生活中对自己产生影响的活生生的例子。
在今天的中国人们抱怨的比较多的一件事是中国的教育体制不适合社会的发展,主要针对的一个现象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少人也为此纷纷出主意拿高见。在这些高见中有一种说法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是社会上没有工作,而是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所收的训练使他们无法胜任社会上的工作。也就是说工作机会是大把的,只是大学生做不了。且不说这种说法是否片面地掩盖了由于经济不景气而带来的社会实际职位的短缺的因素,就算是真的社会上有大把的职位而大学生的所学不得社会所用所以找不到工作,那么也应该是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或专业实习不对社会的口呀。可是在中国国内的一个为大学生来论道的节目上,却由一大论坛的掌门和一个热门节目的主持人来对大学生们说他们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他们不会记笔记,不会处理小问题,因此上大学时不要把时间花在校园里,应该出去挣钱,多积累社会经验(前面提到的考试只要考60分就行了就是这个节目的两位主讲嘉宾之一提出的)。这就莫名其妙了,记笔记,处理小问题那不是大学所要培训的内容呀。如果说社会上有大把的就业机会但就是因为找不到会记笔记处理小问题的人而让职位空着,让企业因此而宁可由于缺乏雇员效率低下也不去雇佣大学生的话,那么中国就该关掉一些大学,而不是由具有政府背景的电视台让社会名流们来号召大学生们在校期间不要好好学习。我猜这个世界上这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在具有政府背景的电视台上听到呼吁大学生们为了就业和挣钱而不要去好好学习的节目吧。很显然,这里的问题又是基本逻辑上出了差错,而老百姓们却不能察觉出这种逻辑上问题,使上述这个节目反而成为很受欢迎的节目而在电视上被反复地重新播放。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在生活中的困惑和错误就是由于缺乏一些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而产生的。在一次聚会中,大家一起探讨“凭爱心说诚实话”这个话题,有两位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一位是在中国国内受的教育,一位是在国内和美国受的混合教育)的人强烈地表示一个人只要是带着对对方的爱心,就一定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向对方说出来,哪怕这种想法说出来之后会对对方造成伤害,甚至毁了对方的人生也一定要说出来。他们认为凭爱心说诚实话是一个原则,为了这个原则就不惜承担风险,包括伤害或毁了对方的风险。在场的其他人虽然觉得他们说的有问题,却拿不出什么明确的理由来反驳,结果几个一开始不同意他们观点的人也开始动摇倾向于同意他们的观点。这时,我得到一个灵感,就指出了他们的观点的问题是混淆了基本的逻辑。我告诉他们“凭爱心说诚实话”是一个必要条件或前提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人们说话时应该“凭爱心说诚实话”,但不是只要认为自己是“凭爱心说诚实话”就什么都可以说了,因为人类经常会自我欺骗,有时明明是出于忌恨结果还自以为是出于爱心,所以真正的“凭爱心说诚实话”在说话时一定要考虑是否会对对方造成伤害。我这么一说包括刚才那两位在内的在场的人都同意了我的说法,这是因为“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的逻辑上的区别是我们在小学时就学过的,只是大家平时不注意把这些基本的逻辑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而已。
其实,如果我们对今天世界上和生活里所发生的矛盾冲突进行分析,会发现很多都是由基本逻辑上的混乱造成的。可以说,这个星球上的人类每年为了自己在哲学理论上的原始和不发达要付出数以亿万元计的代价。但是,当人们要向这个世界推广新的哲学理论时,首先听到的却是“哲学又不能换钱花,谁会来听你的哲学。”这本身也是一个哲学逻辑上的极大的讽刺:一方面为了落后的哲学付出包括生命和亿万元的财产在内的巨大代价,一方面却说哲学不值钱。
说到真理,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个说法,说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只需要在不同的时期比以前稍微进步一点就行了,因为说多了社会上接受不了。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这是因为“真理”两个字单说出来会让人们觉得很抽象。但是如果把抽象的真理与人们所熟悉的实际利益联系起来的话,恐怕人们就不会认为上述这种说法是有道理了。其实,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尤其是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没有人会说自己只要比以前稍微进步一点就可以了,这是因为没有人能够担保只要比以前进步一点还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对真理的掌握,包括对社会哲理的深刻认识一定会在激烈的竞争为自己带来有利的帮助,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在人类历史上从来不乏因为惧怕真理而被击败或淘汰的例子,可以说人类社会的竞争的最积极的意义就是使人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敢偷懒,不敢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