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聚闲斋:聚闲斋茶馆翰林嫂

(2006-12-27 16:33:13) 下一个


既然讲茶馆故事,就不能忘记茶馆的主人。1894年的时候,聚闲斋的掌柜由少东家兼任,年方十七,虚岁十八。光绪皇帝也是在这个年纪上亲政的,管理大清帝国那么大一个世界。那么这小小的聚闲斋茶馆就没有道理不让十八岁的少东家亲政。少东家姓邱名京生,一听这名字就知道他是在北京出生的。不错,他是北京出生的,但是他爹不是。他爹是福建人宁化人,同治年间的进士,留在翰林院做庶吉士,人称邱翰林。邱翰林出身贫寒,全靠头悬梁锥刺股,苦读圣贤之书,在考场上冲杀出来的。他来京之前已经入赘闽侯豪绅林家。但是他在北京为官的时候,他的太太没有跟随他来。翰林太太是林家独生女儿,正巧林老爷去世,家里田产没有人照看,交给别人不放心,所以就留了下来,并大大方方地劝邱翰林在京城找个二姨太照顾他的生活。邱翰林不得不遵命,硬着头皮,被迫从八大胡同韩家潭松竹班挑选了一个清倌人做二姨太。这二姨太,人称翰林嫂,就是邱少东家的生母。

为什么翰林家开起茶馆来了?原来十年前邱翰林不知犯了什么错,被朝廷处分,发放原籍,削职为民。邱翰林回福建的时候,把二姨太留在京城。一是担心把她带回福建,弄不好跟原配太太打架。二是他觉得自己的错误不太重,弄不好哪天又被朝廷重新启用,叫回京城来。因为他只是被革职,没有被抄家,重新启用的可能是有的。邱翰林把他在京城的房产留给二姨太和儿子邱京生看守着,并留给他们不少银子,让他们娘俩好好生活,等着他回来。事情还真叫邱翰林猜对了,过了三年,朝廷又想起了他,下调令,要把他叫回京城来。但是天下的好事不能让一个人都占尽,调令传到闽侯县城的时候,邱翰林得了一场急病,就踹腿儿死了。

邱翰林一死,这二姨太着了慌,这以后的日子可没有依靠了。要想嫁人,自己出身不光彩,还拖着油瓶子,肯定找不到什么好人家。要回到松竹班出台,凭自己翰林妻子的身份,能走红八大胡同,但是一看到自己的儿子,就舍不得往火坑里面跳。于是乎,她就找邱翰林在京的同乡帮忙,卖了胡同深处的院子,买下福建会馆旁边的临街房,开了一个茶馆,字号聚闲斋。第一就近接待婆家福建老乡,第二经营福建名茶,搞出特色。这茶馆除了茶叶好,翰林嫂还精通诗词歌赋,把环境弄得很有品位,加上她手脚勤快,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深受顾客好评。聚闲斋很快就出了名。

那么一个女人家怎么就那么大本事开起茶馆来了?别看茶馆生意不大,也算是经商,在中国经商,没有靠山根本不行。要么靠白道,要么靠黑道,总之要靠一道,一道不靠也能经商,那一定不是中国。翰林嫂的丈夫死了,婆家贫寒又远在福建形化小地方,翰林嫂根本指望不上。她在京城能把茶馆开起来,靠的是冷贝子爷。冷贝子爷家住宣武门内。翰林嫂还是早先通过邱翰林认识冷贝子爷的。那时候邱翰林有事拍贝子爷老爹冷贝勒爷马匹,经常去给冷贝勒福晋送礼。福晋老太太喜欢打麻将,凑不够对手的时候,就把翰林嫂给叫来。 来的次数多了,也就是认识了冷贝勒爷的儿子冷贝子。邱翰林死的时候,冷贝勒也死了。冷贝子当了冷府的家,又提升为外城巡捕营统领,相当于现在的警察分局局长。宣武门外这一大片地区的治安都归他管。翰林嫂到冷府求他帮忙,他自然乐意,于是翰林嫂就等于靠上了铁打的靠山。

虽然冷贝子爷当上了聚闲斋保护人,但是他自己轻易不到这里来。第一他忙,没有闲工夫,第二假如他有闲工夫,他宁肯去八大胡同的小澡堂子去泡着,也不会到这里来听那帮穷酸茶客瞎白话。在冷贝子眼里,泡茶馆属于穷爱好,没有什么好泡的。他喜欢真泡。在小澡堂子里,都是赤身裸体的温柔姑娘陪客人泡澡。对冷贝子爷来说,这才叫真泡。

冷贝子爷不来没有关系,只要他承认聚闲斋用他的名字,就够了。遇上来捣乱的,不等翰林嫂说,茶客们就会主动把捣乱的人来到一边,小声跟他说,您知道是谁罩着聚闲斋吗?就是南城青龙冷贝子。来人一听,就连忙吓走了。

冷贝子爷虽然不来,他侄子冷四倒是没事经常来。冷四家比较寒酸,他没钱去八大胡同真泡,只好来聚闲斋茶馆耍耍威风吹吹牛。翰林嫂把他当作冷家的代表,特殊招待着,那就是终身免费在聚闲斋喝茶。当然摔坏了杯子出外,还得要冷四赔偿。原来冷四有个毛病,那就是激动的时候爱摔杯子,听响,所以聚闲斋账本上有一页是专门纪录冷四摔杯子的,到了月尾,就凭账本找冷四收杯子钱。冷四虽然不阔气,但是赔偿杯子的钱那还有。庚子事变时,无后的冷贝子爷壮烈牺牲,冷四继承了他大爷冷贝子的财产,一下子变阔气了。这冷四可就抖起来了。冷四抖起来之后,不忘本,还是继续来当聚闲斋的老茶客,只不过更喜欢摔茶杯了。所以在聚闲斋的历史上,按架子排列茶客,冷四架子最大。[2006-9-4][2007-2-23修改]

回到总目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馄饨侯 回复 悄悄话 在中国经商,没有靠山根本不行。要么靠白道,要么靠黑道,总之要靠一道,一道不靠也能经商,那一定不是中国.
精辟!

由这篇知道了聚贤斋的来历。三歌的清明上河图由此展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