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64)
2010 (59)
2011 (90)
2013 (45)
2017 (1)
关于宝琴是王夫人“末女”的起因,楼下的熟读大侠讲了。我理解他是对的。中国人在亲戚称呼上宁亲昵,勿疏远。把干女儿称为女儿;把表姐妹称为姐妹,也是“中国特色”。再看看走廊上姐姐妹妹的亲昵称呼,看来也不能要求曹雪芹免俗。
谈到脂评,的确是个极大的话题。专家们搞了几十年,几次反复,还是不了了之。不是一下子可以争论明白的。
我十分同意你的看法,脂评是前精后糙。我的看法一是因为来自不同的本子的原因。三个主要的脂评本,甲戌,己卯和庚辰,都是过录的抄本,来源于不同的的母本。而这些母本又形成于曹雪芹著书的不同时期。红学家把“甲戌”视为极品,就在于它的母本应是最早期的稿本。一到八回,只有甲戌有评,说明当以后的定稿本形成时,载有早期批语的甲戌母本(至少是一到八回)已经迷失。另一种可能是批者已知有人(自己或友人)已在一到八回批过,不愿再重复。讲这些话的目的是想说,最早批于曹雪芹稿本的那些批语,从常理上说,应该是最接近作者的意图,而批者也应该是和作者极为接近的。
二是脂评是一个统称。就现在我们知道的有名字的批者,就包括脂砚,畸笏,棠村,梅溪,松斋等,他们的批语都被称为脂评。后来的抄录者和藏书人还有可能夹带一点自己的私货,如玉蓝坡,左绵痴道人等,再加上我们不知道名字的人。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每个批书人的知识,思想,社会地位及与作者的关系,以及批书的时期,都将影想到他的批语的水平和质量,良莠不齐应属正常。所以,当我们讨论“脂评”这个词时,一定不要一概而论。就是有的批语前后矛盾,也要看是否出于同一批者之首,而不是断然指责为“作伪”。
三是庚辰本是三脂本中最晚的本子。因为晚,所以整理得最工整,最完全。但我觉得也最容易夹带私货。庚辰本到后几十回,有见地的评语的确不多见,我的感觉是批书人该说的话都说完了,如果每段都来个“抚今忆惜”,都来个“叹,叹”,都“掩卷大哭”,不也贫了,也引不起读者的共鸣了。但庚辰本前半部分的批语确实有看头,尤其是有畸笏带有年月的批语,对考红和研究曹雪芹有极大的帮助。
以上回复是否满意?我向太座保证过今天不写,经不起你这么一逗,又犯了“错误”。我想,“后果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