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死不渝 (Immortal Beloved)
(2011-04-04 19:50:38)
下一个
昨晚看了一个电影,《Immortal Beloved》, 讲大音乐家贝多芬生平的故事。
电影以贝多芬死后,在清理他生前手稿时,发现了他藏于书桌夹板中的情书为开头。这封情书的标题就是“Immortal Beloved”,表达贝多芬对收信人的真情实爱。可奇怪的是这封信上没有收信人的名字,只有几个简单的大写字母,可能是收信人名字的缩写,也可能不是。贝多芬生前的助手、死后遗嘱的执行人,安东菲利克坚持要查出谁是收信人,并将信送到。整个电影就用这个寻人的过程,连接了贝多芬中年以后的爱情生活和重大的艺术创作。
离开电影,回到贝多芬的真实历史。他确实写过这样一封信,也确实用的是同样的标题。近二百年来,历史学家通过大量的考证,基本定论在一个女人身上,就是有信头上大写字母“A”的安冬妮布兰坦诺,她的银行家丈夫法兰兹布兰坦诺是贝多芬的朋友。在写这封信的年代(1812年),贝多芬和她的恋情,实际是和有夫之妇的偷情。也大概是这个原因,这封信才迟迟发不出去,到15年后贝多芬死去,还深藏在他的书桌中。
可是电影《Immortal Beloved》却完全摆脱开已有的立论,另起炉灶,甚至连安冬妮布兰坦诺这个线索和可能性都不置一提。电影中安东菲利克寻访了贝多芬中年以后有感情瓜葛的几个女性,有他的学生,有爵士的夫人;更有他的弟妹。在对这些女人倾注爱恋同时,又描写了他失去听力的痛苦,对弟弟婚姻的嫉妒,与弟媳争夺侄子抚养权的无情,以及希望侄子成名而近似虐待的狂躁,形成了多个有声有色的故事。
贝多芬生命的最后15年,是他一生音乐创作的最辉煌时期。他的从第三交响乐《英雄》到第九交响乐《欢乐颂》的七个交响乐章,还有数不清的钢琴奏鸣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内写出来的。影片在每个故事的过程中,配置的就是那个年代贝多芬最成名的乐曲。所以,像《英雄》《命运》《田园》《欢乐颂》等交响乐片段和《致爱丽丝》《月光曲》《帝王》等钢琴曲,作为音乐背景,从始至终地伴随着故事情节。两个小时的电影,其实是两个小时贝多芬作品的精品欣赏。
至于安东菲利克最后查寻出,谁是“Immortal Beloved” 的接受者,他和她之间有过什么样的感情波澜,他们的爱以什么形式了结,我在这里先卖个关子。因为我现在讲出来,大家再看就没探秘的兴趣了,除非你不想看,悄悄问我也行。其实,电影还有更惊人的结论,连历史学家也不曾考证过。有点像现代人对红楼梦的考证,故事不惊人是没有市场的;对曹雪芹,对贝多芬都一样。不过,去了解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去欣赏一下那些华美的音乐,是不会浪费你宝贵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