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痴史迷

挖红楼,侃文史,走天下
个人资料
史迷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水清终有竭,倒戈逢八月----读史小札(8)

(2014-02-09 10:14:13) 下一个

“水清终有竭,倒戈逢八月”是奇书《推背图》的一句,来自它的预言第三十七像。专家和爱好者都认为这个预言是指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四句谶语说: 汉水茫茫,不统继统; 南北不分,和衷与共。四句颂词曰: 水清终有竭, 倒戈逢八月;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这八句基本对应了辛亥发生的时间(阴历八月);地点(汉水);朝代(清);状态(无王)(共和)(继统(宣统))等;在全书的位置也能承前启后。所以信者甚多。两个原因让我不太信服《推背图》,一个是它虽然号称是清初金圣叹的批本,但现在流行的多是1915年版本的翻印,而1915正是辛亥革命之后。是真的预言,还是为事后对应而做了“修改”;二是从清末到现在,预言都是含糊其辞,可有可无,全不像清朝那几条那么清晰明确,想否认都不成。所以,感觉是“假做真时真亦假”;不过这本是闲话,无关立宪革命的讨论。我就是借用这两句当题目,谈谈辛亥革命而已。

辛亥革命,太清楚的历史,简直没什么可说的。要强说,就想说从1895年到1911年,从兴中会和同盟会,从第一次广州起义到黄花岗起义(19114月,离无偿起义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都失败了,牺牲了数不清的志士仁人。为什么?是当时社会矛盾还没激化到有个火种,就能点燃全国熊熊大火的程度。开始立宪后,士绅、商贾、学人,平民,都在盼望着由它带来的和平过渡。是清廷推出的“皇族内阁”和对保路运动无情的镇压,才让人们对立宪的希望最终破灭。同样是发生在1911年的革命,4月在广州,很快就被镇压了;而十月在武昌,短期内就得到关中15个省的响应,成为燎原之势。这半年间,能改变人们对清廷支持或观望态度的原因,一个是皇族内阁的出现,一个是保路运动的失败。

另外一个重要看点是,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在人民造反方式的武力革命中,是流血最少的改朝换代。与当初人们因为惧怕流血动乱而冷淡革命、热衷立宪,大相庭经。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当革命出现后,人们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认识,就是脱离清廷。不但革命党和立宪派立场一致,就是汉族的高层官僚,包括像省督一级的镇守一方的朝廷大员,对脱离清廷都是半推半就。所以,将近半数省份革命后的新督军,不是当初的旧督军旧巡抚,就是旧军队的将领。而清廷唯一可借用的武力,袁世凯和他的新军,也不想逆潮流而动,与绝对多数的各省为敌;而是考虑如何在这次革命中,获取自己最大的利益。所以,尽管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清廷做了两个巨大的让步,还是赢不回从上到下的支持;而这两个大让步,基本就是告诉全国人民,我们认输投降了。

一是,在起义后,派荫昌统帅新军南下攻打武汉三镇。打不赢,只好换帅,请被冷处理两年多的袁世凯出山。袁世凯不为所动,他要的是更高价码。清廷万般无奈,但知道怎样才能换取袁世凯出力,为他们争得个身家平安。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当初搞的皇族内阁,把汉族官僚集团推到对立面;现在为笼络袁世凯,也为向汉族士绅表达皇族不再专权的决心,摄政王撤换了庆亲王责任内阁的全班人马,委任袁世凯为新责任内阁总理。内阁成员,除了管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大臣是满族外,其余清一色的汉族官员。并承诺,皇族永不加入内阁。这样,清皇室放弃了包括军事指挥权在内的一切行政特权。庆亲王内阁,从成立到消亡,前后不到6个月的时间;遇上大时代,当了短命鬼。

再者,我以前提及过1908年推出的宪法大纲,这个大纲想用宪法形式把皇权推到极致。皇帝不仅具有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而且皇家财政和行为不受国会监督和限制。立宪派以及舆论对这个大纲的严厉批评,加上武昌起义后的各省纷纷独立的事实,使清廷认识到,他们对无边皇权的向往,实际是个永远不会实现的梦想。迫使皇室急促改变宪法草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守卫在京师附近的新军将领,在10月底发布了支持保全皇室,促行立宪的最后要求。这个被称为“十二条政纲”的文件,只有一条保证皇室为大清象征,其余都是实现宪政的条文。考虑到袁世凯对新军将领的控制和影响,这个政纲,实际表明的是袁世凯对时局的态度。

清廷于十一月三日,颁布了名为《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的中国第一部成文宪法,并立即由摄政王率皇室成员宣誓生效。在这个宪法中,皇室放弃了对立法、司法和行政的干预,并接受来自国会对皇家财政以及活动的监督,只求保住自己在国体上象征性的地位。为时六年的立宪运动,终于到了宪法出笼的这一天。但这部宪法,除了说明皇家有意愿放弃自己独揽的专制大权,让中国走上宪政道路外,对革命党和立宪派人士来说,已经是毫无意义:因为它来的太迟了。历史进程犹如流动的河水,只进不退。在共和人士(革命党和立宪派)控制了关内十八省份中的十三个省后,在袁世凯认识到自己身后的清廷,已经是只有利用价值的死老虎后,谁还会再去效忠那个原本就不是汉族,并且对汉族欺凌压迫的异族皇权呢?满清当局不仅错过了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时机,而且对自己的罪恶醒悟太晚,以致民心失尽,自然是无药可救了。

到了1220日,代表袁世凯(注意不是代表清廷)的北方议和团队和代表南方各省的议和团队,在上海签订了和平协议,双方赞同的第一项,就是在中国实现共和政体。那时,清廷还没有退位,但君主立宪是靠边站了。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场革命,也只是因为它的起因:在武昌和其它一些省市的武装起义。而最终的解决,确实是通过谈判和让步实现的。在我看,辛亥革命的真实意义是政治改良,是革命党、立宪派、以及旧官僚之间的利益交换。所以,它不像以往革命那样充满着刀光剑影;也不像历代改朝换代时旧官僚被斩尽杀绝。其实,它开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失败者没有耻辱;胜利者没有骄横。而且胜利者,不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政党;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制度。从此,在历史上我们可以自豪地写,中国人用几近和平的手段,解决了从皇权专制制度向民主共和制度的转变。如果,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争斗和改良,都能用辛亥革命的方式解决;那么,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和外张力,一定会大过几十年连绵无止内战下残存的那一点点国力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TerracottaWarrior 回复 悄悄话 善良乐观的史迷希望即将到来的历史巨变更文明更温和代价更小不难理解,但当权者的自以为是武断专横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无限贪婪使他们往往在最后关头变本加厉、利令智昏,最终导致时机痛失、悲剧重演,旁观者再清也只能扼腕叹息啊
DUMARTINI 回复 悄悄话 史迷,真是史迷


看来历史只能借鉴而无法复制...对此十分灰心丧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