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痴史迷

挖红楼,侃文史,走天下
个人资料
史迷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回首当年话安全(四) 钳工怕打眼儿

(2012-05-05 20:04:05) 下一个

接着说这个话题。 

工厂里流传一句有关工种技术难关的顺口溜,这样说:

车工怕车杆儿,刨工怕刨板儿,钳工怕打眼儿。打眼儿就是钻孔,就是使用钻床。前两句,主要是说技术上的困难之处;而第三句,不光有技术上的考虑,也包含对安全的担忧。当钳工,少不了要和很多的机器打交道,不光是维修,还有使用。使用得很多的,而且几乎是天天会用到的,就是钻床。说钻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放在工作台或架子上的,由很小马力电机带动的,人们俗称为“台钻”。台钻上用不了大钻头,1415毫米直径是最大值了。另一种是和其它机床相似、固定在水泥基础上的大型机床,人们称之为“立钻”。这种钻床的电机马力很大,最大的在20千瓦上下;用的钻头也能很大,到50毫米,都带得动。立钻比台钻不光是马力大,而且复杂:有齿轮变速箱,有自动进刀(切削)功能等。所以,对不按安全规程操作的人来说,遇到危险的机会也大;危险的程度和伤害的程度,都远比在小台钻上严重。我们学徒时,安全使用立钻,一直是生产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钳工工作时,多数情况下,要戴手套,因为和机械,和金属打交道,手被碰伤的机会远远大于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所以戴手套保护双手,是很简答的道理。但并不是在所有的工作中都应该戴手套,有时甚至是根本就不许戴手套。前者,如手握锤子敲打时,戴了手套后手不易抓紧锤把;特别是连续敲击多次后,手和胳膊疲劳,握力下降,手锤很可能在胳膊甩动中滑脱飞出,造成人或物的损害。后者,在手有可能接触转动工具或材料,而且会有锋利铁削出现时,是绝对不允许戴手套的。一旦转动工具的尖角或由此产生的铁削刮到手套,在来不及摘掉或甩掉手套时,手就会被卷到转动的机器里:轻则,扭断手指;重则,扭断胳膊,甚至重残。

我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我自己就在小台钻上把胳膊卷进去过。不过因为台钻的功率不大,向里卷的胳膊竟然把台钻拉住不转了,让我逃过一。可在我们车间借用大立钻的同事,却没有这样幸运:他的右手手套被钻头钻出的旋转铁削挂住,随着钻头一圈圈地转,后果。。。。。他还是位师傅,出事时,至少有八、九年的钳工经验,而我们还没出徒转正呢。

我没亲眼看见这个师傅出事的过程。但帮他最终关掉立钻电源、并且尽可能保护受伤右手伤势的,是我同班的一位师傅。他向我们讲述现场的话,至今还让我一阵阵的心悸肉麻(胆小和嫌血腥的到此为止)。

大意是:“他这个胳膊被卷到钻头的轴上了。大拇指耷拉在手下面,骨头肯定全断了,不知是皮肉还是手套连接在手上。钻头上缠着绿色的筋,血流得满处都是。”他说的筋,大家猜想,后来被证实,就是血管。钻头拧断骨头后,继续在转,就把挂住的血管,一圈又一圈地绞了出来。。。。后来见到过出事的这位师傅,他的右臂整个瘫痪了,失去功能。那时他还不到三十岁,就成了终身残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4)
评论
史迷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零不是数的评论:
握手加拥抱,为我们的当年:))大概得叫您一声师哥!您大概是70届六月分配那一批的。我是12月的那批,家庭有问题,因为哥哥姐姐都下乡了,侥幸没插队,但被分到最后,去最远的“北京”。在石化做了九年。不过,坏事变好事,我真的很庆幸在那工作,学到了很多很多的知识,也愉快地度过了青年时代。

接受你的更正,改为“最大的有。。。”,谢谢了。说道车床,我们还自行生产过20台C620车床呢。那是设备不足,什么都靠自己造。刮床身和走刀架,真累。

再谢!想起来了,你在我写儿子时来过,谢谢一直赏读!

零不是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史迷的评论:
不好意思,说得有点过了。道歉!主要是第一次的评论没有得到回复,有点坐不住了。不好意思!我用过的设备都是60年代或以后的产品,也许效率比以前高了。不过在没有具体说明设备之前,说立式钻床功率都在20KW左右与一般事实不符。
既然楼主要求,我也只好说实话:我70年进工厂(15岁,一机部直属大厂),先做机修钳工,再作车工。77级进大学,已经是三级工。77年夏天,直辖市青年车工技术表演赛理论第一(满分),总分第三(有一个车莫氏3-4号锥套的工件,40分钟完成,因为分给的车床小拖板导轨不直,没有达到要求的60% 接触面积而没得分,当时用那台车床的7个人,没有一个合格的)。
说到磨钻头,难的不会,会的不难。当时把那本“群钻的理论与实践”都背透了。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但还没有失败过。
至于那顺口溜,的确是指比较难加工的零件,如车细长杆(我干过1:50多的,1:30的丝杠是家常便饭),刨宽薄板等。和安全确实没有联系。
史迷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零不是数的评论:

再和您吹一点:

我在1978年春天,打到四人帮后恢复技术学习和竞赛等活动中,荣获本公司青年钳工理论考试的第一名。有近二百人参加,包括从技校刚毕业的实习生。

79年重新定级前,实践测试,获本车间青工第一。第一个被定级为青工中的三级工(我们五年没长级,和全国一样)。79年的指标,要照顾十几年未能长级的师傅们,70年进厂的青工,只有几个指标,所以大家都是全力以赴,竞争是很激烈的。

我因为确信自己可以考上大学(77年就考上了,因病没去成,所以自己有把握),放弃了这个指标,哥们们都说我够义气。我现在因为出了本小书,真实名字和网名,都写在了那本书上,所以,不敢瞎吹牛的:))

都是您那句“扫盲"招出来的:))
史迷 回复 悄悄话 回复jackeasy的评论:

您说的都对。个性很重要。以后我会讲一个电工,因个性张扬,狂躁,使自己受伤的故事。

谢谢赏读和回帖!
史迷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零不是数的评论:
谢谢回复。本来不想回答了,但觉得您有点太“得理不绕人”了:))

以前自我介绍过,我从16岁到25岁当过9年钳工。大概不算是机械"盲“了。也很想知道您从那年开始做,做了多久(相信您会讲实话):))

我用过的是四十年代苏制的钻床,超过20KW.苏制机械的特点就是”傻大笨粗“,他们用的电机可以肯定,是超过你所说的国产的功率的。我们当时制作直流电焊机,用交流电机带动,动力是26KW.我们经常拿这来对比各类机床的动力。所以,印象是很深的。

您说”怕钻眼“只是指钻深孔”,我也不能同意。简单的例子:在轴上钻眼,径向中心的找正,就是很难做的活。另外,因为磨钻头是很技术的活,把几个刃都磨出来,并且百份之百的对称中心,大概就是四五级工,也不敢说有次次的把握。而钻头不好,就别想钻出理想的孔来。不知你是否知道画线工?他们多是由老钳工师傅转行做。每个要钻的孔,都要画出比孔稍大的外围线,就是为了在开钻时找不准中心,或钻头偏,使孔偏离中心有个对比的基础。所以说,钻眼是个很精细的事。这些大概都是”怕钻眼“的含义吧。

几句顺口溜,说出各行的难度,谁能说就”只“有这个,而没有别的意思呢?有点太武断了吧?正是因为如此,我认为这句话也有对钻眼时的安全担忧,有何不可?你可以不这么看,大家各持己见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何必高高在上地教训别人,要给人家扫盲呢?:)

欢迎您来讨论,都是为了宣传安全工作。更希望拜读到您充满知识和经验的”扫盲“文章。请给我链接,我一定前去就教和支持!
零不是数 回复 悄悄话 再加几句:“钳工怕打眼儿”指的是钻小深孔,不是一般的钻孔。这几句话(还有“铣工怕铣碗儿”,指半球面槽)还真的没有考虑安全问题在里面。楼主有些牵强了。
给你扫扫盲,立钻最大是35毫米,电机大约是5KW, 再大的是摇臂钻,从Z535开始,有100毫米的(我们厂有),可能还有更大的。Z350 是最大钻孔50毫米,电机应该是13KW。
jackeasy 回复 悄悄话 向三十多年前的同行致敬!这文章让我想起了许多。安全事故听到,亲眼见到太多。自己也经历过,不过是轻伤。好在十指俱全。当时不觉得,现在觉得后怕。当钳工这一行,受不受伤取决于 1. 你的本性,如鲁莽,还是细致,虚心,还是自负等等。2.你的师傅带你的水平如何。3.那就是运气了。
零不是数 回复 悄悄话 楼主的立意是对的,机床操作工绝对禁止带手套操作。但是对钻床的说明可以看出您真的是外行。
您在机械厂干过几年?见过20千瓦电机的立式钻床吗?
史迷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阿维的评论:

谢谢同行师哥:)

一是领导层面对安全并不十分认真,任务压力大时更顾不上安全;

二是我们年轻,有些混,不吝生死;到发生后,再后悔就遗恨无穷了。

我自己出过不少的人身事故,但好在都是小伤小碰,无大伤,感谢上苍了。

问声好!

史迷 回复 悄悄话 回复newera的评论:

谢谢留言!我写过砂轮断裂后打伤我工友的事,那也非常危险。
史迷 回复 悄悄话 回复biglow的评论:

是,大班说得对。其实车床也很危险,下次说个车床出事的故事,还是个女孩子呢。

问好!
阿维 回复 悄悄话 有很多血的教训,年轻时还没觉得,多少年过后越想越恐怖,我见证过打眼的惨剧,电焊引起的爆炸,黄磷爆炸,死伤的同事(当时也就十八九岁)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儿了。
newera 回复 悄悄话 用砂轮磨工件也是很危险的,人一定要站在侧面,我就亲眼见到砂轮突然断裂,砂轮碎片沿切线方向高速抛出,幸亏那次没有伤到人,想想后怕。
biglow 回复 悄悄话 所有的旋转机件都很危险。人往往对旋转的东西所具有的能量和破坏性大大低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