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慕容青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管理理念的内在矛盾

(2009-09-10 10:10:50) 下一个
被认为是现代化(或更精确地说是后现代化)管理的方式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世界各地流行起来,实际上这种管理的雏形早在一两百年前就开始了。虽然现代化的管理本身是个复杂而又庞大的题目,我们还是可以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其基本的思路,也就是关于所有的管理理念的基本原则或基本理念。

我想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基本原则:以标准化的手段把企业经营和生产中的错误纳入到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终端产品带到消费者市场的错误。这里所说的标准化是一种非常广义的标准化思想,它可以是具体到机器部件的标准化,也可以是抽象到企业文化甚至员工心态的标准化。

比如,一百多年前人们发现用标准化的部件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的效率;后来,亨利福特又发现了标准的组装生产线具有巨大的威力。再如,ISO的实验室标准并没有具体限制人们应该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哪一类的实验,但是它却规定了实验室一定应该具有哪一类的文件记录及相关的程序。还有更抽象一点的标准化例子,现在的一些企业把社会上流行的自我完善的七习惯(seven habits)也拿来作为帮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一种培训,这可以说是一种更为抽象的对员工行为的标准化要求。

总之,标准化的思维贯穿在所有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之中,这是因为现代化管理的一个目的就是要通过规范来抵消我们因个人素质差异及个人身心状态的不稳定而在工作中产生错误的机会。人们在宣传贯彻现代化管理理念和体系的时候,虽然宣讲和推行的都是具体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不一定总是把“标准化”给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标准化的意思却通常都是暗含在各项具体的管理措施当中的。

与此同时,现代的管理理念通常又都强调另一个重点,那就是要充分发挥员工们的内在潜力。人们在把发挥内在潜力这个理念与其它所有的含有标准化原则的管理理论或方法推给大家的时候,往往都非常自然地让你觉得这些理念都是天生地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不存在任何的不对付之处。但是,如果我们对标准化的思维方式和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的愿望稍微进行一些逻辑上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两者之间实在是有着逻辑上的相互抵触的。

按照标准化的思维,凡是被进行标准化的对象,不论是硬性的机器部件还是会喘气的人,都被认为在被标准化的范围内是一样的。所以按照标准化的要求,管理人员不应该迁就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应该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管理。如果管理人员都去迁就每个人每件事的具体的特殊状况了,他也就无法贯彻那个标准化的理念了。很多被批评为缺乏管理水平的经理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贯彻标准化的魄力,而过于迁就员工的个别要求。

相反地,要想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对员工因人而异,这是因为每个的潜力都是不同的。

标准化的思维方式和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的愿望之间的逻辑上的矛盾,决定了当企业在管理中试图同时贯彻这两种理念时必然会遇到麻烦。尤其是当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两者之间内在的矛盾的时候(相信绝大多数的企业不会去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本文所作的逻辑分析),企业在遇到麻烦时还可能会去责难相关的当事者,而不会去从问题内在的逻辑上去找原因。

由于用标准化的思维进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任务而发挥员工潜力则是更高的品味,在现实社会里,当上述二者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的时候,人们更多地是用标准化来限制个体潜力的发挥。而现代化(或更精确地说是后现代化)社会提供了比以往更强有力的管制手段,这就意味着虽然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强调要发挥个体潜力,实际上随着文明的发展,标准化的管理理念将更多地限制个体潜力的发挥。

人类如果不能在解决上述二者的矛盾的努力中更富于创造性,那么在适者生存的社会选择力的作用下,现代化社会(更精确地说是后现代化社会)将会越来越趋于平庸的社会。其实,本作者一直认为,对标准化与非标准化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上的失败是导致眼下的经济危机的一个深刻的文化内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