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个人资料
正文

歌剧《茶花女》欣赏之旅(3)

(2008-04-03 19:14:14) 下一个

 

 

歌剧《茶花女》La Traviata 的欣赏之旅(3)
 
作者:采菊东篱/ 天是鹤家乡


这次所看的歌剧还有最令人称道的是舞美设计。

《茶花女》是一部典型的意大利歌剧,但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舞台创新,在舞美上,这部歌剧已经加入很多法国歌剧的元素,尤其是第二场第二景,令人享尽听觉和视觉的美餐。

《茶花女》诞生在弥漫着浪漫主义艺术气息的19世纪,故事发生在巴黎的上流社会风月场。但是为了避免某些压力和迎合观众的口味,最初的舞台美术设计和服装设计,基本上是参照了路易十四时代的时尚。很多《茶花女》的版本,基本承袭着类似的富丽、精美、豪华风格。但是这位导演为这部戏设计的舞美似乎是集“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几种风格的大成。

第一幕的场景是一个类似路易十四时代的装潢艺术的大厅,富丽堂皇。紫色的基调,背景色调温暖。显示了女主人住宅的豪华、奢侈。宾客的服装几乎是属于十九世纪的。茶花女身穿着天蓝色的大裙撑,装饰精巧,色调明亮、轻快,色彩鲜艳,显示了薇奥莱塔耀眼的青春生命尽享着人间的的狂欢。顶光和脚光照得全场辉煌、明亮,人物形象鲜明。

这是传统豪华的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5QHoksdErk

第二幕第一景的场景是在巴黎的郊外,室内装置比较简易,和第一幕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装潢设计仍是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浅蓝色调的客厅安置着一个别致的火炉,左边太阳房里是几排高低有序的绿色盆栽植物,室外的阳光强烈地照射在碧绿的新叶上,令人联想乡间清新、自然的空气,和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但也暗示了这种生活依然如一盆盆花卉一样—— 不能植根于大地,脆弱而历时不久。全场除了较弱的面光外,采用耳光,左主右辅,呈现不对称的明暗效果。

第二幕第二景的舞台设计风格简约、色彩艳丽;色调极暖。

第二幕二景的前奏曲 Di Madride noi siam 响起时,一群衣着艳丽的吉普赛女郎跳起的西班牙舞蹈,奔放、热情;接着是盖着神秘面纱的阿拉伯舞女翩然起舞,舞风旖旎、洋溢着波斯的风情;舞女们额头上闪着金光的水滴式流苏头饰豪华、富丽;手摇的铃鼓,随着舞曲的节奏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其后是优雅的男女双人芭蕾舞。桥光和柱光打在流动的舞者身上,轮廓很美,舞台背景的灯光压得很暗。效果具象征意味,充满着醉生梦死的人间欢场景象,此一铺垫也把剧情引向紧接着的男女主角的冲突之中。我想,这样的场景如在法国上演,应获得满堂的喝彩。随后,薇奥莱塔身穿白色网纹丝质撑裙,上面绣着一朵朵别致的黑色茶花,寓意很深,预示着死亡的悲歌将奏起。

以下是传统豪华版本的第三幕序曲 “Di Madride noi siam ”的视频,可以点击欣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c-PjPf-uIE

第三幕是由两个场景组成。大幕打开,是昏昏灯火,前奏曲缓缓响起,曲调哀伤、凄美。第一个场景是薇奥莱塔身穿白色丝绸睡衣,躺在卧室的病榻上,低吟杰尔蒙的来信,然后是一首感人肺腑的绝唱:Teneste la promessa... Addio, del passato(太迟了,我等不到了.....永别了,往日的美梦)。歌毕,机械舞台上升,从下层冒上第二个场景,是茶花女的私人起居室,陈设简陋。此时的薇奥莱塔铅华褪尽、红颜尽消;受消耗性的疾病折磨,使她生命弱如游丝。一道蓝色柱光射向她的侧面,色调很冷,令人不寒而颤。任何不知剧情的人都能猜到,剧情将向着死亡发展。最后一首二重唱“親愛的,我們將遠離巴黎”结束之后,薇奥莱塔倒在舞台的右侧....... 。

第三幕两个场景的设计虽然寒冷,但悲剧气氛十分浓烈。全剧的舞美设计和人物视觉形象的塑造水平堪称上乘。


下面是Maria Jose Siri 演唱的“太迟了,我等不到了.....永别了,往日的美梦”视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PWF3UHCIKk


美国歌唱家安娜.莫芙演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aGMBqyeUdE


下面是卡列拉斯和索科托演唱的“Parigi, O cara 親愛的,我們將遠離巴黎”,随便提一句,请留意卡列拉斯这个时候的声音非常漂亮,值得再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GKebWZ8s_Y

《茶花女》和英国的《罗密欧朱丽叶》、中国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一样,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爱情悲剧,它以戏剧的形式在民间上演、历经上百年不衰。我个人认为,三者在外延上有类似之处,但前者比后两者具更深的内涵。

女儿问我,既然杰尔蒙认为薇奥莱塔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并为要求她作出牺牲感到内疚,为什么不让自己儿子和她相爱? —— 大人世界的自私、虚伪和残忍,被一个未成年的少女困惑的诘问一言揭穿。

我告诉女儿,《茶花女》在社会学的意义上看,它包含着对性、金钱、社会等级、名誉等等问题的诠释;在哲学的意义上去思考,它图解了死亡、生存、时间、青春、牺牲、高贵、善良等等深刻的含义。从伦理的角度去解读,它牵涉到对纯洁、善良和堕落内涵的不同理解。《茶花女》所值得探讨的课题很多,每一个命题都足以让研究者写一篇毕业论文。

小仲马以艺术的手法,提炼和概括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了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千古名篇。它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风尘卖笑女的生命在浮华尘世的沉沦悲歌,他通过这个悲剧艺术形象,揭示了社会的虚伪、世道的不公、等级意识的可恨。薇奥莱塔作为一个青楼女子(La Traviata 失足者),在社会伦理和宗教概念上,她是该被谴责的,而小仲马却要赋予她一个高尚的灵魂,让她会为了爱情作自我牺牲、成全他人,又无怨无悔。他把人类品格上的优点倾注于茶花女这个艺术形象上,并把它提升到超越一切世俗道德概念的最高点予以讴歌。

意大利的威尔第和法国的小仲马身处两个国家,但对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卖笑女,他们找到了审美的共同点。那就是对社会传统道德的反叛、对弱者的人道主义式的同情。小仲马把它表现在茶花女文学形象的塑造上,威尔第把它体现在音乐形象的创作中。正如我们在全剧所听到的薇奥莱塔的每一首咏叹调,无论是欢快热烈的祝酒歌,或为明亮华丽的花腔爱情独白,还是悲凉凄绝的死之挽歌,都写得感人肺腑、悦耳动人。

聪明而有远见的小仲马曾经预言:“五十年后, 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