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痴史迷

挖红楼,侃文史,走天下
个人资料
史迷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闲言碎语说三国 (五) 曹操的冤案

(2009-02-25 18:58:56) 下一个

中国传统古装戏,以三国为题材的,是个不小的数目。共同的特点,就是扬刘贬曹:曹操一直是个大白脸的扮相,代表着阴险狡诈的大奸臣。把曹操丑化到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三国演义》起了很大的历史作用,尽管它只是一本历史小说。

曹操在《三国演义》刚出现时,并不是一个反面人物。在宦官十常侍趁灵帝病死,阴谋乱国时,曾为大将军何进策划:“今日之计,先宜正君位,然后图贼。”并在何进欲借军阀董卓之兵,清剿宦官时,告诫何进:“宦官之祸,古今皆有。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何进不听,他预见将会引起大乱: “乱天下者,必进也。”可见,当时的曹操并非险恶之人。

以后,董卓独揽朝政,欺君罔上,废立皇帝。曹操曾冒性命危险,行刺董卓,事败后只身逃窜。在当时,这是惊天动地的义举。他嘲笑身居高位的文武政要:“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毅然借刀杀人。这个举动,应和他的出身有关:曹操的父亲,做过后汉的太尉。在当时,曹操还是尽忠于汉朝廷的。

曹操再举义旗,汇合天下十七路诸侯反董卓,复汉室。由于各路诸侯心怀鬼胎,不去追击劫持献帝西窜的董卓,错过平贼复汉的大好时机。曹操大怒:“竖子不足与谋!”遂孤军行动,反被董卓击溃,差点丢了性命。回来后,曹操对这些大腕们说了以下的话:“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操意。。。。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与那些想从动乱割据中为自己小集团谋得最大利益的诸侯们相比,曹操的心怀磊落,确实是出以公心,忠于汉室。

到曹操迎回献帝,迁都许昌,控制朝廷中枢后,《三国演义》却把曹操写成另一个董卓,篡汉和扶汉的大戏也随之拉开了帷幕。尽管曹操是以汉朝廷的名义和权威征战:灭袁绍,收辽东,统北方,却被戴上了“奸贼”和“篡汉”的帽子。在那个时代,任何人掌控朝廷,都会被指责为对汉室“心怀不轨”; 但不是任何人都能建立起曹操的功业的。为给刘备孙权等抵抗曹操统一国家而战找到借口,为给刘备戴上“恢复汉室”冠冕堂皇的桂冠,三国演义编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汉献帝的衣带血诏。

汉献帝和曹操及文武百官一同打猎,曹操与献帝并驾齐驱,只差一个马头。曹操用献帝的宝雕弓、金鈚箭射下一鹿,民众士兵见是皇家金箭,以为是献帝所为,山呼万岁。而曹操竟在欢呼声中“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这是大逆不道的欺君行为,“众皆失色。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因献帝周围尽是曹操的随从,献帝只有忍气吞声。回到宫里,哭着对皇后诉委屈。皇后的父亲出了个主意,要他写一个密诏,敕令各路诸侯起兵讨伐曹操。夹藏在衣带里,送给国舅董承带出。“帝乃自作一密诏,咬破指尖,以血写之”,这就叫衣带血诏。诏曰:

“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近日操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不由朕主。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大臣,朕之至戚,当念高帝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祖宗幸甚!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负朕意!建安四年春三月诏。”

要说这献帝,本身就是汉末天下大乱的一部分,是董卓犯上作乱的产物。献帝名刘协,是汉灵帝的小儿子,生母王美人。在他之前,灵帝已生皇子刘辩;刘辩的母亲何氏被册封为皇后,很明显,刘辩是皇位继承人。灵帝死时,太监十常侍想另立刘协为皇帝,才引起外戚何进与太监们的争斗。何进赢了,杀了领头作乱的太监,立皇子刘辩为少帝,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后改为陈留王。董卓进京后,怎么看少帝刘辩都不顺眼,觉得陈留王刘协聪明伶俐,不顾其他大臣的反对,硬把少帝刘辩就给废了,换上了陈留王刘协,就是献帝。所以,这献帝就是董卓的儿皇帝。董卓那么胡撮,按<三国演义>的说法,“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又“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他献帝没写衣带诏。曹操就抢在他之前获取猎物,他就觉得“欺压君父,败坏朝纲”了,哭得跟个泪人似的。说白了,他这个皇帝,是董卓白给的,董卓怎么干都行。真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啊!

拿曹操和董卓一比,就知道什么是欺君弄权了,就知道谁是乱臣奸贼了;也就知道如何天下将危,社稷倾覆了。董卓在朝短短三年,换了皇帝迁了都,已经言及改朝换代的巨变。要不是曹操和天下诸侯起兵扶汉室,汉朝完旦指日可待。而曹操在朝二十五年,最后尽管称魏王,加九锡,至少保留了献帝的皇位,汉朝的大统。他自己讲得好:“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更何况衣带血诏发生在建安四年,曹操连相国还没当上呢。

这两天有闲,为写这篇闲言翻看史书。《后汉书》<献帝纪>中,关于衣带诏,就一句“车骑将军董承。。。。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写得更简单:“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南朝宋国裴松之引经据典几十部,包括《魏书》《曹阿瞒传》《献帝春秋》等,为《三国志》做注。对以上条文,连一个注释和引文都没有。我就奇怪,《三国演义》这个故事从何而来呢?再查《资治通鉴》,方找到始作俑之处。

《资治通鉴》第六十三卷:“建安四年。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五年。春,正月,董承谋泄。操杀承。。。,夷三族”

不知大儒司马光从何查到衣带诏之说。但他很狡猾,不想妄自改写历史。到底是大儒,用字斟酌玩味。加了一个字“称”,即‘车骑将军董承称’, 就将对历史负责的重担,交给早被曹操夷了三族的董承了。有没有衣带诏?问董承去。他“称”他搞到的,关我何事!

到《三国演义》,写的是小说,更不用担心要为八竿子打不着的历史负责了。所以,不仅是衣带诏,还是血写的诏。不仅诏有其名,更有其实。洋洋洒洒,可歌可泣。罗老师大概没想过他的书能被后世列为四大名著,就是自己写着玩,用不着为编造历史负疚;可苦的是曹操大丞相,一世英名,竟被后人的一本书,背了奸臣的罪名几百年,还有一张永远洗不干净的白脸。呜乎冤哉!



更多“闲言碎语话《三国》”在“红痴史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史迷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安静的评论:

这个系列只是戏说,三国被评说得要掉渣了:)

我个人感觉写的红楼评论好些,因为是从红学的角度,偏些,容易些。

昨天被你吓跑了:)怵才女啊:))
史迷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traightBall的评论:
是。曹操被人为贬低了。好在演义只是一本小说而已。谢谢评读。
安静 回复 悄悄话 从红楼到三国,史大哥的研究越来越广也越来越高段了,问好!
StraightBall 回复 悄悄话 Good article. 曹操 was not fairly portrayed in the Chinese history. 刘备 was over-praised in 三国演义.
史迷 回复 悄悄话 回复pjx的评论:
谢谢你来:)
pjx 回复 悄悄话 Very good article! Thanks.
史迷 回复 悄悄话 回复dongfangshaoer的评论:
再谢一次:)
dongfangshaoer 回复 悄悄话 再顶一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