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耶路撒冷后,我们去了这次旅行的最后一站,以色列最大的城市,特拉维夫。
特拉维夫位于以色列的西部,濒临地中海。在1967年以色列强占耶路撒冷之前,曾是以色列的首都。尽管以色列把它的政治中心迁到耶路撒冷,特拉维夫依旧是以色列现代文化的中心和经济金融中心,也是对外的主要窗口。
漫步在特拉维夫街头,感受不到耶路撒冷那种沉重的历史气息。和耶路撒冷不同,这里看不到满街的犹太教士;看不到荷枪实弹的士兵;就连女人服装的颜色,都不象耶路撒冷那样,以黑色为流行颜色;而是多彩多姿。为买一件具有传统色彩的纪念品,我们找寻了许多商店,一无所获。最后,一位身着亮丽的年轻姑娘,不无戏谑地对我们说,“应该去耶路撒冷找找看”。
和许多现代化的大都市一样,特拉维夫的市中心和海滨大道上,耸立着众多的高层建筑。繁忙的市内交通也与各国的大城市别无二致,任何一个角落都会感受到闹市的熙熙攘攘。如果特拉维夫的魅力仅是如此,大概也不会吸引我们太久。而真正吸引我们驻步,使我们流连忘返长达数小时之久的是它美丽的海滨,地中海的海滩。
特拉维夫的海滩和大饭店
在城市的西侧,从北到南,沿着海岸,是长达数公里的沙滩。不象许多名胜度假海滩,沙土是从其它地方运来后,人工铺垫的。这里的沙子是在地中海海流和潮汐作用下,来自于北非的大沙漠。经过海水的细化和清洗后,淡黄色沙子,细密的就象是土壤。赤脚走在沙滩上,脚下松软轻柔的感觉,使我们不忍停步。于是,沿着海滩,一路走了下去。
一个个海滨浴场,一个个精巧的小花园,一个个昂贵的海鲜饭店,沿海滩展开。因为旅游的旺季已过,只有很少的游客,在海边徜徉。淡蓝色的海水,翻卷着层层的白浪,于穷尽处与蓝天相连。不远的海面上,几个冲浪的勇士,身轻似燕,自如地穿梭在白浪蓝天中。脚下,透过清澈的海水,淡黄色沙层里,红白相间的小贝壳,到处可见。潮水退下后,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从14层楼上看地中海和海滩
每次到海边,我都会十分兴奋。也从大海的波涛中,领会着历史的回声。
我崇拜大海。从1974 年在北戴河第一次看到海后,就和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就读在北方最美丽的海滨城市,学的是海上专业。毕业后,于回北京,坐办公室的机会不顾,当了能云游四海的船郎。两年的时间里,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穿南海,红海,日本海,地中海;过欧亚美非四大洲。洋插队后,也从未离开过大海:最欣赏温哥华宁静的海湾,最喜爱金门公园外汹涌的海滔。
喜爱大海,对海的遐想就多。人类的文明,虽不曾产生于海洋,却依靠着海洋,传播到世界的每块土地。世界上的大陆分为了好几块,但海洋只有一个,一个整体。一个民族,当她面向大海,敞开心扉时,她就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当她不顾自己拥有大海宝藏而下令封海时,就把自己引入了绝路。人类社会凭籍着海洋,交流溶解着不同的文明,传播着不同的信仰。人类自身,就是在这种传播交流中,得以成长壮大。再联想到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环地中海文明,从两河的谷地,到雅典的城邦;从埃及的人面狮身,到耶路撒冷的古城,闭关自守的古老文化,又有哪一个不是经由海洋的传播而昭明世界的呢。
站在这浩瀚地中海的沿岸,望着缓缓西垂的斜阳,思忖着几天的所见所闻。几天前来的时候,未曾想过地中海与周边文明发生的契机;但此时此地,我仿佛突然通晓了,离开了地中海,这些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是无法远播到全世界的。身后那代表着古老文明和宗教的耶路撒冷,正如眼前的夕阳,依旧放射耀眼的光辉,化入在广垠的大海之中。而海洋,通过它的风,它的浪,它的船舶,它的征人,把历史和现实化解融合,把宗教和希望撒向人间,把文明的光辉带到海角天涯。我想,这大概就是大海存在的意义吧。
眼前的斜晖,即将消逝在暗红色的海滔里。我急忙拿出了相机,照下了此行的最后一张相片。突然萌发出了灵感,用“地中海的夕阳”来描绘在耶路撒冷看到的一切,不是很贴切的吗?
地中海的夕阳
----完----
记得自己第一次踏上大西洋城这一侧的海滨时是晚上,见无边无际的万顷波涛在苍茫夜色的笼罩之下显得如此神秘,竟使我为造物主的无所不能而惊惧不已!!
这次在船上的第一夜当我打开阳台门,哗然拍舷的波浪声又一次扑面而来!更黑的夜,多么惊人的海的能量,我又一次感到了恐惧!!
不由得想到:有没有人愿试一下,就在这样漆黑的夜里向飞鸟一样投入深深的大海。。。落水前的几秒钟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很好奇地想着,却紧紧地抓住阳台栏杆不敢放手。
我并不是无条件地爱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