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64)
2010 (59)
2011 (90)
2013 (45)
2017 (1)
在走廊读了介绍陈林先生新著<<破译红楼时间之谜>>(下称<破译>)的文章,承蒙网友的指点,又在“清韵”网站拜读了署名“道可道非常”的同名文章。现将我对该文前四章的评论凑成一贴,以谢对红学研究有兴趣的网友们。因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作者,只得用“<破译>的作者”代替,并非不敬。
( 一)
这篇论文的核心思想是:如果凭借自然科学(历法和天象研究)来论证,真的可以剥开<<红楼梦>>“时序混乱”的面纱,确证元妃真实的生死日期,那么接踵而来的推论及其结果将非常可观。而这非常可观的结果包括以下的五个方面;
1。“还原”作者所隐藏的真实的“朝代年纪”;
2。 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必然是同一个作者;
3。既然贾宝玉是元妃的弟弟,贾宝玉的原型人物也应该是元妃原型人物的弟弟;这个原型人物必然是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4。小说《红楼梦》作者真实的出生日期 (来自贾宝玉的真实生日);
5。与贾宝玉最相似的曹家人物必然是小说主人公的文学原型,甚至就是小说的原作者。
以上的文字全部抄于<破译>,读了这五条成果后,我的第一反应是------究竟<<红楼梦>>是小说还是“自传”?这是我所见到的最直白地表述“自传”的文章。新红学派的基石就是自传说,从胡适先生开创到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了无新意了。但他们仍然强调<<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的文学创作;曹雪芹只是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文学创造中,而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家族记录。而<破译>的作者却把小说和现实生活完全等同起来,元妃是宝玉的姐姐,那红楼的作者也必须有个姐姐,甚至连作者的生日都必须和宝玉相同。这已经不是“自传说”,而是名副其实地说“自传”了。基于这种完全用等号连接作者和书中人物的考证方法,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不过,我还是想讨论一下<破译>对于元春生死日期的论证和由此得出的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是出自同一作者的结论。
<破译>的作者非常明确地指出他的推论“必须以首先确证元妃真实的生死日期为基础”,所以他在<绪论>和另外两个章节中重点讨论了这个基础。引述<破译>:“第九十五回写道:‘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和“八十六回宝钗提及的元春的生辰八字,即 ‘元妃生于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正月初一)辛巳时’”,“从甲申到甲寅,为三十一年,所以,后四十回的作者写错了”。其实红学前辈们早已就这个问题展开过争论,由于这两段文字均出于后四十回,而红学界的多数观点认为后四十回系高鹗所补,所以并未十分看重。但<破译>的作者认为无论是高鹗或“不知名的”的真正作者,“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上犯下如此明显的错误,就颇耐人寻味了”。他认为“高鹗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很难想象他会在元妃存年如此简单的常识问题上犯下明显的错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常识性的错误呢?他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后四十回(至少第九十五回以前的文字)与前八十回是一个整体,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第九十五回出现的常识性的错误是作者故意留下的明显破绽”。请注意,这里他用的词是“最可能的原因是”, 但<破译>的后几章,这“最可能的原因”就变成斩钉截铁的结论了。但为什么是“最可能的原因”?“常识性的错误”和“故意留下的明显破绽”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语焉不详。就这样,他把元春的生死和年龄的错误与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连在一起了。